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7日 星期六

design. a head: 5m x 5m x 5m





題目:做一個比 5m x 5m x 5m 大的頭懸吊在中庭,使用的材料越便宜越好

工作時間:2008.09.16~2008.09.23
通宵:0918, 0921

主媒材:竹片、鐵絲、坯布、紅棉線、漁線
副媒材:玻璃紙、碎玻璃塊、黑棉布、粗棉繩、報紙、漿糊、大黑垃圾袋、油漆
工作人數:12

相簿

概略工作進度:

0917,買竹片,竹片連接實驗、火烤實驗
0918,以竹片組合出一球體之經緯線
0919,結構卡關,討論後續空間設計
0920,包布嘗試,做出鐵絲模型後,比較容易去思考3D的空間變化,五官設計分兵同時進行
0921,坯布覆蓋完成,紅線空間完成,五官大致完成且與主結構連接
0922,懸掛鼻子

2008年9月14日 星期日

movie. My Blueberry Nights





結構有點像重慶森林,小餐館中的男女、地鐵、微妙的愛情狀態,分成很多小段落、藉單一主角的心理獨白來連貫劇情。其實老王這片滿商業的,或者說他的作風一直都很商業,只是當初拿出來玩的時候在技法上顯得很特殊,尤其之前杜可風把影像弄得很唯美華麗,外加敘事速度比較特別,所以之前才會造成一種『藝術片』的印象。

除了旺角卡門我沒看過之外,其他不外都是愛情片,男女之間、男男之間、怎麼沒有女女之間呢?拍同性戀題材在當年或許是創舉,但我想老王看得出其中潛藏的商機。同性戀不是最近才冒出來的現象,只是最近檯面化而已,如果同性戀族群存在,但沒有人以他們為客戶拍電影,不是很可惜嗎?斷背山也是一樣的道理。那麼其實拿到金棕櫚的春光乍現可以當成是很成功的同性戀題材商業片。

如果要談商業片與藝術片會陷入分類學的泥淖,認定不一的無窮迴圈,我只是覺得老王從花樣年華之後的片子都很軟,太適合小資們牽著手上電影院迷濛一下無關痛癢,沒有之前東邪西毒、春光乍現的那種會讓人驚豔的另翼美學。



藍莓夜就像是可口的藍莓派一樣,甜而好吃,但也就這樣,對老王的忠實片迷而言,沒有什麼新把戲。

2008年9月7日 星期日

people. Jan Saudek





website

(摘自光點

強索德克為當今最知名的捷克攝影師。出生於 1935 年的尤太家庭,兒時與他的孿生哥哥皆在靠近波蘭邊境的兒童集中營度過。強索德克 16 歲時即休學而成為印刷工廠工人,他在這份工作崗位上超過 30 年的時間,直至 1983 年。 1950 年獲得第一台相機, 1963 年受到攝影師 Edward Steichen 所策劃的攝影展《人類一家》 (The Family of Man) 所啟發,立志成為攝影師。

對於風景與靜照毫無興趣,強索德克影像主題放在人及身體性慾。影像中經常出現裸露的女性身體,過度濃妝豔抹的俗氣,大辣辣地展現其女性特徵,毫不遮掩地直接讓觀者強烈感受其性慾的方式,讓他的作品評價十分兩極,是低俗或是極具個人特色,各有人堅持。宗教命題以及男女之間的曖昧性也是他作品當中常見的主題之一。

自 1970 年所找到一個斑駁破舊,充滿發霉氣味的地下室之後,他的作品大多在此封閉空間內完成。與世隔絕的環境讓他不受到外界政治社會風雨干擾,當然也未受到當時仍是紀實攝影為主的捷克藝壇的重視。早在 6 0年代末期初次訪美之後,他的作品幾乎每年都會在美國展出, 7 0年代末期他的作品逐漸受到國際矚目。雖然屢遭當時的捷克共黨政權壓制,作品屢屢被譏為低俗、不入流,但至今舉辦超過 400 次的個展。嚴肅的攝影評論一直對其作品不知所措,強烈的原創性與視覺風格,混合著違逆西方傳統對身體線條、比例與形態美的原則。擄獲我們目光的同時,以鑿痕累累的手工,去追求西方崇高、昇華、神聖(亦即非人)的身體美,散發著濃濃的憂鬱氛圍與壞品味( kitsch ),讓觀者面對一種錯置的狀況。本片是強索德克首次讓 Jérôme de Missolz 的攝影機進到自己長久以來謝絕訪客的地下工作室,一睹他的工作狀況,得過 Leipzig 、 Saint Petersbourg 、 Clermont-Ferrand 等十幾個國際影展獎項。



2008年9月2日 星期二

[轉錄] 如何成為一位傑出的工程師



如何成為一位傑出的工程師

How to be a Star Engineer

Robert E. Kelley,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Robert E. Kelley, "How to be a star engineer," IEEE Spectrum, pp. 51-58, Oct. 1999.)
翻譯:馬仕毅

在1985年,我被問了一些問題,從那時起,我就開始找尋真正的答案。提出問題的是貝爾實驗室(那是仍然是AT&T的一部分,現在屬於Lucent Technologies Inc.)。貝爾實驗室由全世界最好的大學中聘用了最優秀,最聰明的畢業生,然而, 最後只有少數的人真正發揮他們的潛力而成為卓越的工程師。大部分的新進人員發展成可以穩定地完成任務的執行者,生產力並沒有特別突出,無法幫助貝爾實驗室在提昇AT&T的市場競爭力方面,做出顯著的貢獻。

貝爾實驗室想要知道的是:傑出的工程師和普通的工程師到底有什麼不同?傑出與否是由天份來決定?還是可以經由學習得來?可不可以設計一套提昇生產力的計畫來幫助表現平平的員工成為傑出的人才?

不只有公司才會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由1985年開始,幾乎所有我遇到的工程師都希望能夠增加自己的生產力。他們覺得自己也可以出類拔萃,他們不喜歡被同事的光芒所掩蓋。因此他們不斷地努力求進步。在現今的職場中,資源越來越少,工作的要求卻越來越多。全球化的競爭,購併風氣,企業裁員使得每位員工所承擔的責任越來越重大,而可利用的資源卻比以前少。環顧你的四周,和五年前比較,那位不是比以前工作更努力,工時更長?誰不是待完成的工作一堆,好多的電話和電子郵件還沒回?大家都在暗自擔心,如果不能再提高生產力,下一個被裁員的會不會是自己?誰不希望能夠重新掌握自己的生活-在工作和個人生活中取得一個更好的平衡點?每個人都聽過:更聰明地工作(work smarter),只是似乎沒人知道那是什麼意思。

我和我的同事從那時起就開始研究公司和個人生產力的問題。來自貝爾實驗室,3M,及惠普公司總計超過一千位工程師在這個研究的過程中,同時扮演了研究夥伴及受試者的角色。為了瞭解傑出工程師的秘密,我們使用了問卷調查,直接觀察,工作日記,焦點團隊(focus groups),以及面試等方法來收集資料。並在適當的時候使用統計分析,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及反覆的模型建立(iterative model building)等方法。

許多其他的公司也都參與了這個過程,包含了以電機工程師為重心的Analog Devices, Fore Systems, Air Touch,以及一些包含其他領域工程師的公司如Shell Oil, Kimberly Clark等。這些公司採用了我們的生產力提昇計畫。有效地將表現普通的員工轉換成傑出的工程師,而在這個過程中,也讓我們對於產生傑出表現的關鍵因素有了更多的了解。

通往傑出之路

Lai及Henry在進入貝爾實驗室時,兩人的背景近似。都是由頂尖的大學畢業,平均成績3.8(GPA)。都曾經在電腦公司做過暑期工讀,而且都獲得教授的全力推薦。然而,在剛進公司的前六個月,兩人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來面對公司指派的工作。上午的時間,他們需要上有關電話技術以及貝爾實驗室工作流程的課。下午的時間則參與一些暖身計畫(break-in projects),這是一些需要完成的次要工作,即使是做得很差也不至於對重要的計畫造成影響。

Henry像在寫畢業論文或是準備考試似的將自己關在辦公室中。他收集了許多的技術文件以深入了解最新的技術進展,只有在上廁所或是參加必要的會議時才會離開辦公室。他記得當時的想法是『最重要的事情是:我是否可以證明給我的同事看,在技術上我真的很行』

Lai每個下午安排的三個小時的時間來完成指派的工作以及增進技術上的技能。一有多出來的時間,她會向其他的同事自我介紹,同時了解一下他們正在進行的計畫。如果有同事需要幫忙或是時程的壓力很大,她會自告奮勇要幫忙。雖然她對新的工作環境文化不熟,她的同事們還是覺得很窩心。特別是這些本來不是她的問題。

有一天下午,有一位同事正在和一個困難的程式奮戰,而整個軟體計畫的時程只剩一週了。Lai以前在修一門高等課程時學過一個新的程式工具,她覺得應該可以應付這個程式,所以她主動提出要幫忙寫這個程式,這樣她的同事就可以專心應付更大的計畫。另一次,有一些複雜的軟體工具需要安裝在每個人的PC上。依照以前的作法,是由每個人自己在電腦上安裝,有問題自己解決。Lai在以前暑期工讀的時候也曾遇過類似的狀況,她覺得由一個人來安裝這個軟體到所有的電腦上比較合理。因此她主動建議由她來做。但是這個安裝的動作比想像中要困難,總共需要兩週的時間。比她原先估計的四天要多出很多。她原本可以放棄這個建議,但是她仍然將這個工作實行完成。雖然她有好幾天必須提早到公司並且加班到很晚,才不會影響到白天的上課及計畫的進度。

六個月之後,Henry和Lai都完成了他們的技術課程以及第一個任務。他們的計畫執行成效都被評估為良好而且具有技術上的競爭力。實際上,Henry的計畫成果在技術上可能要比Lai來的高明一些。

然而在同事之間的認同度方面,Henry顯然比較不足。雖然大家都覺得他還好相處,同事們還是認為他比較像獨行俠。對於技術的部份相當熟練,但是未必能將他的技能和其他的同事分享。他的行事態度還是和在學校時一樣,只在乎個別的表現。

在另一方面,Lai給別人的印象就比較主動積極。她肯主動發掘並解決問題,即使那並不在她的責任範圍內。同事們都覺得她好像進入實驗室不只六個月了。當然,經理們也注意到了Lai具有成為傑出工程師的特質。已經開始考慮要讓她參與更重要的計畫了。

大部分的人(如Henry)都對於傑出工作能力的成因有自己的理論,然而,大多數都錯得很離譜。過去14年來,我們對於傑出工程師的成因,有許多令人吃驚的發現,也打破了許多很普遍的迷思。我們的第一個發現是:老闆們和同事們眼中的傑出人才往往差異很大。

我們首先請經理人列出他們心目中的傑出人選,然後再建議他們篩選這些人選,請他們想一想如果他們有很重要的計畫要執行,或是重大計畫有什麼緊急狀況,需要特種部隊來解決問題,或是自己要出來創業,需要聘請一些高手時,誰是最佳人選。當我們將這張表拿給表現傑出的工程師們看時,他們往往對老闆們的選擇嗤之以鼻。『Joe怎麼可能會入選?他已經好幾年沒做什麼事了。還有,Maria怎麼沒在上面?每個人有問題卡住了或是需要新點子時都會去找她。』

這個反應的差異讓我們停下來重新思索。我們往後退了一個步驟,重新要求經理人以及工程師中的高手分別列出那些人的績效比其他的同事高出許多。特別是做事方式讓其他人佩服的。我們想要排除那些不擇手段獲取績效的人,往往他們對組織造成的傷害大到可以抵銷他們所有的貢獻。

這個步驟的結果是:兩方所提出來的人選當中,只有大約百分之五十的人是重複的。優秀的工程師和經理人對於誰的表現比較好,大約有一半的機會是看法不一致的。

在我們最早在貝爾實驗室的研究中,我們對受試者做進一步的挑選。只有在經理人及同事們眼中都表現傑出的工程師才會成為我們的研究對象。(在之後研究3M公司時,我們把客戶的看法也考慮進去)。我們同時也考慮了他們所獲得的獎項,榮譽,及考績獎金的數目等。另外,專利及發表文章的數量也會列入考慮。這些條件都滿足的傑出工程師就構成我們研究的對象,由其中分析傑出表現的成因。

為了要分出表現平平的表現優異的員工的主要差異,我們請教了高階主管,中階主管,工程師,以及其他研究者的看法。由這些結果中,我們累積了45個主管們及工程師們都覺得會影響傑出表現的主要因素。大致上可以分為四大類:

· 一、認知類的因素:比較高的智商,邏輯推理能力,及創意。

· 二、個性因素:自信,野心,勇氣,以及是否相信可以控制自己的命運。

· 三、社交因素:人際關係,領導能力。

· 四、工作及組織因素:與主管的關係,工作成就感,對於薪資及獎金的態度。

接下來,要找出這45個因素中那些是影響傑出表現的重要因素。我們對數百位表現傑出及表現普通的工程師做了為期兩天的測試。我們同時也做了資料的蒐集及分析,建立詳細的個案歷史資料,和員工及僱用他們的主管面談。同時也請他們提供自傳及個人的檔案資料。

令人困惑的是,經過兩年的研究,我們的資料顯示不論是認知因素,個性因素,社交因素,或是工作及組織因素都無法作為分辨出傑出表現的有效因素。對於上面列的所有傳統因素,無論是單獨或是合併分析,答案都是一樣:無法藉以分辨出普通工程師和傑出工程師。我們用了十幾種比較資料的方式,將電腦分析應用到極限,然而,每次的執行結果都讓我們當時覺得:我們的分析方法一定是有什麼嚴重的錯誤。我們找不到任何一個可以分辨一個人是否會有傑出表現的因素。

難道是另有一些關鍵因素我們還沒有發現?難道我們原先以為的主要因素:認知因素,個性因素,社交因素,工作及組織因素完全與傑出表現無關?

