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2日 星期六

dance. 春鬥




今年雲門2的春鬥總共有四支舞:羽化、變、身‧音、鳥之歌。
對我而言的喜愛順序,應該是:身‧音 >= 羽化 > 變 > 鳥之歌。

這麼說來還有點諷刺,被拿來當主打的《鳥之歌》,反而讓我一度短暫恍神,林大師在玩故事性不強的東西時,好像表現得也還好嘛?!要比實驗性,《變》裡面把極微主義音樂和舞蹈動作來互動還比較有變化性,當然可能只是我程度較差,不但不懂林大師挑戰舞蹈動作只能用跳來表現的創意,反而看得一度睡著。

《變》在動作上和音樂的互動是很有趣的,但最讓我反感的地方也在音樂—太 hardcore了。尤其是到最後,音樂的部分讓人聽得很煩。不過整體而言是很有趣的,刻意去做出一種機械性,在節拍的頓點時加強動作,有點像是古典派的人下來跳熱舞。

羽化則是畫面最有意思的一支,三小塊的深色紗面,各由兩個舞者對立撐著,然後三對男女舞者下去錯綜肢體。紗面想必是蛹的象徵,時而撐張、時而卷曲、將舞者包覆於其中,或者在某一段則成為更明顯的蝶型。

《身‧音》做的東西,讓我想到之前在當代藝術館看到的某個展,但舞蹈人畢竟有能力把肢體的能量做得更精緻。藉由特殊設計的舞衣。刻意或不經意地讓他們在舞動肢體的同時發出聲響,越到後面的服裝和表演強度都越強,譬如SM女王、雙人手風琴小丑、或者後面背了數根長天線的傢伙。SM女王無疑是最搶戲的,第一夠吵,第二我覺得頗能引起低級趣味;但雙人風琴小丑的部分其實比較能感覺到一些比較細微的幽默。謝幕的時候,應該很多人都在看那個背後長天線的人要怎麼鞠躬...:p


不過這次的節目冊沒有讓人—出於同情、贊助的立場之外—想買的動機,現在的文化產業,也逐漸學起了娛樂產業塑造偶像的行銷風格,但把舞者的照片拍得很漂亮,講他們之前如何刻苦或離經叛道,觀眾會因為這樣而深受感動而怎樣嗎?至少我想買節目冊是會想看到一些其他人對這場舞的詮釋,一些幫助理解舞作的指引,而不是看得到吃不到的俊男美女照片。買便宜票進場的觀眾,應該都跟我一樣看不出台上的人長得怎樣吧,就只是群人影。


2008年4月10日 星期四

idea. 台灣行腳



發想:

我想環島最大的問題在於住,住旅館很貴,最少應該也要 500,一晚上千是很正常的。但想環島的人通常只是想找個稍微安全的地方睡覺而已,不用太舒適。對照小說裡提到的,歐洲的朝聖之旅沿路都會有可供休息的修道院,如果可以整合台灣各地的民宿、青年之家、甚至是國小、公園,讓背包族有可以紮營、休息、稍做盥洗的地方,那環島將更容易進行。


outline:

1. 住宿點
2. 地方特色
3. 路線、移動方式
4. 組織化、系統化


1. 住宿點

國小開放操場或走廊供紮營,需要克服的是安全性的問題,押證件、押金都是配套,實行上應該會遇到很多細節要克服,但如果可以酌收清潔費,應可對各校產生誘因。

民宿、青年之家、hostel的整合則是第4點。


2. 地方特色

這點是台灣要搞起來最困難的,必須做田調才知道實際的狀況,從目前新聞報導看起來,我覺得特色很有限,加上公務單位的缺乏 sense,通常是把事情搞得更糟糕。胡志強都看不下去台中公園掛藍白招牌了...

就算有機會搞起地方特色,也需要很多在地的人組織化的去做,這一點如果公務部門提供的資源不多,想靠少數的地方人士下來做的難度就會提高。但重點還是在於,台灣在本質上能玩多少花樣?


3. 路線、移動方式

走路環島跟騎腳踏車是差很多的,更不用說騎摩托車或開車了。但環島的理由必定是多元的,各種方式也各有趣味,想賺錢的話,其實應該是從那些開車環島的人身上下手比較容易,但還是要有地方特色。

環島的路線與移動方式是一體的兩面,如果是外國背包客要搭台灣的公共交通工具....it might be a disaster.


4. 組織化、系統化

能否以單一窗口,像是買遊樂園套票一樣,藉由事先溝通瞭解參與者的喜好,提供詳盡的資料,然後指導參與者來走這一趟旅程?

這當然可以歸入目前火熱的所謂觀光產業之內,但我想格調是有差的。如果可能的話,模仿 contiki 的方式,藉由年輕人下來推,會比較有希望。但這中間會扯到很多利益的糾結,目前看來,最好是以 NGO 的方式來推,如果能變成 NPO 當然是最好,因為可以做出最有意義的貢獻,我是指:

a. 讓想環島的人都有可信賴的資訊來源和諮詢對象
b. 讓台灣某些真正有某種文化社會深度的地方能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