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6日 星期一

movie. 寂寞邊境






諷刺性極強的一部電影,好看。

生老病死男女,在男女主角各自表述的影像語言中互相映射著,即便導演並沒有讓兩人之間產生絕大多數電影最喜歡玩的花樣:愛情。這不是部缺乏愛的電影,但這也絕對不是部看完之後會讓人覺得世界很美好,好像只要xx就可以成功之類的好萊塢標準信仰,這是一部很真實的片,由於如此的貼近絕大多數不那麼成功的鹹魚大眾,諸多寫實的片段反而像是調性極冷的幽默,讓觀眾們可以藉此嘲笑著別人愚蠢的行為。

比如說:在烏克蘭的網路色情視訊公司,金絲貓們照著既定的話術讚美客人,在網路攝影機之前讓客人獲得滿足;或是奧地利的保全人員訓練,以及既使受過訓練還是打不過一群人而被重重羞辱的男主角。或者是男主角的繼父帶他去烏克蘭做生意時順便搞一些鬼花樣,最後嘴砲比較強的狀況。當然還要提濱死老肥男說自己的心還年輕,還想把一下女主角的那一段。


英文片名是 import/export,或許是異國情調的關係,我覺得影像給我的力量是比較大的。冰天雪地鳥不生蛋的烏克蘭大雪紛飛,核電廠的冷卻塔、大工廠的煙囪、和二戰時代的火車和貨車呈現出的工業氛圍,奧地利療養院中等死老人的各種樣態和氣氛,廢墟般的吉普賽社區,以及住在其中的人們。

寂寞確實是影片中很明顯的味道,但劇中人大概沒有時間擔心到這一部分,他們面對的是更殘酷的生存現實。

那些濱死老人各種不同的姿態真的是很讓人印象深刻,像是動物一樣卑賤,但卻又以人的特質耽溺於自身的情懷中。真的會開始覺得,活得很長又代表什麼?人基本上是無權決定自己的死期的,那是不是該把握當下做點什麼呢?


movie. 蝴蝶




張作冀作品。
講南方澳的男性悲歌。

說故事的野心很大,但剪不進120min 的片長中,所謂120min 片長其實就等同於商業考量。這就是電影這種媒體的限制。如果不靠票房、周邊商品,為片商掙到一點利益,基本上燒掉的金山銀山是補不回的。

所以拍電影反而像是在寫七言絕句之類的東西,可以擺的空間是有限的,但這樣的限制反而造成了另一種形式上的美感。前提是要搞得好。如果真的拍得好,破格反而會有另一種美感,像是李白的詩,或科波拉的幾部作品。在文學中字數與韻律的限制,在電影中則是總放映時間與影音表達上的限制。

寫小說的人是都在比長的,不小心簡短精緻也不錯。新詩是最自由的,但很可惜目前電影沒有辦法這樣拍,最近撞掉了一個跟我同年的導演,據說是拍戲太累,開車收工的時候撞上高速公路的分隔島。錢始終是搞電影的問題,體力、或者說意志力也都是重要的元素。一將功成萬骨枯。


蝴蝶讓我想到侯孝賢的「南國,再見南國」,都是在講流氓的故事,流氓會砍人打人殺人,但愛恨更為鮮明,處境更具有會吸引創作者去取材的生命力。其實什麼人拍什麼電影,楊德昌拍到底都是在拍中產階級就是另一種型。

電影怎麼拍是一回事,生活又要怎麼過呢?
這些在結局上讓主角失敗或死亡的電影,又是想表達些什麼?

電影或許在某種程度上總是彌補現實的無法達成,拍電影的實務過程是徹底的自我燃燒,說更直接一點叫做找死,但某種集體的自毀意識中,藉由劇中人的死亡來獲得某種救贖。現實確實就是這麼叫人不滿,因此重現那種被囚禁於安逸生活渴望然後選擇叛逃的心態。

電影工作者能賺到多少錢很運氣,但我覺得拍電影的心態更像是某種傳教士、祭司,藉由這影音的幻像,引領觀眾在放映時間中經歷某些什麼,希望藉此表達什麼,存在的意義就在於這表達之中,妻子孩子屋子房子車子都是次要的,甚至只是為了經驗。


回歸這部電影本身,出場人物其實可以發展出更複雜深入的脈絡,但在導演為了表達男性悲歌所採用的敘事節奏下,為了要擠進標準放映時間,很多東西都被犧牲掉了。

但基本上,這種悲情並不是建立在『不得以所以才這樣』,而是在『拎背再也不想忍受』的血氣之上。帶有自毀的慾望,最後得償所願。最讓我受不了的地方在於,右胸都中槍了還可以用右手繼續走好幾步開槍殺人,太鬼扯。

影像表現上頗平淡,音效倒是做得不錯,配樂好聽,幾個開槍爆頭、球棒K頭的場合,我覺得杜比音效造成的震撼比畫面大很多。

2007年11月3日 星期六

movie. Par-Dela les nuages. 雲上的日子





Michelangelo Antonioni 1995年作品。很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因為拍片的時候他是處於中風狀態,這部片基本上是由 Wim Wenders 協助完成的。拿到當年 Venice Film Festival 的 Fipresci Prize.

在導演型作品中,玩戲中戲這種虛實手法,就好像在好萊塢片看到槍戰爆炸一樣,幾乎是 cliché,但每個人玩出來的東西卻又各具個性,戲中戲與導演個性的關連性,又是另一個可大可小的題目。我目前的程度大概只能做到 une conversation café du commerce :p

第一段:當排水工程師遇上中小學老師。我想,是在講錯過。
「為什麼妳早上不告而別?」
『我等了你整個晚上』。

兩人多年後再次相遇,她帶他回家,他想溫存被拒絕,奪門而出,又回去敲門,脫光了在床上,意似愛撫卻始終故意不接觸到,等她情慾難耐,再次奪門而出,兩人最後在室內外、樓上下對望,分離。

第二段:導演遇上殺父的美女

禿頭的中年導演在路上遇見Sophie Marceau 演的店員,尾隨、沈默地相互對抗,然後莫名其妙地她對他說了她的故事,和他上了床,他離別時她還一副依依不捨的樣子。有點像是在講戀父情節,但脈絡很隱晦,好像有看過別人特別剪 Sophie Marceau 這段床戲出來...

第三段:一個律師和他的老婆、情婦

應該是在講劈腿,不忠果然是千古經典主題。說要跟情婦分手,結果她一坐上大腿就說不出口,回家看到老婆傷心難過發酒瘋也還是會於心不忍,結果還是靠做愛來安慰,然後情婦知道後當然生氣,不可避免地扒光解決。

第四段:老婆跑了的男人,遇上離開丈夫的女人

Jean Réno 回到家發現家具都沒了,因為老婆跟人跑了。老婆還打電話來叫他不要找她。然後他遇上一個同樣把家具帶走離開丈夫的女人......有某種對應上的辯證性。

第五段:街頭青年遇上隔天即將出家當修女的少女

對宗教的屬零愛情,與屬人的愛情,在兩具青春的肉體上拉鋸著,背景是古老的歐洲小鎮,進了教堂,晚上還下起雨...


像是夢境一樣地故事離合著,電影本身就只是這樣的一種印象,刻意打斷,卻又巧妙維持著延續性的敘事,我看到的是一些浮生中輪迴不斷地主題,如雲朵般彼此混和變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