我們研究結果的長期效應是打破了一般人對於傑出表現的迷思。而事實上,在我們之後的研究發現:其他的因素也其影響力。只是大部分的工程師在進入職場時,早已具有足夠的潛力可以表現得卓越非凡,然而最後卻成就普通。成就傑出表現的原因並不在他們擁有什麼,而在於他們如何應用他們所擁有的特質。傑出表現之謎其實在於如何將他們的天分轉換成生產力:就好像將位能轉換成動能一樣。我們的結論是:傑出的表現是努力得來的,與天份無關。(Stars are made, not born.)

九個工作策略

好了,如果你是一個希望能夠提高生產力,增加自己智慧資產的工程師。你該如何做才能讓別人覺得你表現傑出呢?在我們這個研究之前,這個答案並不存在。無論是在學校或是在職場中,沒有任何地方在教培養傑出表現的工作策略。大多數的人藉由試誤法來驗證自己的想法。然而,許多計術上極有競爭力的工程師因為在這個過程中犯了太多錯誤,使得他們的整體表現僅僅比平均稍高一些而已。例如,他們可能沒有採取主動積極的態度,或者是他們在對整個組織重要性不高的方面主動積極。

我們發現,改變你做事的方法以及和別人共事的方法是有必要的。表現傑出的人事實上做事的方法和其他的人有相當的差異。他們將他們的工作策略融合到每天的表現中,產生一個前後一致的行為準則。任何一位具有足夠聰明和動機的工程師都可以獲得卓越表現的能力。

盡管如此,這種生產力的發揮並不是像大爆炸一樣的釋放出來。也沒有魔法藥丸或是神奇子彈可以讓你瞬間出類拔萃。而是藉由九個互相結合在一起的工作策略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以下依照重要性排列,分別介紹這九種工作策略。

1. 閃亮的軌跡(Blazing trails)

你對於之前提到的Lai和Henry的看法是什麼?你是否覺得Henry被低估了因為他只強調技術上的競爭力並不公平?或者Lai受賞識只因她會閒聊?

一般的員工,如Henry,腦海中的主動積極是:想出一些新的想法可以讓他們的工作做得更好,或是在公司主動幫忙一些額外的事情,例如規劃年度野餐或是號召同仁去捐血。實際上,Henry覺得他自己很主動,『我收集了最新的技術文件並學習了最新的軟體工具,因而我可以將我的指派工作做得極好。沒有人叫我做這些。』Henry這樣告訴我。

Lai很清楚而Henry並不了解的一個關鍵是:只有特定的行為才能讓別人覺得你主動積極。主動積極的真正意涵是:

· 主動追求超過自己職權範圍的更大責任(例如Lai主動幫忙安裝新的軟體工具)。同時仍然能夠完成自己的主要任務。

· 能夠額外付出心力來幫助其他同事或是團隊,就像Lai主動幫助她的同事應付難纏的程式。

· 當有重要的任務出現在每個人職權中間的灰色地帶時,能夠主動承擔起責任,並且將任務完美達成。

對於認定的目標或是計畫,不屈不撓地堅持直到成功地執行完畢。就像Lai在幫忙安裝軟體時以加班的方式完成原先的構想。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唯一值得主動去做的事是發明一個商業上成功的新產品,比如說發明物件導向的Java語言。如果你花了許多心力,卻無法在華爾街日報頭版上刊登一篇讚美重大貢獻的文章,那你主動的努力就白費了。

然而,在我們的研究中,傑出的工程師都堅信:雖然他們非常期望夠主動積極地做出巨大的貢獻,日常中的小貢獻,日復一日地累積起來,也可能造成同樣的影響力。不只這樣,他們發現通常一個重大的發現是在一連串較小的努力之後,慢慢形成的。如果你自己的工作態度是不注重在小地方採取主動的態度,則你所累積的貢獻會逐漸乾涸,而重大的突破永遠都沒有機會發生。例如,Lai主動幫助同事處理一個繁瑣的程式,可能可以讓她的同事獲得一個喘息的空間,而這正是在工作上要產生有意義的突破所需要的條件。

傑出的工程師同時也相信,你可以主動做出貢獻的程度會和你的經驗直接相關。Lai在還是新進人員時,大家並不期望她承擔太大的責任,但是她主動對周遭的人做出一些小貢獻為她的同事帶來一些意外的驚喜。同時也很快地讓其他人認同她是一位有生產力的工程師。當她越來越有經驗之後,大家才會開始期望她能夠主動地承擔更高難度,風險更高的任務。

我們對Lai, Henry及其他數百位其他工程師的觀察發現,對於任何一個有競爭力的專業工作者團隊,新進人員必須展現主動積極的精神。這樣的態度不只會讓主管感到滿意,更重要的是,你的同事和客戶也會因此而欣賞你的表現。同事們期望中的工作夥伴不會將自己侷限在職務說明書中所列舉的任務中。他們希望他們的同事可以像Lai一樣願意做超過自己職權範圍以外的任務。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一個新進的人員的工作份量比自己少,自己就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他們需要能夠延伸自己責任範圍的工作夥伴,無論是和同事更能搭配,提供客戶更好的服務,或是更能應付市場的迅速改變。

不只是主管和同事,客戶們也會期望他們所接觸的員工具有這些特質。如果一個新進人員沒有辦法滿足這些期望,他們可能會和Henry一樣,被歸類為有能力但是生產力不足的員工,無法對整個團隊做出正面的貢獻。

2. 知道該問誰(Knowing who knows)

一般的員工對於建立人際關係網路的想法僅止於有管道可以得知最新的辦公室八卦,或者是和自己領域中的人及獵人頭公司的主管保持聯絡,以便於日後可以轉換更好的工作。

傑出的工程師除了上述的管道之外,另外維持了一種更重要的人際關係網路。因為他們了解,目前社會資訊過載的程度已經使得很少人具備完成工作所需的所有資訊。他們可能具備50-80%的知識,但是除非有辦法能夠將剩下的部份補起來,否則他們的工作就無法順利完成。有效的人際聯繫正是他們補足資訊不足的方法。

善於利用這個聯繫的人很清楚必須事先和各領域的專家建立可靠的雙向聯絡管道。這個聯繫網路中的專家們可以藉由彼此的幫助完成手邊的重要任務。建立這個網路的主要的目的,是希望盡可能地降低本身的知識不足以勝任新工作的機會。

有效的人際網路和一般人的人際關係有兩個最大的不同點:一是有效的人際網路包含了對的人,二是獲得回應的速度快。

他們所認識的專家可以第一時間就提供正確的答案。一般人則比較常得到錯誤的資訊,通常是因為問錯人,或是知道答案的專家並不在他的人際關係網路中。他們可能因而被誤導,或是繼續盲目摸索。

反應迅速的的人際網路可以使得優秀的工程師迅速的獲得自己所缺乏的資訊,而能夠比其他的人更早繼續進行工作。假設他們花了半天的時間來來問到他們所要得答案,其他的人大概要花一兩天的時間,而且通常得到的還是錯誤的資訊。長時間下來,累積的差異相當可觀。

優秀的工程師因為建立了更有效而且更迅速的網路,生產力得以進一步的提昇而能夠超越普通的工程師。即使是具有相同的天份,光靠自己總是有所不足。

Andersen Consulting, 一家國際性的顧問公司,指派公司的一位資訊技術顧問 Claudio 來撰寫一份時限很緊的合約提案。這是一份五十萬美元的合約,內容是提供生物技術公司所使用生物化驗程序的資訊技術支援。

Claudio記得他有一個大學同學現在在生物技術領域中最有名的公司Genentech Inc.上班,因此與她聯絡,而她則介紹了一位專攻生物化驗程序的同事給Claudio。僅僅用了兩通電話,他就獲得了完成他的合約提案所需要的資訊。

發生在Claudio的另一位同事,Newt身上的狀況就不同了。和Claudio一樣,Newt也需要相同的資訊。但是Newt並沒有運用自己的人際網路,而採用了公司的建議,將他的問題貼在公司內部的電子留言板上。第二天,他發現電腦內有40個回應等著他去處理。這些回應的答案有許多是彼此互相牴觸的,但是由於他並不認識這些提供回應的人,無法判斷其中回答的品質。他只好一個一個的去了解和確認這40個回應的內容。

因此,當Newt還在為他獲得過多的資訊而傷腦筋時,Claudio已經利用他有效率的人際網路將兩人的差距越拉越大。

針對資訊獲得的問題,目前高級主管們普遍的作法是以改進公司內部電腦網路作為解決方案。主管們花了數百萬美元的經費在新增電腦硬體及軟體上面,相信像Newt這樣的員工可以用email解決他們的困境。

但是成功的人際聯繫通常建立在一對一的直接溝通上,比較不人性的電腦網路廣播往往效果不佳。傑出的工程師會花許多精神在建立,維繫,及運用由一群專家們彼此互通有無所組成的高效率人際關係網路。和其中有沒有使用高科技沒有直接的關係。

3. 主動的自我管理(Proactive self-management)

一般人相信自我管理的意義在於對於時間及計畫的控制。如果他們的工作可以在原訂的時程,預算,及規格之內完成,則他們的自我管理一定沒有問題。

傑出的工程師們知道主動自我管理的真正內涵決不只是時程及計畫管理。這兩項是每個員工都應該做到,而且是公司付錢請他們完成的。傑出的工程師的工作策略在於主動地創造機會,影響工作上的決策,在工作上表現得極端優異,並且開創自己事業發展的方向。這樣的態度可以使他們
加速累積工作經驗和才能,使得他們在公司中的價值增加。

Elena在一家提供汽車工業先進陶瓷材料的公司從事研發的工作。她向公司提出出差申請,希望能夠去參加一個生產力及品質的研討會。由於這個研討會的內容和她的工作沒有直接相關,而且出差預算已經快用完,她的上司並不同意。Elena並沒有因為這個決定而打消念頭,因為她相信參加這個研討會會使得她在公司中更有價值。她用了自己的假期去參加這個研討會,並且自付旅費。

在會中,她發現歐洲正在發展一個新的品質標準ISO 9000。這個標準建立了一些投標要求,目的在確保原料,產品,及生產程序的更高品質,使得歐洲的公司在全球市場中更具競爭力。如果像她公司這類提供原料的公司無法滿足這些要求,將無法參與歐洲的標案。

回來之後,她變得更活躍。她利用自己的時間研究ISO 9000的要求,並且利用午餐會議的時間向她的工作團隊解釋。很快的,她的同事們也開始重視這個議題,並且試著說服他們的上司提早準備歐洲的ISO 9000投標要求對於公司將有很大的幫助。

高階的主管們比較難接受他們的觀點。他們懷疑歐洲會形成制定標準的共識,更別說是強制執行新的標準了。然而,Elena不斷嘗試讓主管們了解,她會寄一些文章或是她寫的備忘錄給他們,提醒他們第一家符合這個標準的好處。最後,最高主管們看到了一些實質的好處,因此決定採納這個想法。現在,歐洲已經是他們公司的最大客戶,同時,品質的提昇也對他們的美國市場有幫助。

Elena的自我管理使得公司經營得更成功。即使她的主管並不支持,她仍主動積極地提昇自己的價值。同時,她也看到了提昇公司價值的機會。最後,Elena的作法強調了各個工作策略是互相結合的。她的自我管理同時包含了主動積極-有意願做超過她的職務範圍,甚至超過她的上司,而達成一個所有人都受惠的目標。而能完成這些的關鍵在於:她不輕易放棄。

4. 掌握全局(Getting the big picture)

一般人都有目光短淺的問題。他們只由自己的角度看世界,並且將自己侷限在相同的觀點。

傑出工程師反而時常跳脫自己的角度而以許多不同的觀點來看事情。『我的客戶會怎麼想?我的競爭對手的想法是什麼?我的同事呢?我的上司和公司的股東又在想什麼?』由於他們可以用不同的視野來衡量事情的重要性,因此他們能對產品做出改良,或是對問題發展出更完善的解決方案。

傑出工程師的觀點是由累積足夠的經驗而發展出來的判斷模式。Sarah在她獲得電腦科學的碩士學位之後在矽谷找了一個軟體開發的工作。在求學以及工作的期間,她用一本筆記本來紀錄她對時常發生的問題及解決方式的觀察。每天晚上,她會仔細閱讀她的筆記本,像偵探一樣尋找問題的模式及其中的線索。

依Sarah的實務和經驗,她和其他的新進人員一樣表現不錯。然而,她和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在於她對於軟體以及電腦邏輯內部的了解。同事們很快就發現了她的洞察力,當有重大的障礙無法突破時會來尋求她的幫助。而這也提供Sarah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接觸到一些她原本工作不會碰到的問題。

在任職滿一年時,Sarah做了一件同事們覺得非常不可思議的事。她請求調到軟體測試部門。測試工作時常被誤認為是次一等而且前途發展有限的。軟體測試人員的工作主要是檢查其他人的成果,確認軟體的執行和預期中的相同。和其他的研發工作相比,測試工作少了一些開發新產品所帶來的個人成就感。由於他們總是帶來壞消息,例如軟體的臭蟲或是品質的問題,軟體開發工程師即使知道是必要的,通常也是很不情願,甚至略帶敵意地容忍測試人員的存在。

但是Sarah將測試工作視為一個新的機會,可以從完全不同的角度來了解她自己的工作。她將會廣泛地了解造成軟體錯誤的原因。可以在一兩年之內累積大量的經驗。同時,可以和最重要的客戶合作,一起開發客戶眼中合理的測試程式。

在這個過程中,Sarah可以學到在將來的軟體開發時,如何避免本質上及觀點上所會犯的錯誤。同時,測試工作也使得她有機會了解她同事們的觀點。她由同事們開發軟體的問題及排除的過程中學習到相當紮實的技巧。

兩年後,當Sarah重新回到軟體開發的工作時,她在測試部門的訓練開始展現在工作上。她的同事們很快就認定她是軟體大師。Sarah成為他們公司的軟體專家,帶領著公司在矽谷中力爭上游。

像Sarah這樣的傑出工程師,可以分辨不同觀點中的細微差異。這並不是因為有天份。而是因為他們主動追尋,並且將這個特質轉換成實質的幫助。

5. 正確地追隨(The right kind of followership)

