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Danc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Danc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7月11日 星期六

dance. 2009 雲門公演






節目單:

1.《流雲》
以馬勒「第五交響曲」入舞,從太極出發,輕柔飄逸,是十多年後,以太極導引動作為靈感的舞作《水月》的「母親」。

2.《行草》與3.《狂草》
以書法為靈感編作的「行草三部曲」的系列之作,是雲門舞者長年浸淫書法、武術的成果,也是林懷民的巔峰之作。

4.《水月》
由「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汲取靈感的詩意之作,被譽為「二十世紀的經典」。

5.獨舞《輓歌》
舞者以長時間的原地旋轉,表達對逝者的悼念,對蒼天的抗議,撼人的張力,感動無數觀眾。

6.《花語》
使用巴哈音樂入舞,八萬片花瓣帶來繁美的感官震撼,是林懷民2008年最新力作。


我最喜歡的還是水月吧,很容易看到一些東西,懂不懂是另一回事。肢體表現很直接而豐富的獨舞,人的肢體成為另一種柔軟而流動的物件,在舞台上綻放、擴張、旋轉。狂草和行草也都很帥,只是或許已經看多了行草那種玩長袖的表現模式的梗,所以狂草的張力比較吸引我。林懷民好像比較喜歡讓男舞者飛離地面?

輓歌對跳的人必定是一大考驗,看得人都快頭暈了,裙子再這齣舞裡不可避免地成為最重要的元素,裙擺隨著旋轉的速度而上下起伏,裙腳被高高拉起、抱緊,而手臂則是另一個充滿張力的元素。

花語像是臨老入花叢的作品,色調、題材、手法都異常地輕快鮮艷,男舞者的屁股在一開始的時候扭很大。看起來像是以春天為時空背景的多線敘事大圓滿愛情輕喜劇。最後上台的某個伯伯大概才是最經典的吧。

流雲不是我的菜,太和緩,比較像是熱身操、收心操之類的。

舞蹈跟建築的共通點,大概都在於抵抗地心引力,跳得再高也都要落下。然而舞蹈的美就在於一個個動作變換的瞬間,肢體所呈現出的超乎人的屬性,走、跑、跳、揮舞、扭動、對位、快慢、高低、前後、爆發性,是稍縱即逝的。什麼動作都可被編入現代舞,抽象,藉由肢體呈現出某種曖昧的符碼,刺激觀者的情緒。

所以,輓歌為表達痛苦,讓舞者從頭旋轉到尾,加上掙扎的手勢、披頭散髮;花語粉嫩色系的各種視覺元素,以及男女舞者輕快跳動、互相聯繫的肢體,無疑在傳達愛情。


2008年4月12日 星期六

dance. 春鬥




今年雲門2的春鬥總共有四支舞:羽化、變、身‧音、鳥之歌。
對我而言的喜愛順序,應該是:身‧音 >= 羽化 > 變 > 鳥之歌。

這麼說來還有點諷刺,被拿來當主打的《鳥之歌》,反而讓我一度短暫恍神,林大師在玩故事性不強的東西時,好像表現得也還好嘛?!要比實驗性,《變》裡面把極微主義音樂和舞蹈動作來互動還比較有變化性,當然可能只是我程度較差,不但不懂林大師挑戰舞蹈動作只能用跳來表現的創意,反而看得一度睡著。

《變》在動作上和音樂的互動是很有趣的,但最讓我反感的地方也在音樂—太 hardcore了。尤其是到最後,音樂的部分讓人聽得很煩。不過整體而言是很有趣的,刻意去做出一種機械性,在節拍的頓點時加強動作,有點像是古典派的人下來跳熱舞。

羽化則是畫面最有意思的一支,三小塊的深色紗面,各由兩個舞者對立撐著,然後三對男女舞者下去錯綜肢體。紗面想必是蛹的象徵,時而撐張、時而卷曲、將舞者包覆於其中,或者在某一段則成為更明顯的蝶型。

《身‧音》做的東西,讓我想到之前在當代藝術館看到的某個展,但舞蹈人畢竟有能力把肢體的能量做得更精緻。藉由特殊設計的舞衣。刻意或不經意地讓他們在舞動肢體的同時發出聲響,越到後面的服裝和表演強度都越強,譬如SM女王、雙人手風琴小丑、或者後面背了數根長天線的傢伙。SM女王無疑是最搶戲的,第一夠吵,第二我覺得頗能引起低級趣味;但雙人風琴小丑的部分其實比較能感覺到一些比較細微的幽默。謝幕的時候,應該很多人都在看那個背後長天線的人要怎麼鞠躬...:p


不過這次的節目冊沒有讓人—出於同情、贊助的立場之外—想買的動機,現在的文化產業,也逐漸學起了娛樂產業塑造偶像的行銷風格,但把舞者的照片拍得很漂亮,講他們之前如何刻苦或離經叛道,觀眾會因為這樣而深受感動而怎樣嗎?至少我想買節目冊是會想看到一些其他人對這場舞的詮釋,一些幫助理解舞作的指引,而不是看得到吃不到的俊男美女照片。買便宜票進場的觀眾,應該都跟我一樣看不出台上的人長得怎樣吧,就只是群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