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movie. Breakfast at Tiffany's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 Audrey Hepburn 的演技。在羅馬假期裡,她或許還是可被輕易取代的花瓶,但在本片,她完全演活了一個具有躁鬱症特質的年輕女孩。因為真的遇過,所以感覺特別親切。

男女主角的愛情橋段有點無聊,有趣的部份反而是女主角所展現的價值觀,那種出身卑微,十幾歲就為了弟弟而承諾嫁給四十幾歲的老醫生,後來又遠走高飛改名換姓到大城市釣凱子掏金,為了獲得金錢她不只在洗手間幫宴會中結識的男性「服務」,也和黑幫有所瓜葛。其實劇情並不那麼重要,只是為了看 Audrey 如何在這些橋段中呈現那種拜金而脫線的天真,讓人一方面察覺她的勢利,另一方面又同情著那些造成她行為模式的過往。

唯一的早餐鏡頭出現在片頭,像是一個謎,一個不協調的畫面,由後來的故事一層層地展開劇情。那個時代的編劇好像都喜歡玩「做一些不曾做過的事」的梗,電影虛擬著現實,現實中無法達成的由電影來滿足,「紓解」像是電影隱含的寓意,所以無論如何都要 happy ending。

對照巴黎拜金女,故事有點像,但本片更為深刻。前者太甜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