一般的工程師相信,擔任追隨者角色的重點在於嚴守分際,毫不遲疑地接受命令,同時不對主管造成威脅。

然而,傑出的工程師很早就了解到,副手還可以有更正面的貢獻,一個傑出的第二號人物的真義在於專心做出幫助。他們主動而且積極地投入對組織(及主管)的成功有幫助的事,同時,對於該做什麼及如何做,他們可以做出獨立而決定性的判斷。一個好的追隨者可以和主管充分配合來達成整個組織的目標,即時他和主管之間的個性及工作文化並不相同。

這點可能會另許多人感到驚訝,因為一般人認為傑出的人應該都是主管或是焦點人物。通常,傑出的副手對主管所做的幫助在於對於可能有困難的地方事先提出警告,做一個心思縝密的共振板,或是質疑主管決定的正確性。

在許多的科技公司中,公司相信客戶真正的需求和知識員工所認為最好的必須做出區別。我常常聽到老闆們和我抱怨當客戶需要的只是一部道奇車,而他的員工們卻造了一部勞斯萊斯。技術員工往往對於製造出最好的相當執著,他們希望能把最先進的技術都用在產品中,即時這樣會造成時程延誤及增加預算。

但是有時對錯不一定是絕對的,一位貝爾實驗室的優秀工程師在主管質疑他做了額外的功能時據理力爭。他的主管希望能夠在電話交換機中採用簡化的轉接功能來提前完成產品提供給客戶。

她說:『先別管這些額外的功能,這個客戶寧可現在就有一個基本的機器可以用,而不希望因為一個更強的功能多等一個月。』

她的工程師回答:『未必是這樣』。並且和她坐下來討論這個產品對這個客戶及其他客戶的的短期和長期目標。

『沒錯,短期內對這個客戶來說,這樣做可能有好處。』她的屬下說。『但是這樣做也有風險,他們可能會把我們歸類成較低階的產品線。同時,如果我們現在將這個額外的功能加進去,我們已經在進行中的下個客戶的產品開發會省很多時間。不過,我們還是再和客戶確認一次
他們的想法。』

這位優秀的追隨者了解他的主管最關心的問題。同時,他也試著將她的觀點轉移到他們共同的整體目標。在可能的狀況下,傑出的追隨者可以稍微修正他們的方向使得他們的努力和公司的目標吻合。不行的話,他們只好另外找一個更適合的公司。

6. 團隊合作(Teamwork as joint ownership of a project)

一般的員工所了解的團隊合作是在計畫進行中或是解決問題時和他人合作,並且做好自己的部份。

傑出的工程師對團隊合作有更高一層的看法。他們將之視為一連串複雜的技巧,包含了參與設定共有的計畫目標,團隊承諾,工作紀律,時程,及分享團隊成就。同時,這也包含了主動促進團隊的互動--讓每個人都覺得是團體的一分子,處理衝突,並幫助其他成員解決問題。

有一個醫療器材供應商由於醫院對於他們最新型的加護監視器失效十分不滿,因此成立了一個危機處理小組來處理這件事。這個儀器會不定時的發出錯誤緊急的警告,使得病患和醫療人員都很困擾,醫療人員時常匆忙趕來處理緊急的狀況,才發現完全沒有問題。

這個處理小組包含了五個部門的專業人員,包含了生產,研發,及客戶服務的人員。在這個小組的7位成員中,只有Aiden最為優秀,他原本是一個工程師,為了多了解客戶服務相關的事務而調到客服部門。

在小組第一次會議進行到了第3個小時的時候,成員們對於該立即採取的行動起了激烈的爭執。Ewing,一位53歲,在公司已經服務25年的生產工程師,希望說服其他人繼續派遣修護人員到醫院維修。而Julie,一位研究部門的新進人員,則希望能夠比照嬌生公司處理Tylenol事件的先例,全面回收產品。

隨著討論的進行,Ewing和Julie的爭論越來越白熱化,同時也越不文明。Aiden發現他自己以及其他人開始感到沮喪及煩躁。為了不讓這種狀況持續發展至不可收拾,Aiden將他的感覺提出來,並且建議休會10分鐘,讓大家休息一下來想想有沒有轉圜的方式。

當會議繼續進行的時候,Aiden請Julie來代言Ewing的意見,同時請Ewing替Julie的看法辯護,試著利用這種方法來打破僵局。雖然Julie和Ewing有點不太情願,這個策略有效地削減了逐漸升高的緊張及憤怒。這時,其他的小組成員開始腦力激盪,提出可能的想法。一位很有經驗但是害羞的設計師Eloise,坐在角落的位置而且整天都還沒有發言。她用很溫和的聲音提出她的看法:『由於並不是每一家醫院都有相同的抱怨,我們是不是該先找出為什麼這幾台機器會持續發生問題?或許這些機器本身一開始就有故障,也可能是這些機器安裝的醫院有一些特殊的 地方。與其全面回收所有的產品,不如只將有問題的機器收回來,同時檢查所有的設定資訊來查出到底問題出在那裡,說不定是磁場太高之類的現象造成的。』

她講完時,並沒有其他的成員回應她的想法。討論繼續進行了幾分鐘之後,Aiden加入討論並提醒大家:『我不確定是不是每個人都聽到剛剛 Eloise的建議,我想她的方法應該可以幫我們解決這個事件,現在是不是可以請妳再說一次給大家聽?』

Eloise再一次地提出她的想法,Aiden注意到這個建議不但展現了對客戶的問題認真回應,同時也比全面回收成本低。其他的小組成員開始支持 Eloise的方法來化解僵局,然後開始討論後續的議題。

如果不是Aiden出面干涉,Ewing和Julie可能還在爭吵,Eloise的意見可能永遠不會被注意到,整個小組不知道還要掙扎多久。雖然Aiden在小組中的角色是客戶服務部門的代表,他做了超越他職責的努力而增進了團隊的效能。

7. 小領導者的領導風格(Small-l leadership)

一般人很著迷於大領導者的領導風格(Big-L Leadership):大願景,大魅力,大成功。對他們而言,領導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天份。擁有這種天份的人能透過掌權來炫耀自我,對最重要的事情有決定權,同時對於向下授權之類的事並不感興趣。

傑出的員工則將領導能力視為一種工作策略,運用於自己的專業能力及影響力來說服一群人團結起來,一起完成重要的工作。這項工作包含了許多方面的努力:幫助團隊創造一個清楚的願景,建立信任並獲得承諾來努力完成任務。爭取足夠的資源以順利達成目標。同時指導整個計畫的進行直到順利執行完畢。

我們都知道有些人非常聰明,卻沒辦法領導最小的計畫。除了智力之外,還要具備其他的能力才能展現小領導者的領導風格(Small-l leadership)。小領導者了解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關係,而大領導者則專注在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工作風格,與自己的目標。小領導者知道他們必須考慮所有團隊成員的需求,技能,渴望,及權力。

這種將注意力放在自己以外的領導風格在職場現實上是比較有生產力的。小領導者通常對於他所領導的團體沒有正式的職權。同事們只有在確定團隊中的領導者對於自己和其他人的利益一樣重視時才願意參與。因此,要將團隊組合起來需要和所有的成員互動,溝通,這對於大領導者而言,是浪費寶貴的領導時間。然而,一個願意和所有團隊成員同甘共苦的小領導者,往往比最有魅力的大領導者主管更能獲得成員的忠誠及信任。

傑出領導者的最大秘訣,也是和大領導者及表現普通的領導者最大的差異,在於他們不會假設他們對於其他人的一切事情都能完全掌握。大多數的大領導者相信自己是無所不能的,他們知道什麼是對成員及狀況最好的處置。

傑出的小領導者總是會先詢問成員的意見,即使他們覺得他們已經知道結果。Anithia, 一位德商公司在美國的軟體設計師,在開始計畫之前一定會先驗證她對同事們想法的假設是否正確。當她被指派去帶領一個開發網路軟體的計畫時,她在第一次的會議就先詢問成員們對於工作角色和任務的意見。

『John, 在上次和你一起執行計畫時,你曾提到你希望能有更多的硬體經驗,目前還是這樣嗎?因為這個計畫硬體的部份非常重要。』

Anithia像一個認知心理學家一樣暫停自己的假設,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成員們可以表達他們目前具備的技能以及他們對於計畫的期望及需求。因此,她可以將任務的分配和成員的能力及興趣做更好的配合。她希望能夠避免將她的同事定型,不要像好萊塢製作人一樣製造演員的刻板印象。

當然,身為員工不可能總是獲得所有想要任務與福利。但是,沒有正式職權的小領導者可以藉由真誠的聆聽及試著滿足部份的需求來贏得認同。同時這個努力溝通的過程也可以為計畫打下互信的基礎,幫助度過計畫遇到困難時無可避免的壓力。在某一個技術領域展現優越的實力可能可以幫助一個傑出的工程師被指派為團隊的領導者。但是小領導者知道階層的力量並不能延伸到人際關係這一方面。他們會試著創造出一種氣氛,讓成員們感受到『我們是在同一艘船上』。

Anithia所領導的計畫後來客戶的反應非常好。在年終慶功的晚宴上,北美部門的總裁對Anithia大加讚賞,邀請她一起到台上來表揚這個計畫及她以前所領導計畫的成功。他說:『如果我們公司有500個像Anithia這樣的人,控制整個北美市場是遲早的事。』然後,他請Anithia講幾句話。

就像許多演員獲得奧斯卡獎時一樣,Anithia可以很快的講一些感謝上司及成員的話。而她卻不是這樣做。她邀請了所有的團隊成員一起到台上來,請其中的一位將所有的人介紹給大家,然後她說:『這個計畫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成果,沒有每一個人的貢獻,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我們對於這個計畫感到很驕傲,非常高興你們也這樣想。』然後他們一起對大家鞠了一個躬。

8. 精明(Street smarts)

一般人多半太專注在討人喜歡,以為這樣是在職場中快速升遷的方法。他們要不就是對於辦公室內的政治問題太過關心,要不就是故意裝作完全不在乎。

傑出的員工了解任何的組織中都有許多正當而互相競爭的利益。藉由他們對組織運作的理解力,可以幫助他們在這些互相牴觸的競爭中,促成合作,凸顯衝突的部份,並且讓任務順利完成。這個動作包含了具備處理個人及團隊動態的傑出運作能力,知道何時該避免衝突,何時該正面對決,同時知道如何將可能的敵人轉化為盟友。

記得Sarah嗎?在第4項工作策略中提到的傑出軟體開發工程師。雖然她的同事都覺得她瘋了,她仍然自願請調到測試部門。這個動作不但讓她對她的工作有不同的觀點,她同時也知道那些人會和她日後的工作相關,並開始建立良好合作的關係。這種組織上的聯繫不但可以提高她的地位,還可以讓日後工作上的互動更加順利。

在第3項工作策略中提到的Elena,運用了大量的組織運作機智來影響她的公司,將營運的焦點轉移到ISO 9000及歐洲市場的機會。首先,她利用午餐會議的機會將她在研討會中學到的傳授給她的同事。在她對這個議題更加了解之後,她舉辦了更詳細的訓練課程。同時,她向她的上司仔細解釋這個特殊標準對公司的好處,並且藉由寄送關於業務及營收潛力的相關文件及備忘錄慢慢遊說管理階層。當然,在和更上層的管理者接觸之前她一定會先得到她上司的准許。接著她開始訓練她的其他同事如何贏得歐洲客戶的標案。由此可看出,在她試著推銷她的想法的同時,她將這個想法和公司的重要目標結合在一起。同時也很注重組織運作的禮儀。

9. 呈現(Show and tell)

一般員工認為呈現就是利用炫目的簡報,長篇的備忘錄,或是公開展示自己的成果來吸引管理階層的注意。他們的重心擺在自己的形象以及自己所要傳達的訊息,而不是擺在聽眾。

傑出的工程師則會仔細篩選所要表達的資訊,以最有效,最友善的格式來傳遞訊息並說服特定的聽眾。就最高層次而言,呈現的意義在於對於特定的聽眾選擇適當的訊息,或是對特定的訊息選擇適當的聽眾。

呈現的重要性是無法迴避的。一位專業人員如果無法有效地以簡報的方式傳達自己的想法給其他的人,在現今的職場中要生存是相當艱苦的。對於大多數的知識工作者而言,這裡討論的重點並不是大型的演說,像比爾蓋茲在超大型的會議中心以最先進的多媒體設備及電腦特效所做的展示。而是針對在公司內部的小型會議室中,對5至20位聽眾所做的簡報。簡報的聽眾多半是同事,上司,或是客戶。而內容多半是技術性的或是與產品相關的議題。

對傑出的專業人員而言,簡報準備的過程比較複雜。我們的研究觀察到呈現的表達方式會逐漸修正,由單純的傳達資訊轉變為對訊息的塑造。傑出的工程師通常精通將訊息傳達給特定的對象,說服聽眾接受所要表達內容,及事先對可能產生的批評做出準備的能力。

一般人最常見的錯誤會發生在由單純的資訊傳達,提升到試圖運用這個訊息發揮影響力時。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聽眾的組成已經大不相同了。然而,他們呈現的風格及的結構卻維持和原來一樣。

一位財星500大企業的勞工關係經理在和公司的工會協商新的合約時,面臨了必須降低醫療照顧成本的問題,他以極佳的呈現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在這個協商的過程中,他所擬定的計畫必須同時被公司的最高主管及工會接受。

他的主要處理方式是將相同的資訊塑造成完全不同的表現方式。首先他針對一群較低階的工會職員進行為期一週溝通,每天簡報一小部份的資訊。他發給他們清晰而容易閱讀的講義,讓他們可以複製給所有的工會成員。講義的內容淺顯得讓人可以快速理解。這個呈現的主軸在於傳達一個訊息,如果工會同意改變醫療照顧的計畫。公司承諾將所省下來的資金用來更新老舊的工廠設備,使得工廠更具競爭力。同時降低關場及失業的風險。

而他稍早對公司的執行長及副總裁所做的簡報基本上含有相同的資訊,但是卻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來包裝。首先,和對工會簡報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互動的時間少了很多。因此,大部分的資訊包含在一份詳細的報告中。他以其中有一個很具有說服力的章節來建議接受新的計畫。此外,他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可以對公司的執行長及董事長進行簡報來加強他的論點。

他在簡報中強調,如果管理階層執意改變醫療照顧計畫而沒有任何有創意的補償計畫,工會將不會同意而使協商幾乎不可能進行。他提醒公司目前才剛進入一個快速成長期,股東們可能無法忍受員工罷工。

雖然雙方陣營都對他的計畫有一些批評,然而,這位優秀的協商者已經將這個計畫的基礎打得很穩固了。到了最後,管理階層及工會都接受了他的建議案,只做了小部份的更動。

在這個案例中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呈現技巧。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也是一般人和高手最大的不同點在於:了解你的聽眾,並且藉此塑造所要傳達的訊息。

Meara的工作是設計影像傳輸軟體,可以透過電話線路在醫院的急診室之間傳遞X光片,心電圖指數,及即時的電視畫面。她用了一個電視短片作為簡報的開頭,來對急診室醫師及醫院主管介紹她的團隊所設計的最新軟體。短片以汽車的緊急煞車聲和救護車的警報聲開始,一個小孩被緊急送入急診室,一位醫師開啟她們公司的儀器並且說他只有幾分鐘的時間可以來挽救一條年輕的生命。

她說:『我們目前的進展可能可以挽救這個孩子,或是你的孩子的生命。在我們計畫進行中,我們不斷的觀看這個短片來提醒自己,盡量將產品做到最好有多重要。現在,請和我們分享我們的成果。』

為了展現新的軟體和之前版本的差異,Meara使用了電子計時器搭配心跳聲做示範。首先,她使用舊版的軟體,在所有的聽眾還在等待螢幕上慢慢傳來的畫面時,計時器已經跑完了,心跳聲停止了,手術室的警告燈也熄滅了。而當使用新的軟體展示時,畫面傳輸的速度變快,在計時器停止之前已經完成影像的傳輸。

然後Meara向她的聽眾解釋在產品開發的過程中為了縮短傳輸時間所做的努力。包含了那些嘗試是有幫助的,那些則沒有用,以及其中的原因。她將技術上的論點和醫療專業人員挽救性命的過程戲劇化地編織在一起。

Meara藉著讓她的聽眾們感受到自己的孩子被送進急診室的恐懼,吸引聽眾們的注意力到公司的產品。然後戲劇性地展示了新產品的價值。

成為閃亮的明星

我們對於我們的生產力提昇計畫做了長期的成效評估。觀察工程師們在學習了這些工作策略之前和之後生產力的差異。在過去的7年之中,有超過1000位美國及歐洲的專業工作者受過這個訓練。這個訓練課程曾經授權給專業的訓練機構,同時也有大學將這套計畫用於課堂上以及職員的成長計畫。

為了提供評估的基準,我們訪問了主管,傑出的工程師,及一般的員工,請他們列出明顯顯示出生產力提昇的衡量標準。在經過許多次的反覆實驗之後,我們確認了滿足這些衡量標準的員工,在生產力上確實有明顯的提昇。

然後我們訪問了300位參加者及300位沒有參加人員的直接主管,根據這些衡量標準來評分,第一次評分是在參與計畫之前,第二次則是在完成計畫 之後8個月。

在這個主管評分的分析中,參與計畫的人員在生產力上都有顯著的提昇。參加過這個訓練的工程師不但解決問題的速度變快,工作產出的品質也提昇了,同時不斷地讓他們的客戶感到驚喜。

這個傑出工作策略的計畫並不是用來矯正生產力低落的員工。參與計畫的人員中,有30%是本來表現就已經很優秀了。然而,他們生產力的提昇仍然是相當顯著。

生產力提昇最顯著的是女性及少數民族的工程師。根據他們上司的說法,參與計畫前後的生產力差異平均值可以達到400%。

這個訓練計畫的成功驗證了我們研究的主要發現。要大幅提昇生產力並不需要魔法。當一個工程師表現平平時,通常不是因為他的能力不足。而是因為他從來沒有學過可以提高他生產力的工作策略。一旦他了解了這些策略,他就開始邁向傑出之路。



2008年8月29日 星期五

駁:詹偉雄《美學的經濟》



洋洋灑灑一整本,有問題的自以為是觀念一大堆:

1.

對於LV的消費是純符號嗎?如果LV早期不能滿足基本的機能,哪個笨蛋會為了那花紋而花錢?現在的LV固然是一種符號,然而某些消費者迷信符號的原因,就跟崇拜偶像明星一樣,是經由時尚、媒體工業運作的結果,而非LV純製造端所造就,要講LV應該是從法國人的廣告策略說起。此外,法國人自己也並不見得喜歡用 LV,就我接觸到的有限法國人而言,他們也一致認為 LV 賣得太貴,有其他更好的品牌可以買, LV 只有笨蛋外國人會很愛買,尤其是亞洲暴發戶的貴婦們。如果從 LV 早期是為貴族專屬打造的歷史來看,暴發戶買 LV 是想買到那種自己可以用到『貴族』等級的產品,而不是因為懂得 LV 有多漂亮。在配合時尚工業的強力推銷下,村上隆畫的東西都可以上LV包弄得一副當代藝術大師的樣子造成包包大賣,這才是 LV集團厲害的地方吧。

此外,人什麼時候因為消費而自由了?購買消費品就像是選擇題,只能從有限的選擇中挑選,但生命本身卻應該是申論題。消費的自由只是一種偷懶的行為,有閒錢的人藉由花費賺來不知道該怎麼用的錢到商品上,購買商品製造者意圖提供的某種感覺,好像是在麥當勞這種速食店裡面挑套餐一樣,就算今天麥香魚餐和麥克雞餐分別代種不同的產品語彙,消費者為甚麼不自己做菜呢?去速食店點餐是被極度簡化過的選擇題,自己做菜則是申論題,為甚麼一定要消費各家廠商包裝精美但昂貴的產品?所以速食店是在賺那些懶惰又錢太多的人,是工商業繁忙社會的畸形現象,真的要講美學經濟應該回歸到個人手工創作的年代,而不只是追逐著歐美日財團挾廣告工業包裝好的產品形象,那樣台灣永遠也趕不上。

然後文中帶著文化菁英的語氣鄙視著『台客』、『新貧』,這種傲慢根本違背美學精神本身,當一個評論者嘲笑著台客的審美觀時,他其實忽略了審美觀並沒有一個絕對標準,我認為台客並非缺乏象徵符號的辨識能力,只是採用和這位嗜穿 armani 的白目台北人不同的審美體系,如果詹先生剛好是信上帝的人,或許我更可以羅織他一神教背景以至於認為凡跟他有不同信仰者都應該下地獄的罪名。

此外,文中提到『自我陶醉的能力』,講白一點就是自爽的能力,自爽的能力一定要是貴族或巨富,或是受過高等教育、沒事能出國的這些人才可以有嗎?這一點我強烈存疑。鄉下的歐巴桑應該也可以為她今天在菜市場買的新衣服而覺得很高興,檳榔西施也能覺得自己今天穿的辣妹裝很美,所謂的台客因為今天新改了一支排氣管覺得自己很屌,難道都不叫做自爽?只有穿 armani 寫文章打嘴泡才叫做有文化深度的自我陶醉?

文中對商品美學的著眼點只放在『符號』上,但 benq 為例,外型不錯,但功能性很有待加強,如果沒有功能性而只想藉由造形設計來在市場上競爭,大概只能騙衝動性的消費者而已,而且只能騙一次,因為買回家以後很幹就不會再買了。

然後文中對於極簡主義的看法整個莫名其妙的崇拜,科比意的現代主義建築跟密斯凡德羅做出來的東西本身就帶有不同的社會意含,前者具有『為社會大眾服務的共產理想』,後者只是非常擅於操作現代主義建築的『形式』,後來國際風格的建築物會席捲整個世界也並不是因為它們漂亮,而是滿足了某些人的需求,譬如企業需要蓋最省錢、最能滿足基本機能的玻璃帷幕大樓,給白領勞工幫業主賺錢,所以他們不會多花錢去做多餘的裝飾(除非對賺錢的風水有幫助),當然看起來就顯得極簡,我想這不是由美學觀點出發的。


2.

為甚麼作者舉出的美學範例都是那些昂貴的東西?為甚麼一定要吃懷石料理,不能吃陽春麵?陽春麵如果做得好吃,慢慢品嚐,不是也可以解釋成帶有極簡風格嗎?歐洲人賣觀光祖產的行為被作者說得很神,那是因為他們有保存良好而悠久的文化遺跡、傳統,讓美國這種立國兩百多年、日本崇洋媚外、台灣這個從二次大戰後才萌芽的國家們趨之若騖。

而歐洲人的生活什麼時候變得好像只要在那邊喝咖啡、隨性生活?那只是觀光客浮光掠影所經歷的歐洲生活,而非歐洲人的生活本質。他們看不到歐洲人的真實生活其實也是一樣要面臨失業問題、做的事情也未必能多創新,院線電影裡的歐洲情調總是浪漫到不行,但電影本身就只是一種幻覺,為了讓過不到那種生活的人藉由視聽的經驗把那種幻覺內化,乾過癮,以藉此逃避諸多讓人難堪的現實問題。觀光客帶著幻想來到歐洲享受歐洲觀光業所提供的情調,但是錢花光的時候還是得回歸自己的現實生活繼續面對種種壓榨與競爭,所以他們會傾向於認為歐洲經驗是美好的,如同歐美人士可能會認為東南亞的海濱異國情調是美好的。但這些美好都僅是一種虛浮的表象。


3.

RV 休旅車基本上是行銷功力高超,而非設計功力高超,看準大多數人囚禁於都市工作牢籠而渴望自由的心態,提供一個可以開車上山下海的幻想,然後大賣臃腫耗油的rv車,在美國產生的問題可能比較小,在台灣狹小的巷弄間開一台 rv車根本是搬石頭砸自幾的腳,台灣的自然環境也不適合沒事被 rv 車殘害,美麗的自然山林被一堆豬頭開 rv車輾過,應該說是焚琴煮鶴吧。rv車確實有他的功能實用性,但也是很明顯的環保不正確,台灣廠商為了賣錢大肆推銷 rv ,其實只是犧牲了環保,然後讓購買的消費者再高油價的今天自嚐苦果。當然如果買 rv 來真的有常用到它那旁大的空間以及上山下海的功能,也未必是買錯,不然要用再去租來開就好了。



5.

類比經濟體系跟文化與歷史是完全相關的,台灣本島的戰後文化幾乎等於沒有文化,戰前文化又在政府的長期忽視下逐一凋零;『中國文化』的帽子,雖然老蔣搬了一堆瑰寶來島上,但一堆遺跡卻都還在對岸,蘇州庭園是什麼樣子、北京皇城是什麼樣子、上海又是怎樣的魔都、蒙古無邊的草原又是什麼樣的天空?這些純中國意念的東西,絕對是由對岸來戴、連烤鴨是北京的、燒臘來自香港、山東陝西的麵食,請問台灣有何利基發展類比經濟體系?靠滷肉飯、肉圓和小籠包嗎?



8.

作者講得好像只要把硬體搞好就可以有文化產業一樣,這等於是陷入長久以來台灣『蓋文化中心就可以提昇文化藝術水平』的迷思,雖然讓貝克特、喬伊斯這種大咖的舊日活動場地重現有助於提昇城市的文化資源,但真的要能帶動龐大的文化活動,各種政策面的鼓勵才是重點,如果房租、生活費很貴、行政機構顢頇,那誰會特別為了兩個空間跑去那邊?政府的政策也不是像台灣辦那種煙火式的xx季、xx節就好的,至少也要有個五年以上的全面性長期計畫才能帶動起整個產業,現在台灣辦的東西只像是在放煙火,放完俗豔一下就沒了,毫無後續可言。


25.

自拍跟身體意識確實是有點關係,但作者可能忽略的是:只有年輕漂亮妹妹自拍的照片才有人想看,頂多上溯至保養得不錯的熟女,而且露越多越好。所以基本上自拍是一種安全的暴露與偷窺,一種人類發春行為的網路時代新出口,跟女性主義的關係應該是比較小的,跟男性追求女性外表的喜好可能有比較大的關係。如果女性自拍但沒人要看,久了也就無趣了。


32.

作者把林志玲弄得太神了一點,雖然我也喜歡她,但我覺得事情不是如同作者所說的那樣。林志玲算是在凱渥的調教之下,將所有表現細節推到極致的 model,面貌和身材是當 model 的入門,待人方式是她的過人之處,加分點在於她自然散發的柔性氣質,整體展現的符號意義是屬於一個『平常漂亮又有氣質,但也可以變得性感的年輕女孩』,性感是加分而已,接受過良好教育薰陶出來的氣質才是她和其他模特兒在外型上得差別,另外還有著名的娃娃音,這對於在意聽覺的人非常重要,也更讓柔性氣質加分許多,至於說話的內容則好像是跟凱渥的經紀人學來的,看來是可以有效化解模特兒工作環境中所需要面對的高壓與衝突。

林志玲可以不是最漂亮的,因為漂亮的審美觀因人而異,但她確實是滿足許多台灣男性標準的一個女人:有臉蛋、有身材、有氣質、有好聽的聲音、有溫柔的態度、高EQ、親切的態度、懂得做人的進退、當然我相信如果真的跟她談話,西洋美術史和經濟學的背景也一定能談到很有深度的內容。相對於一些白痴羅莉妹唱歌耍笨裝可愛,她有意思多了,雖然白痴羅莉妹也是投某些人所好,因此仍有一定的支持者。

其實她的優點一直都是男人渴望女人擁有,但女人經常不能全盤具備的,當 model 的女孩子確實都應該漂亮又有身材,但其他方面卻未必及格。當林志玲回台灣發現藝廊的工作實在很難找,以她唸過經濟學的思考邏輯,善用自己的先天資源,加上妥善的自我管理,進入 model 界是非常合理的賺錢選擇,可以建議下次有教授寫經濟學原理的時候把她當成一個範例。

至於她的爆紅,我覺得是有點隨機的,可能只是以前凱渥沒有想過要朝這個方向來捧 model,一旦人氣超過某個臨界點之後,就可以跟炒股票一樣,迅速擴大人氣,而喜歡林志玲又不用花太多錢,買她的海報貼在牆壁上既可以神清氣爽還能趕上流行,有什麼不好?紅到一定程度之後,果然還是放眼大陸,不再繼續窩在小島上鬼混,也不必在像以前一樣趕小件的案子,而是可以慢慢挑自己喜歡的大案來做。

34.



2008年8月22日 星期五

M型化與貧富不均



馬克思早就預言的資本家剝削行為,在大前研一的嘴砲之下死灰復燃,只是換了個名詞,M型。這對任何唸過統計學的人而言都很清楚,當然是指原本常態分佈的鍾型曲線變了個樣子,大前研一看到的不知道哪裡的資料顯示,原本收入中等的人變少了、貧窮化。然而,有收入中等的人變得更有錢嗎?如果收入中等者變富或變窮的機率均等那還好說,但應該是變窮的機率比較高吧。因為我猜測做生意失敗的風險+投資失利的風險,比被通貨膨脹侵蝕的機率+天災人禍造成財務損失的機率還要高。

或許應該去找埋在政府機關中的統計資料來佐證。但可被統計的數字又有多少的可靠度?做生意失敗的機率能被某些數字充分解釋嗎?或者只是用數字兜理論,變成一套似是而非的屁話?

非x電視台的報導中暗示著唯有靠稅賦改革才能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這理論能成立的前提是政府官員有足夠的能力,和良心,而不只是光明正大浪費納稅人的錢的坐領乾薪。但是,國家政策使得貧富差距縮小的案例,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出現過,通常是人民被國家與財閥壓榨到受不了之後揭竿起義,因為當所謂的正常的生活已經跟動亂的生活一樣痛苦時,沒有理由不亂搞發洩一下。

改朝換代的革命其實也不太能縮短貧富差距,只是讓所有人回歸某種半原始狀態後,程度上地歸零,重新開始累積財富。而所謂善用時勢者,就是在動亂的時候為自己掙得比較有利的勢力,之後藉此賺錢或享用權力。毛澤東就是近代史上最懂得這套的代表人物,而共產主義只是他的話術,一種操弄的工具,我想毛澤東最懂的不是列寧的理論,而是人際鬥爭學。

此時尼采和楊德昌的基本假設又出現了:人都不知道該信什麼,所以只要有個人看起來很有自信地跳出來告訴蒙昧大眾什麼可以信,他就有機會成為領導者,帶著信徒南征北討。

現在只是歷史的重演,貧富差距該怎麼辦?其實沒有人知道,只是某些人說應該透過稅賦改革來處理。稅賦改革大概跟教育改革差不多吧,或許大學的退場機制還會比能減少貧富差距的稅制先出現。至少民眾可以藉由市場機制讓不能通過評鑑的大學倒閉,但要如何讓超級有錢的人把他們花不完的錢吐出來?可以從陳水扁開始嗎?或者,到底是誰那麼有錢?

要做行銷計畫,至少要知道誰超有錢,才有辦法研究這群人的喜好,然後藉由商品化的模式使他們的錢流向比較沒錢的人。搞極端作法或許是打劫吧,到底是誰為富不仁?把資金都放到島外?消極一點,或許可以藉由拒絕消費的方式,讓經過分析後證明是謀取暴利的公司倒閉,像是某金黃色M,或是綠色女海妖。

名牌商品可以一折賣,譬如新聞講的進口童裝,但打折後還是三四百,比我的 T-shirt 還貴,那為什麼要買它?去買那種東西然後說自己很窮,是犯賤吧?當經濟成長已趨於停滯,收入有限,而製造商卻始終用宣傳給當初富裕社會的那套行銷手法來鼓勵客戶消費,或許有人說這樣可以刺激經濟,結果造成卡債風暴、次級房貸等問題,這是否表示製造商和媒體一起創造了某種巨大的洗腦機制,將消費者推入火坑,甚至超出消費者的經濟能力?而消費者真的有那麼笨嗎?如果真的那麼笨,要怪誰?

經濟學果然是複雜度可媲美量子物理的學科....


2008年8月13日 星期三

movie. wanted. 刺客聯盟




glorious bullshit.

故事背景的 setting 跟 fight club 有點像,都是平庸苦悶上班族的大變身,只是本片玩起英雄血統加上一點點伊底帕斯弒父的情節, fight club 是大玩精神分裂症,共同點都是藉由自我中心、自我合理化的任意殺戮、破壞,來有點反諷美帝主義(或者純粹把美帝主義合理化、英雄化)。

當然觀眾一開始就知道這會是一部視覺娛樂價值極高的商業片,也並不期待什麼啟發云云,本片的電腦動畫等級是駭客任務加強版,不過可能為了省成本,所以同樣的模組(子彈轉彎、車子側翻、長程狙擊的倒帶畫面)都用了一次以上,在影片的後半段把前半段出現過的相似情況都複習了一遍,只是後半段的主角當然是加強版。整個劇情的安排可以當成商業片編劇的教材了,很 compact,但動畫做得很 over,這也算是一種風格吧。

一切虎爛中最怪的部份算是那個治療池,為甚麼主角失去意識後會被瞬間傳送到某個池?還可以不限定地點,後來在浴缸裡都可以。

但這種電影的作用大概就像是印度歌舞片一樣,苦悶上班族看了或許可以把自己投射成主角一樣飆車、雙槍、飛身、亂殺一氣、且怎麼打都不會死,但實際生活中頂多對主管爆衝,或者拿鍵盤砸爛機歪同事的臉吧。是否能藉由電影造成的幻覺般的經驗,因而紓解生活中的不愉快,未知。相較之下,搞 fight club 可能簡單得多。

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

movie. 扶桑花女孩





不是我會主動想看的片,看完果然對劇情有點不滿,但演員的部份卻是真的不錯,結論的重點是:蒼井優超正。

她在《花與愛麗絲》裡面出現過,豐川悅司演的礦工也很魯直有型。其他演員的部份也都演得不錯,但我就是討厭那種編劇上設定出來的做作感。

電影看多了會看出某些公式,這部片就是典型的套日本電影公式的商業片,為什麼一定要刻意去醜化鄉下人、老師一定要刻意地擺架子、流氓就是那個蠢樣......etc. 整片裡面我只對女主角的設定滿意,其他的角色都被迫演得很假,而觀眾被迫接受那種生硬的情緒,被期望笑或哭。整部片的做作感跟《令人討厭的松子》很像。

也並非完全反對做作,像是《戀之門》那種漫畫改編、擺明惡搞的就很適合做作,這種真人真事改編的東西,被用俗套的商業情緒操弄公式來演繹,實在很可惜。

年紀稍大之後,看日劇也越來越覺得難看,不然就是最近看到的都很爛,夜王看半集就受不了,劇情是老套的夜生活不說,畫面營造也是做作得讓人受不;本來對木村拓哉演的華麗一族頗有期待,看到那隻鯉魚的智障特效我就不想在看下去了。難怪最近台片可以進攻日本...


info. Quick Pod




official site


伸縮自拍桿 CNN記者大嘆:超好用!
NOWnews 更新日期:"2008/08/10 09:53"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單獨旅行的遊客,常常會碰到想拍照留念,附近卻沒人可以幫你拍的窘境。現在有廠商推出一種伸縮的相機自拍桿,可以從23公分拉長到94公分,裝在相機上,你就可以單手從遠距離拍下美麗的照片。

一個人來到漂亮的景點前,想要拍照留念還真有點麻煩。CNN記者:「附近都沒有其他遊客,我必須自己拍。」

喀!自己單手拍看起來總是很奇怪,不過現在有一種伸縮的自拍桿可以讓你輕鬆的解決這個問題。

CNN記者:「這可以讓單手的拍照者就像我一樣輕鬆拍照,在你的旅程中留下記憶。」

喀!這個稱為XShot的自拍桿,可以說是遊客最便利的拍照武器,它可以從23公分拉長到94公分,不需要其他人的幫忙就可以輕鬆拍照。

CNN記者:「現在我們來看一下成果如何,不錯呀!」

這個自拍桿可以裝在各種型式及大小的相機上,甚至還可以裝在攝影機上。這個伸縮自拍桿一個售價大約30美元,相當於新台幣900元,而且攜帶方便,讓單獨旅行的遊客也能拍下美美的照片。喀!喀!喀!(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陳國華)



2008年8月10日 星期日

people. 黃心建



今天去北美館B1看『機關術』,原本以為作者是年輕妹妹、或至少是個女的,因為文字實在是屬於看不懂又很複雜的那種。但表現的技法又不像是一般女創作者會做的東西,很多的機械性,然後有幾個裝置用到的技巧需要極高的互動技術水平,結果證實作者目前已經是中年大叔

他的官網,商業的案子也接很大,我覺得虛擬試衣間的技術如果可以跟網拍結合起來,商機會很大,看有沒有業者要推而已。

[轉錄] 癮科學:聚合物與食物安全



http://chinese.engadget.com/2008/08/07/plastics-and-food-safety

人類有種奇怪的習性,就是喜歡一桿子打番一船人。特別是在碰到不了解的「危險物品」的時候更是容易將同類的東西全部一視同仁地看做洪水猛獸。塑膠製的食物容器就是這當中的一個例子 -- 最近因為有實驗研究發現部份塑膠盛裝食物的時候會滲入有毒物質,導致不少人人心惶惶,連食物要怎麼裝都不知道了。

國家地理雜誌的 Green Guide 有鑑於此,特地整理出了一篇文章,詳列哪些塑膠安全,哪些要少用,哪些最好不要用。這裡也轉給大家參考 ^^。

[圖片來源:Popular Science]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E 或 PET)
名字聽起來很厲害,其實就是一般人常說的「保特瓶」(保特瓶其實就是英文 PET bottle 的翻譯)。保特瓶的材質本身沒有危險,但因為 PET 的結構並不緊密,在縫隙中可能會藏有之前使用時留下來的糖分和隨之而來的細菌,因此並不建議使用超過一次(就是不要當水壺用的意思啦)。

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低密度聚乙烯(LDPE)
聚乙烯在食物保存而言,是最安全的材料之一。不僅沒有任何已知的有毒添加物,而且回收也相對容易,大多數的回收廠都有回收聚乙烯的能力。聚乙烯應用超級廣泛,瓶子、罐子、夾鏈袋、裝蚵仔麵線的那種透明塑膠袋都是。

聚氯乙烯(PVC)
危險,非常危險!氯乙烯這個聚乙烯的主要材料本身就是個很危險的有毒物質,有致癌的可能,再加上聚氯乙烯裡常常有各種添加物、增塑劑,對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更慘的是,燃燒 PVC 會產生氯化氫、氯氣和惡名昭彰的有毒物戴奧辛,因此世界各地的環保組織都在建議廢除 PVC 的使用。

聚丙烯(PP)
聚丙烯在化學結構上和聚乙烯類似,因此也是安全的塑膠,大部份的特百惠食品容器都是 PP 或 LDPE製造的,但也有少數是危險的 PC(聚碳酸酯),買之前要看清楚啊!

聚苯乙烯(PS)
聚苯乙烯英文原名Polystyrene,中文依發音翻成「保麗龍」。保麗龍的危險主要來自於它的原料苯乙烯是有毒的,而且聚苯乙烯的化學穩定性比較差,受熱時有可能滲透有毒物質到食物裡。買保麗龍餐盒裝的食物回家後,最好立即換到其他容器內。

聚碳酸酯(PC)、聚乳酸(PLA)等
所有在塑膠分類前六類之外的,全部都分在第七類(怎麼,不會以為前面的數字是小薑亂寫吧 XD)。在第七類的眾多塑膠中,聚碳酸酯和聚乳酸是比較常見拿來裝食物的材質。聚碳酸酯前面說過了,是一種會釋放類荷爾蒙化合物的危險材質,而一般來拿做「環保塑膠袋」的聚乳酸則是安全又分解迅速的好朋友。

所以簡單來說,下次買塑膠容器,記得找到塑膠分類回收標誌看一下。如果是「2」、「4」、「5」的話是安全的,「1」最好不要用超過一次,「3」、「6」是危險的,而「7」則要看情況而定。更加頭昏腦漲了嗎?真的搞不清楚,也不想管了的話,那就買回來的東西全部用玻璃容器裝吧!反正人類用玻璃用了幾千年了,也沒聽說有什麼大問題(扣掉偶爾一次的鉛中毒),果然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啦!當然,這樣又變成要面對不小心摔碎的玻璃...

2008年8月7日 星期四

芭莉絲希爾頓宣布將參選總統...?





See more Paris Hilton videos at Funny or Die



搞笑還擊麥肯 芭莉絲 穿泳裝選總統 要讓白宮變粉宮
時報 更新日期:"2008/08/07 09:53" 【中國時報 張士達/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選戰出現了最新的變化:芭莉絲希爾頓宣布將參選總統!

 由於共和黨參選人麥肯上周在競選廣告中擅自使用芭莉絲的照片,芭莉絲本周錄製了諷刺短片在網路上回擊,表示在麥肯的「背書」下,她決定參選總統,而且已經「準備好了!」

 捲入選戰 自認很性感

 麥肯上周在一支備受爭議的電視廣告中,將民主黨競選對手歐巴馬指為與芭莉絲、布蘭妮一樣都只是名流,卻不表示有能力領導國家。芭莉絲則在Funnyordie.com網站張貼的短片中,身著清涼泳裝躺在池畔躺椅上,巧笑倩兮地對鏡頭說:「嗨!美國同胞!我是芭莉絲希爾頓,我也是名流。只是我不像那些成天放話改革的老傢伙,因為我很性感!」

 老頭背書 蕾哈娜副手

 芭莉絲接著說:「可是那個滿臉皺紋的白髮老頭在廣告裡用了我的照片,我想這表示我也參選了。所以謝謝老頭的背書,我想讓全美國知道,我已經準備好了!」芭莉絲隨即宣示了她的能源白皮書,並表示她考慮找歌手蕾哈娜當副總統,還說:「我們白宮見嘍!喔對了,我可能會把它漆成粉紅色喔!」

 聰明有腦 不打口水戰

 芭莉絲的這支短片是由Funnyordie.

 com網站的智囊團打造,讓過去「波大無腦」形象深入人心的她交出了漂亮的一招。背後主導的亞當麥凱與克里斯韓奇表示,芭莉絲覺得麥肯的負面文宣很沒品,但不想用口水還擊,所以想出這種幽默的方式:「她其實比大家所想的更聰明。」


news. 華爾街爆大裁員 履歷表滿天飛



金融業真的很屌、很風光嗎?景氣好的時候確實領的不少,但所作所為對人類的生活真的有什麼幫助嗎?尤其是只會洗腦客戶買公司目前正在促銷的基金、重新包裝外幣選擇權變成另一種商品、或者打嘴炮在投資市場喊進喊出。確實基層的行員對人民有服務價值,但金融界養了太多表面光鮮亮麗的米蟲,是該被處理一下了。



華爾街爆大裁員 履歷表滿天飛
中時 更新日期:"2008/08/07 04:34" 王良芬/紐約六日電

在房貸風暴與資產減損的雙重衝擊之下,美國金融業進行最大規模的裁員,今年的裁員人數,已多達六萬六千餘人,估計在下半年還會增加。未遭裁員者薪資也會銳減,總計華爾街金融業的薪資將比去年減少一八○億美元。

根據金融顧問公司的調查,今年以來到六月初,全美金融業的裁員人數已經達六萬六千多人,可能會打破去年十五萬三一○五人的紀錄。紐約金融業裁員人數則已經破四萬,失業者四處奔波,華爾街履歷表遍地。

華爾街公司的雇員多達十七萬八千人,去年感恩節前後,七大金融公司之一的貝爾斯登(Bear Stern)大規模裁員,已讓華爾街金融業驚心動魄;耶誕節過後,裁員潮蔓延開來,越來越多的金融公司被迫裁員。

金融業比九一一後還要糟糕

到了今年,貝爾斯登三月時差點倒閉, 後來由摩根大通公司(PJ Morgan Chase)收購,才勉能一息尚存。不過,高盛、美林、雷曼兄弟、花旗銀行、美國商業銀行(Bank of America)相繼大規模裁員,讓金融業雪上加霜,遭逢比「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還要糟糕的慘況。

今年被裁者找工作將更為困難,專家說,去年下半年,裁員風潮初起時,被辭退的人較幸運,因當時仍未受到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但今年則是每況愈下,一旦被迫離開職場,近期內似難再翻身。

克勞蒂亞在今年三月的一個星期一早上,才剛進貝爾斯登辦公大樓,就被警衛帶到主管辦公室,之前她已聽到風聲,自知主管要資遣她。稍後在警衛的監視下,回座位收拾東西,不准碰觸電腦或複製、複印任何文件,然後像防賊般,被護衛著走出公司大樓。這天像她一樣遭到資遣命運的,有數千人。

五十二歲的克勞蒂亞在貝爾斯登已工作了廿年,曾目睹華爾街多次衰退黑暗時期,但這次裁員風暴來得甚大,有三萬名同業在丟履歷表,估計業復甦至少要幾年,因此她決定提早退休,不再四處尋覓新工作。

高盛是少數未被次貸風暴影響的公司之一,儘管如此,它仍因業務萎縮,宣布裁員一○%。

即使如避險基金和私人直接投資公司,亦已非華爾街的安全保證。避險基金研究公司的數據顯示,由於信貸緊縮和金融市場不穩,避險基金今上半年的業積,跌至八年來最差。

避險基金也無人問 募資困難

鍾瑪麗在華爾街從事避險基金工作,她說:「投資人或投資公司都在叫窮,現今募集資金比過去困難許多,以致避險基金公司業績下滑,必須進行瘦身以度過財務難關。」

克里斯瑪士公司的執行長查林傑說:「當你見到像高盛這樣的公司也裁員時,當前經濟狀況已一目了然。」

在這波酷寒下,各大金融公司今年的薪酬預算將比去年減少一八○億美元,這是華爾街歷來薪酬跌幅最大的一年,紐約市和州政府的稅收將因此大減。

《紐約時報》說,華爾街金融業者預計付給員工的薪酬比去年少一八○億美元,不過,員工要到年底才會確實感受到。到今年底,金融業雇員獲得的總分紅將銳減一百億美元,減幅比二○○一年「九一一事件」時還大,當年的華爾街分紅減少了六十五億美元。

根據六家最大金融機構的最新財務報告,薪酬成本光在今年上半年就減少九十五億美元。依紐約州政府的估計,紐約州將因華爾街金融業邁入嚴冬,可徵稅的收入將減少大約一百億美元,紐約客的日常生活開銷,也將減少好幾十億美元。

對許多華爾街人來說,年底的分紅相當於總薪酬的四分之三,為了應付這新的窘況,大家紛紛節衣縮食。華爾街附近的餐館、精品店、雪茄攤都感受到生意差了很多,華爾街族消費能力大減。

華爾街人減薪 政府稅收緊縮

《紐約時報》說,華爾街薪資大幅滑跌,深切影響紐約市、州的預算,因為四分之一的紐約市民,收入來自金融服務業。紐約市的稅收,一○%是靠這些華爾街金融雇員的繳稅,州政府則有二○%的稅收依賴這項來源。

金融界的高薪資近來也頗受爭議,特別是在金融市場大幅起落的情形下,金融高層的傲人高薪,向來遭到非議,尤其此刻,分析家指出,高薪是鼓勵金融高層冒險,進而忽略風險控制的因素。




巴菲特拍片 預言美國破產
聯合 更新日期:"2008/08/06 07:40" 編譯吳國卿/綜合五日電

投資大師巴菲特將與另外四位美國金融界領袖,拍一部闡述美國背負龐大債務,未來可能破產的記錄片,在本月21日全美國數百家戲院上映。

這部取名「I.O.U.S.A」的影片長45分鐘,將討論各界對美國聯邦赤字和國家負債的看法,是繼前副總統高爾拍攝「不願面對的真相」,號召美國人嚴正看待全球暖化的效應後,又一喚醒美國人面對國家重大問題的影片。

巴菲特將在影片中扮演「主談人」,主要贊助者是皮特森基金會(Pete Peterson Foundation)。該影片的宣傳新聞稿說,I.O.U.S.A.「對美國當前的財政狀況提出生動的警訊…敘述美國四大赤字:預算、儲蓄、國際收支,與領導權」,並建議「如何為下一代創造財政健全國家的最佳方法」。

巴菲特與皮特森、前美國Comptroller General公司執行長渥克(Dave Walker)、CATO研究院的尼斯卡南(William Niskanen)和AARP公司執行長諾維利(Bill Novelli),21日將在內布拉斯加州奧瑪哈舉行現場討論,並拍成紀錄片,並隨即在全美國的戲院播放,把美國戲院當成討論公眾事務的市政廳。

該影片將由克雷登(Patrick Creadon)導演,22日也將在今年聖丹斯(Sundance)電影節,於美國十大城市播映。

在I.O.U.S.A.之前,美國Concord聯盟也曾發起「財政警訊巡迴討論會」,以兩年的時間,在美國逾40個城市的市政廳舉辦公眾討論會,嘗試以坦率的經濟討論,喚起美國人民對美國龐大負債的覺醒。

渥克說:「美國已經罹患預算癌,並已威脅到未來國家、我們的兒孫的經濟前途。這不只是一個財務問題,更是道德問題。繼續這樣寅吃卯糧,債留下一代是不道德的。現在該是採取行動而非空談的時候了。」


2008年8月5日 星期二

散熱系統改裝記



Intel® Pentium® D 處理器 820, 2.8GHz,進氣溫度高時,風扇最高轉速可達 5100RPM,用 Hardware monitor 來觀測,剛開機時的轉速大概在2400左右,聲音還可以忍受;執行掃毒程式時可以讓 CPU使用率接近50%,此時轉速最高約3800RPM,很吵;掃毒完,無特別程式運作,轉速約在2700RPM上下;執行CPU cool 後,CPU使用率飆滿100,轉速約在 2600 上下;稍微開個新網頁,轉速上升到 2800RPM,在安靜的房間裡已經覺得煩了。(感覺起來,想靠程式降溫或降轉速基本上沒用)

所以買 Thermaltake TMG i2 LGA775 之後再加各一的系統空冷風扇,應該可以達到減低最吵的CPU風扇問題,且有效散熱。畢竟CPU風扇的散熱性再好,機殼裡面很熱,也是沒有辦法達到熱交換的效果。水冷的風險太大了,不小心漏水就整組掛點,搬家的時候也麻煩,且thermal take 這隻CPU風扇竟然可以有6年保固,太神奇了,因為是在德國設計的嗎?從PCI通道出去的後系統風扇也有6年保固,前風扇主要是買那個架子的設計,風扇以後壞了可以自己換。

ps 1. 原廠風扇的保固也是大概 50000小時。

ps 2. Intel® Pentium® D Processor 950, 940, 930, 920Δ, Intel® Pentium® D Processor 840, 830 and 820 and Intel® Pentium® Processor Extreme Edition 840 Thermal and Mechanical Design Guidelines (TMDG)

ps 3. TT原廠網頁上有我找半天的噪音程度比較圖.....0.8 v.s 4.9....



改裝後:






LGA 775 的風扇真的需要一點小暴力才裝得上去,一開始太溫柔,接腳沒插到底,出現 OC failed 的訊息,CPU 溫度迅速破70。目前這顆風扇的轉速大概都在2500RPM以下,我想轉速跟噪音應該有密切的關係。現在 nVidia FX540 的散熱風扇大概跟CPU風扇一樣大聲,跟以前比都算小聲,且我顯卡二手也才一千八,目前看到的散熱裝置也差不多要上千....

整組花費:約2400。


看了這圖最大的感覺:2002年買的300萬畫素DC好像也該換了.....Orz


2008年8月4日 星期一

白工雜感




看到新聞的做白工系列 12,這就好像馬克思時代的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的重現,只是更加嚴重,比較像是自耕農在剝削佃農。

對中小企業而言,如果做的事情本來就低階,聰明的員工反而不如耐操的員工?

像是在軍隊裡,國中畢業的既會修水電,又大多粗壯能搬東西,因為很早出社會也懂得看人臉色、跟人周旋,而大學畢業生反而像是只會唸書考試,適合被拿來壓榨、做業務、嚇唬而已。

學術圈的威嚴在日常生活中是不見得管用的,大學畢業生至少要能善於嘴砲而不善於做事,如果連嘴砲的功力都不行,能夠比職技體系的做事能力更強再說。確實學術的象牙塔自有一套嚴密的價值評判標準,但依照這套標準做出來的東西,先不說對全人類有什麼幫助,對自身的收入、人生價值,又能有多少幫助?

現行的物質社會運作法則無疑是資本主義系統的,雖然有部份國家在搞社會主義,但由於資本主義系統抓到了,或者說建構了一套『只要肯努力就有機會賺大錢』的願景,這好像也是標準的『美國夢』,因此雖然資本家和各級勞工的利潤分配仍是極不合理的(想想靠各種財務手法 A錢的 CEO和連鎖企業的計時員工),我們這個時代對於『全世界無產階級一起站起來』這類的口號彷彿不那麼熱衷,『如何靠xx手法賺大錢』之類的個人自利觀點,彷彿才是各大眾暢銷書、媒體所反映出來的人心想法。

公會能具有多大的力量,取決於那些工作需要多專業的能力、工人們是否夠團結、產業能否藉採用自動化永不抱怨24小時工作的機器來代替總是要求更多的工人、以及是否可藉由全球化來剝削問題比較少的工人。

資本主義的問題不在於效率、公平,而在於利潤分配。當資本家或管理高層,靠著各種巧妙遮掩的詐術,與華而不實、故弄玄虛的厥詞,在愚弄廣大的中低階層勞動者,以攫取他們的暴利時,身為被剝削愚弄的一方,該怎麼反應?

蘇聯和中國各自打著共產主義的旗幟進行了兩場社會實驗,但所採用的機制,卻只是披著民意外皮的獨裁,幾乎等於是帝制的復辟。這表示,如果一切都公有化,個人沒有誘因去付出更多的努力來改善什麼,而人性總是有好逸惡勞的那一面,烏托邦也不是靠少數可能存在的有志之士能打造的。歷史反而是說:烏托邦確實不能靠少數人打造,但獨裁就是為少數人而打造,只要多數人未受到足夠的啟蒙,未對於歷史的脈絡與社會的現實有足夠深刻的體認,少數人就有機會藉由精心雕琢的話術來操弄無知大眾,中共與蘇聯就是典型的例子。

台灣則從來不算是被啟蒙過?或者說,台灣之前是資本主義的獲利者,因為已開發國家的工作外包來這裡的工作與金錢就足以讓前人豐衣足食,只要好好幹,一定可以有一小片天。然而,今天的情況已經不是這樣,全球企業剝削的對象轉向更窮的國家,更肯拼命的人民,今天的情況竟像是有一個工作的頭銜讓你拼命,領微薄的薪水,你就該偷笑了,賺大錢的想法就省省吧,不欠債就很好了。而公司的管理階層甚至會魚目混珠的希望你能藉由工作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要你認命、不要抱怨、正面思考、就像是國防部的廣告:當兵是會讓人微笑的。

我看,這根本叫做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當兵會讓人微笑?起肖的比較多吧。因為如果信了那一套,一切的剝削都可以被合理化。但這套說詞確實可以暫時解除面對艱困處境的焦慮,或許到死都相信自己是在為理想獻身。最大的問題在於,這完全沒有改變資本家與上層管理階級剝削中下層勞動者的本質,為甚麼勞動者必須在那邊爆肝責任制,而管理高層只要動動嘴巴就可以謀取暴利?

當然我相信也是有真的讓人欽佩的管理高層,像是 TSMC 的張董,但張董本人也看出了資本主義現況的利潤分配問題,其他的資本家都還是一副貪得無厭的嘴臉,實在讓人做噁。管理高層看似輕鬆的事情確實有他重要的價值,但值那麼多嗎?目前手上沒有數據,但如果從管理高層的口袋裡拿出一些零頭來促進公共利益,我想社會可以更美好很多。或許現在的制度已經有再往這個方向走,但就好像是大學退場機制,政策的腳步夠不夠快呢?如果下層人民歸覽啪火快要爆了,但體制內卻慢慢來,那真的是造就革命的良好環境,反正也被弄得失業沒事幹。



共產實驗在反對民主資本主義之後偏向帝制獨裁路線,竟然也被接受了好一段時間,為什麼?

1. 根據尼采的看法,一般人具有奴性,因而不願意自己做決定,因為做決定就要背負責任,這樣的責任比服從別人的決定更難忍受。

2. 最要緊的還是填飽肚子,革命是最不理性的手法,會造成最大的動亂,在這動亂之後,為了回歸安定,只好抓一個現成的,以前曾經可行過的(雖然也常出問題的)機制來用,既然資本主義民主是這次革命的目標,那只好向帝制獨裁取經,混雜一些人民至上的口號在裡面將就著用了。


或者更中國人一點,制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個人能不能透過管道去分享權利與財富。只要中下階層的人還有辦法靠鑽營的手法去分享,且上層階級有足夠的手法來制住下層階級,那黎民百姓就會一邊抱怨一邊認命,直到下一個野心家出現,抓住民眾對於現實的不滿,鼓譟他們搞革命、改朝換代,換人做皇帝。中國的革命通常是伴隨著天災人禍而來,因為無法繼續那些被灌輸的『正經事』,所以在亂世隨著風起雲湧姦淫擄掠也是很合理的。亂過一陣之後,好像動物打架爭王,總是會有個結果,而隨之起舞的群眾也疲累了,因此想服從著拳頭最大者的意見安定下來,不管那是叫帝王制、共產主義、或是民主制度。

所以俾斯麥提出『鐵、血』的概念,毛澤東說『槍桿子出政權』,美國也是先跟英國打出獨立,再由北方政府打出制度上的 all man are created equal 來解放黑奴;老蔣當初在台灣如果沒有點武力能坐得住嗎?


所以,台灣幾乎沒有所謂『啟蒙』的傳統,我們只是拿一個系統套著用,並且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因為人工便宜的因素獲得了經濟成長與相對不錯的收入,現在才要開始正式面對資本主義系統的負面影響。然後呢?

單純喊革命是無法解決問題的,而且多數人心理想的應該是藉由各式勞動付出來賺取金錢、獲得安定,革命能達成那些願望嗎?


2008年8月2日 星期六

note. 3C賣場詐術實例



時間:今天下午
地點:台中 Nova
狀況:

為了防止養動物的意外,撐了很久終於下決心買外接硬碟盒+新硬碟,電子街的比價選擇性太少了,而且印象中不見得便宜多少,所以直接往 Nova,但顯然,nova 只是一座更大的叢林...

現象一:售價與店租必相關

而店租與店面的位置相關,所以一樓靠進出入口的位置店租有可能是最貴的,至少觀察報價單可以輕易發現,二樓店家的價錢普遍都比一樓的便宜,只要耐得住,走到二樓,硬碟單品至少便宜100元。

現象二:報價單上沒列出來的才是奧妙之處

終於走到二樓,一路拿報價單也可以看出到底哪家便宜,以為看到硬碟最便宜的店家後,順口問了外接盒的價錢,990,和硬碟一起買算880,好像還在合理範圍內,然後打包回家,不小心規格癖發作,上網查了一下外接盒的資料,結果....Y拍特價700!

該廠商(中x)的收據上有四家分店的電話,一一打去其他三家詢問同款外接盒的價錢,一家沒貨,光華報650,另一家報700......那當初還特別好心的算我『便宜』一點880也真會演,這種沒在報價單上得零組件貴的價錢,輕易的把報價單上省下來的部份補回去,還被他多賺了一些 =.=。當下把外接盒拆下來拿回去,小僵持後拿回現金。這樣其實有風險性在,參見:網路追追追/無條件退費? 消基會:只限郵購或訪問購物

我猜測退換貨跟店家銷帳的方式有關,如果帳還沒有結,還很好改的時候,要退換比較簡單,如果要扯到發票作廢之類的問題,店家的內部作業會比較麻煩,因而會把這方面的壓力轉到消費者身上。可能因為這樣,博客來買書的發票現在都改成類似月結制,以因應網路購物可以輕易退換貨的問題。


小結:

1. 台中 nova 的欣亞算是不錯的店了,價錢未必最低,但至少報價有制度,不是隨店員憑詐騙手法喊價,買東西不見得差那幾百塊,而是被虎爛的 ki mo chi。最後買了 Cooler Master 一款支援 eSATA的,1100,比網路價貴50,算是馬上可以拿回家用的爽度成本。

2. 中x附近有一家賣燒錄片的店就還不錯,價錢相對低,老闆很自豪他會開發票,說別家沒開的都是逃漏稅...

3. 要退換貨要趁早,拖越久對自己越不利。

2008年7月30日 星期三

review. 黑夢(Kuroyume) -> SADS




黑夢 - 少年

(參考 ptt Kuroyume版,2000年以前的資料還是要到bbs才容易挖...)

核心人物應該是清春,是從日本早年的視覺系一路走來的,跟 X-Japan, L'arc~en~Ciel 大概算是同期,只是際遇更加坎坷,雖然先後組了兩個團,後來又各自單飛,但巔峰應該還是在黑夢時期,後來的 SADS 可能隨著視覺系風潮在台灣的退燒(或者根本沒真的燒起來過)而更顯為人之,且SADS的發行策略也不利於大眾市場的拓展。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是先被黑夢所吸引,在嘗試搜尋更多的時候才會發現SADS或其他活動。

(ps. X-Japan 竟然復活了!)

這種重口味的音樂或許是有30魔咒的,30歲以後搞搖滾就很難繼續裝作一副無知的樣子揮灑青春的莽撞。L'arc~en~Ciel 的 smile 讓人完全笑不出來之後,其實頹勢已現,他們的巔峰其應該還是在上一個世紀末那幾張吧,ark+ray 是經典,heart 也不錯,route 666 雖ok但已無新意,後來就每況愈下...

單純以時間來看,同期出道的有:radiohead(中間玩電子的走向雖然讓支持者錯愕,但最新的 in rainbow 還是很值得聽)、Travis(雖然沒有電台頭那麼紅,但至少維持了創作的質量)、blur(在2003之後毫無動靜)、oasis(東西到後來聽起來都差不多)、B'z(日本第一吧...雖然差不多是那個調調,但在細節的變化性總跟得上時代,且雖然 rock 但還算順耳,很和市場需求)


清春的哭腔是有名的特色,但我覺得他那種(大阪腔?)造成的連音像是西班牙文一樣的彈舌音,在快速的旋律下很有味道。


少年

作詞:清春 作曲:清春

在這溫柔的街道,
'道德'的枷鎖彷彿銬在嚼著早已無味的口香糖的我的手腕上.
Baby 人群聚集著 以一成不變的表情 行走通過....

就算很勉強 真想明天就能掙脫這種不自由
看著我著急的樣子,棄世的人對我不屑一顧

Sunday 寂靜中 毫無氣力而無法露出笑容
Myself 以手心按著胸口 那一天

那麼,微微地拉開門 我就可以從那兒逃脫了吧
在這狹窄的地下室裡總是令人發狂 令人發狂
緊握著微小的心願 少年深信著
比起誰的聲音比起誰的夢想都更加違逆的事 違逆的事

那不被承認的傢伙 戴著極高價的頸圈
'一點也不適合我呀' 移開視線 撥開它

Oneday 倦怠地吐出一口煙
Someday 希望能夠依我直率的想法而行

門確實已打開,我也就別再回頭了
這污穢的樂園中靈魂已消失,已消失
為了消去了些許的疑惑 少年歌唱著
比起誰的行為比起誰的話語都更加令人疑惑的事 疑惑的事

那麼,微微地拉開門 我就可以從那兒逃脫了吧
在這狹窄的地下室總是令人發狂 令人發狂
重覆著微微的祈求 少年深信著
比起模仿誰比起誰的夢想都更加違逆的事 違逆的事
違逆的事 違逆的事 Boy!

(少年深信著
少年夢想著
少年歌唱著
不停地歌唱著
不停地...)


2008年7月26日 星期六

movie. Irina Palm





故事的背景設定在英國,一開使從空中鳥瞰英國城市郊區陳舊的房舍,一個年輕人前去開動他的破車,接了他住在附近抱著一隻可愛獅子絨毛大玩偶的母親(主角),前去醫院探望主角病重的孫子,並讓主角媳婦出現。前十分鐘基本上就設定好各出場人物的個性、基調,以及發展一部電影必備的『問題』。

主角的個性被玩偶所影射,主角兒子的社經地位和個性被點出,主角媳婦強勢的個性以及因此而起的一些小摩擦也被顯示,而基本困境一:重要的人得重病卻快花到沒錢治,出現。

接著進一步深化基本困境,先從地方醫院要轉到倫敦(英國消費最貴的地方)的醫院,然後必須要轉到澳洲墨爾本才進一步的醫治機會,出現了困境二:出國機票食宿+無工作且需要生活費。

由於主角們的低社經地位,他們是處於及被動聽天由命且精神壓力及大的狀態,兒子與媳婦基本上是放棄掙扎的,而主角則在英國社會的冷酷現實中不停的被潑冷水:無專長的中老年婦人能做什麼呢?

此時帶入轉機與困境三:在 sex club 隔著一面牆,藉由投幣式的收費機制幫男人打手槍(wanking widow),片名的 Irina Palm 就是主角紅了之後的藝名。然而,要這原本保守慈祥型的婆婆去做這麼先進的情色產業,除了好笑之外,對她原本的價值觀、人際關係勢必引起極大的波瀾,這也就是全面的賣點,以及之所以好看的地方。

整部影片是在溫情中夾帶英國社會的冷酷現實,冷酷比較像是夾帶,因為鏡頭和情節的重心都放在主角身上,因此畫面的情緒是跟著主角的性格跑的。然而冷酷的現實總是不時的出現,像是技巧變好之後使得原本帶主角入行的人被解僱了,主角過意不去而前去她家時,果然被賞以 F words;主角的兒子跟蹤母親發現了她的工作地點後整個精神潔癖發飆;主角的鄰居惺惺作態的假關心,實際上只是三姑六婆的想打探秘密嚼舌根;但最明顯的冷酷面還是一開始主角尚未找到工作之前的那些小段落。

電影結束在 sex club 老闆和主角擁吻,還滿溫馨的。


2008年7月22日 星期二

movie. 流浪神狗人





因為配樂太特別了,所以看完印象最深刻的是配樂,但可能太另類,所以動物或youtube都找不到相關資源。

劇情因為導演玩多段融合,所以情緒的連貫性是常被打斷、因而感覺不夠強烈,或許導演想學楊德昌那種精密的調度,但可能火候仍有不小的成長空間;或者是導演本身就想用一種比較鬆散、感性成分較多的步調,藉由典型『爸爸酗酒、媽媽忍辱負重、女兒散打冠軍對父親懷有怨恨』的原住民家庭、『(建築)設計師和手模特兒的標準台北都市型態的年輕夫妻以及他們早夭的嬰孩』、『漂泊的成年人以及流浪的孤兒』三組人馬,去映照出一種現代台灣的複雜面貌一角。

劇情也算是精心雕琢過的,可以看到很多的對比。

以身體來講,手、腳、頭髮。片中有很多的特寫是放在手、腳上。我們可以看到蘇慧倫這個手模特兒細緻(?)的手,甚至還要用藻泥之類的東西包保鮮膜來保養手,後來還用煙在手背燙了疤已發洩順便暫時擺脫手的意念,以及曾是拳擊高手的原住民那粗肥的手指與深深的皺紋。黃牛角的義肢跟假援交女孩最吸引人的腳也是很大的對比。都市人的頭髮,男的光頭女的短髮,原住民則是全部都長髮,飄泊者的髮型在兩者之間。

為了使三組人有交集而做的一些巧合則不必講。

我並不特別欣賞劇情的地方在於,感受到一種太強的被動性。都市小夫妻冷戰、原住民酗酒、飄泊者隨緣,三組人馬的情緒都有表現到位,以客觀角度來說,很好;但主觀的喜惡上,我覺得言不及義。鏡頭帶領觀眾進入三組人產生交集的一段時空,看到不同的面向表現相同的被動,因此使得劇情雖然精心布置,但還是缺乏生氣,不合我的胃口。

劇情雖名為流浪 神、狗、人,但重點還是在於人,神的部分帶進了地方特色與異國情調,狗的部分只是很微弱的連結。


2008年7月19日 星期六

pts. 友x光電將在台中市水源上游設廠





summary:

1. 『高科技』園區所排放的廢氣、廢水會不會對人體有影響?這是廢話,當然會。竹科空氣中的砷濃度就很有問題了,竹科裡面幾乎沒有鳥。

2. 蓋園區 = 毀農田+毀后豐鐵馬道,現在是全球缺糧的時代,做長遠考量的話,面板業能旺多久?農業的前景如果審慎規劃的話能不能像法國搞得那麼好?台灣這種氣候多適合發展農業啊。為了蓋工廠犧牲農田,真是白癡才想得出來的辦法。

3. 『高科技』園區蓋在大台中的集水區『旁邊』,然後頂多會排放氫氟酸等『微量』有毒廢棄物『而已』......這是在搞笑兼騙農民沒唸過書?且廠區在兩條斷層帶上面。這表示一不小心,天災人禍就會造成那些製成用的超級毒物流入大台中居民的飲用水裡『而已』。友達是要免費為下游民眾裝逆滲透開飲機且每個月送維他命丸嗎?

4. 官商勾結範例三:中央政府+科學園區管理單位+友達。


pts. 北市府砍森林蓋百貨公司?





summary:

1. 松山菸場旁邊原本的巨蛋BOT案(由遠雄得標),在實際的設計圖出來之後,卻多了百貨公司、休閒飯店、辦公大樓,而蓋這些巨蛋之外的建築物將砍罰原本茂密的自然林地。

2. 總共有四項程序不合法,但北市府公園處就在邊跟居民開座談會的時候就先偷砍樹。

3. 官商勾結範例二:北市府+遠雄


台北東區到底需要幾座百貨公司?業主的腦袋荒謬得可憐ㄟ,是想跟新竹風城一樣變鬼城嗎?搞好松菸園區,發文化財,像是歐洲那樣,應該是比較聰明的作法吧。遠雄果然是走財大氣粗路線,還推一個建築師出來當打手,那建築師真是作賤了『設計專業』這四個字。


pts. 台塑溫室氣體排放量將佔全台 1/3





公視的報導,值得一看,內容已經盡量做到客觀公正。

summary:

1. 六輕設立後,雲林台西沿海的養殖漁業,因受水污染,以及降雨凝結下來的空氣污染,使得產量明顯下降與生長延長(將導致重金屬物質累積於文蛤等養殖漁產內)

2. 目前單台塑集團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已佔全台的 1/4,若大鋼鐵廠計畫確定通過,將提高到 1/3,但對全台的經濟成長、就業的幫助上,並沒有提供對等的貢獻,為何台灣政府(中央以及地方)需要圖利此單一民間財團到這種程度?!

3. 台灣在的溫室氣體排放成長率、氣候暖化速率、火力電廠CO2排放量、水中有機物的濃度都是世界第一,台塑集團要負很大的責任。但現在,很明顯的,除了在台塑上班的人,以及少數在低點持有台塑股票的人,其他台灣人民都享受不到任何利益,台塑有向政府繳比較多稅嗎?還是只向某些官員塞比較多的通關費?

4. 官商勾結範例一,台灣政府與雲林縣政府+台塑集團。


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note. 黏土動畫




其實這個比較有笑點...



煮義大利麵黏土動畫超逼真

煮義大利麵黏土動畫超逼真 網友爭相點閱
NOWnews 更新日期:"2008/07/15 00:53" 國際中心編譯

網路上有越來越多的影音網站,能讓網友自行上傳影片或動畫娛樂大眾,也讓個人的創意可以充分地展現。在加拿大有一個網站就專門搜集搞笑照片與影片,最近網站上出現一段以幽默方式說明如何煮義大利麵的黏土動畫,成為網友爭相點閱的對象。


2008年7月15日 星期二

2008年7月14日 星期一

K-1



參考 wiki



大隻的未必有勝算喔,選手的肌肉雖然不像是練健美的那種大,但都有一擊KO的能力。不過 Semmy Schilt 靠人高手長已經連拿了好幾年的冠軍了,他不算以炫技取勝(相對於幾個黑人),應該說是善用自身優勢吧。看英文版的會發現,原來格鬥大國是荷蘭?

2008年7月12日 星期六

xx塔能量活水機 辯證錄



因為家裡之前有裝一台xx塔能量活水機,讓人越看越起疑。該儀器分三道手續過濾自來水,並聲稱過濾完的水可生飲。第一道手續是一般常見的矽藻土陶瓷濾心,還可以用菜瓜布定期清洗附著於其上的污垢,號稱可過濾有害病菌;第二道也是常見的椰殼製高密度活性炭,換一次要價四千,號稱可過濾1200GL的水,並聲稱可過濾重金屬物質;第三道是神妙又神妙的xx塔磁化裝置,號稱可把水處理成他們聲稱的六角小分子水,早在1987年就由發明人--一名號稱執業40多年的『中醫師』『發明』,憑一己之力,領先日本、德國、美國各大研究機構二十多年都沒有被超越,只讓德國代工其特殊磁鐵,然後全都在台中豐原的總公司組裝。

這家公司,或者說目前賣水機的公司,幾乎都是直銷商。換言之,售價必定昂貴,以支撐起直銷的利潤結構。這種秘方式的養生產品幾乎都採用直銷的手法,像是某些賣維他命丸的廠商。追根究底,健康領域的東西牽扯太廣,可能是食物、飲水、生活習慣、生活環境、精神壓力、或其他,任何一種都可能引發慢性疾病,真的要吃一種沒有實質效用的安慰型產品吃到發病,患者可能還會歸咎於其他更不健康的因素,所以賣這種東西要被罪證確鑿的判詐欺是很難的。頂多把聲稱有療效的產品送醫療法、公平交易法處理,罰個幾萬塊,廠商賣個兩台機器就付掉了,根本無關痛癢。

今天跟我談的人自稱曾當過『美術老師』,很會喇賽,講到科學的部分文法、用字、觀念錯得一塌糊塗,把醫學檢測的陰性/陽性,和物理學的陰極/陽極混在一起講,描述『水分子磁性』的敘述也非常可疑,還號稱有清大物理系的教授受他們在新竹區小學沒畢業的業務推銷後通通買回去裝。此外舉出某中興大學博士做的研究,聲稱專業博士從原本的不信到成為支持者的見證。該名博士經google查證後是食品科學的博士,論文寫的內容是關於『包種茶官能品質分析及包裝改進之研究』,跟專業的水質檢測與健康效果一點關係都沒有,目前則是在某中部私立學校任教。

他看我不相信,也大方承認自己因為所學非此專業,所以講的可能都是錯的。但隨即展現業務本色,舉出另一小學沒畢業的超級業務的例子,說對方也是什麼都不懂,但靠著人情攻勢(購買主要是相信推銷者而非相信產品)一樣業績長紅,提出一種『結果論』的論調:雖然我沒辦法用科學方式證明這個機器多有用,但很多人喝了之後都『感覺』不錯。聽起來頗像是某個黨的主席『感覺』大陸對台灣沒有敵意一樣。並說如果需要進一步解說,可聯繫公司的專業人員出面,到工廠實際參觀等等。

mobil 01 上有兩篇相關文章:
逆滲透、電解水、pi水哪一種好
xx塔能量水機

彰師大化學系教授的網站有更豐富的中英文連結:水的科學與偽科學


首先可針對xx塔這一廠牌的器材做出基本批判:

1. 陶瓷過濾的等級約是 10^-6 m,無法過濾掉所有的細菌,遑論病毒。

2. 活性炭無法濾所有有害的重金屬離子,但NSF確實為其效能做部分的保證(鉛、水銀),但其他砷、銅、鎘、鉻等在台灣曾經出現過的污染,還有戴奧辛(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簡稱dioxin)可都沒掛保證,廠商的話術是標準以偏蓋全,以部分代替整體的策略,拿可去除部分重金屬污染,誇大成可去除任何污染。你不能說他詐欺,因為他也真的有去除一些污染:Chloramine(NH2Cl)Reduction、Chlorine(氯)Reduction、Nominal Particulate、Reduction, Class I、Taste and Odor Reduction、Asbestos(石綿)Reduction、Chlordane(殺蟲劑)Reduction、Cyst(囊孢) Reduction、Lead(鉛) Reduction、Mercury(水銀) Reduction、MTBE(有機醚類) Reduction、PCB(多氯聯)苯 Reduction、Toxaphene(毒殺酚) Reduction、Turbidity(混濁度) Reduction、VOC(揮發性有機物) Reduction。

3. 磁化器,不用插電的喔,上面還會貼一張象徵和宇宙能量連結的符,要信的人自己信。


目前看到的網路資料顯示,活性炭對重金屬離子的去除力並不高,若要除去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離子,最徹底的作法是逆滲透,或者許多廠商聲稱之KDF濾心,另有廠商聲稱其銀離子,或特殊濾網可去除重金屬離子,相關過濾措施的效益可參考某廠商提供的比較表

如果消費者只單純的想要除氯、殺菌,根據環保署安全飲用水手冊的意見,自來水煮沸後開蓋再多煮個幾分鐘即可達到此目的。對腎臟可能造成最大慢性危害的重金屬部分,似乎只能靠上述兩種方式去除,而逆滲透則是工業用純水的標準程序之一。到底人們需要從水中攝取多少微量元素?能否藉由維他命丸、均衡飲食來取得足夠的量?而想借喝水取得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會不會反而喝進更多毒素?

微量元素的攝取也不侷限於水,到底從水中喝進的微量元素佔人體吸收來源的百分比是多少,目前沒看到網路資料,網路上的資料大多是各家營養補給的廠商,為了賣出東西,他們當然會說現代的環境和飲食習慣改變導致ooxx使得人們最好買他們的產品以把自己補充得更健康。

考量泛中華民族黑心廠商的通性,以及台灣到處電子加工廠的現狀與歷史,最笨而看似安全的方法,似乎是搞逆滲透然後吃維他命丸。逆滲透有廢水再利用、定期清洗、價格不斐的問題。

不過要選哪一家的逆滲透好呢?某家美國廠商看似ok,不過他那篇『推薦優質淨水器』看起來很有網路行銷的味道。這至少表示官方網站的人會去該論壇巡視,那麼不小心做一些置入性行銷也是很合理的。某家國內廠商也有在做價格相對較低的產品,效果不明。不過該美國廠商倒是很懂得跟客戶互動,還會順應民情推出加裝 UV殺菌的機種。對比於另一家用20年前的話術誑人的台灣廠商,至少心態上是比較進步的。

如果單純是要找中低價位的濾水器的話,可直接上某美國廠商的官網看濾心比較圖,此間公司也有提供關於NSF認證的說明比較圖(pdf)。看台灣有賣的 H300型濾心,KDF是拿來除水垢,且號稱抑菌,而非主打去除重金屬離子;此外,根據美國網站上的比較圖,H300型並沒有去除MTBE(有機醚類)的功能,但網站上卻很大方的打上去(感覺起來他所有的說明都是一套東西複製貼上而已)。台灣通路比較奇怪的一點是拿美國商業用的濾心 OW200L 之類的出來當家用的賣,遺憾的是目前找不到商用濾心的效能比較圖。這家廠商最大的缺點是濾心很貴,頂級的換一次兩根快要一萬,其他的一根濾心也要三五千,不過頂級H1200濾心的capacity 是 1000GL,H300的 capacity 才 300GL,如果我對capacity 的理解沒有錯,用較高的單價買較好的濾心但可以撐比較久(約三倍的使用量),好像未必不合算。回頭看xx塔的活性碳濾心約4000元,號稱可過濾1000GL左右,同價位的產品大概是H104,不過NSF官網確實可以找到他們的資料,不過找不到關於他那一顆replacement filter IP6 for Cosmic Water Device 的報告。


如果進一步搜尋關於『重金屬』污染的來源金屬,可得到下列說法:


所謂重金屬,一般是指原子品質數大約在63到200之間的金屬元素。截至目前,被確認為重金屬的有50多種,其中被公認為具有生物毒性的,就有17種之多。砷、鎘、鉻、汞、銅、鉛、鋅等,更被認為是最重要的農業污染源。

  很多重金屬元素,比如鋅,對於包括人類在內的生命的存在和健康都至關重要。然而,一旦重金屬在自然環境中過度積累,就會導致土壤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乃至空氣污染。這種污染不僅會造成一些水生生物的滅絕,更會通過在食物鏈中的不斷積累,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的損害。

  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研究都顯示,一旦重金屬攝入過量,不僅會引發胃病、噁心、嘔吐、腹瀉等,同時也會引發血液、肺、腎、腦、胰腺以及骨骼等綜合性疾病。此外,它還可能使得人類的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受到損害,直至死亡。尤其是兒童以及未出生的嬰兒,受到的傷害就更大。


若參考環保署在『淨水廠』測得的資料,至少台中市的部分,重金屬的問題是看似合格的,只要一路運送到最末端的管線都沒有出任何問題....


整起事件其實就是巫術與科學神話的結合,首先,一定要有個看似歷練很多,具有某種程度上的社會專業地位,然後扯進一堆似是而非的科學術語,拉裡拉雜的包裹在一起,且一定有些不能說的秘密,以及自我造神的傾向。同時,亦在程度上歡迎反對者,如果反對者的程度不夠,廠商則可吸收反對者的論點再想出自圓其說的因應話術,這一點基本上是業務工作的基本功;如果反對者太強,或者是忽略反對者,或者是加以吸收,提供金錢、股份、或者任何利益分享的措施,只要原本的反對者反過頭來演出贊成者的角色,那在行銷心理面上確實是一大加分。而源源不絕的見證者,更是和電視購物一樣,講理講不通時打的溫情牌。如果疾病的痊癒與否是命運,那喝尿的療法也是有一套理論在支持的,何必喝什麼神水呢?喝尿也可以吧。

很難想像若沒有網路,要怎麼去查證這些專業江湖術士的說詞,而如果對網路運作的方式不夠清楚,也很可能陷入業者所設下的圈套之內,畢竟沒有人知道網路上的某個人為何而發言,搜尋者只能盡量的去網羅異議,並嘗試獨立思考。這麼看來,念點科學也是有好處的,至少在面對這種架構在偽科學術語與權威上的騙術,可以有較強的抵抗力與反查證能力。

最後我們可在環保署飲用水資訊網的宣導資料內看到一些不錯的文章,,有名有姓的國立大學相關科系教授的意見,我想是比莫名其妙死無對證的『日本專家』,或是研究包種茶起家的『博士』對我來得有說服力。博士,不就是碩班的時候被老闆騙去念,念了幾年老闆露出猙獰面目,又放不下已經付出的時間精力的人嗎?(至少有部分人是這樣的)

2008年7月6日 星期日

news compare



1. 從碩士剪票員與博士考郵局說起

2. 萬人考大學

3. 從來沒有國外便宜又優秀的學校會來台灣招生,頂多有名聲不錯但昂貴的學校,更多是貴但品質不保證的學校。

2008年7月3日 星期四

George Carlin- 7 words you can't say on television





另一現場版
張力更強

youtube 可找到更多他的片段,非常生猛。

transcript

George Carlin's Seven Dirty Words

The big seven words you weren't allowed to broadcast were: Shit, Piss, Fuck, Cunt, Cocksucker, Motherfucker and Tits.

Here is the original Carlin comedy routine that caused the Fracas.

"I love words. I thank you for hearing my words. I want to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words that I uh, I think is important. I love..as I say, they're my work, they're my play, they're my passion. Words are all we have really.

We have thoughts, but thoughts are fluid. You know, [humming]. And, then we assign a word to a thought, [clicks tongue]. And we're stuck with that word for that thought. So be careful with words. I like to think, yeah, the same words that hurt can heal. It's a matter of how you pick them.

There are some people that aren't into all the words. There are some people who would have you not use certain words. Yeah, there are 400,000 word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re are seven of them that you can't say on television. What a ratio that is. 399,993 to seven. They must really be bad. They'd have to be outrageous, to be separated from a group that large. All of you over here, you seven. Bad words. That's what they told us they were, remember? 'That's a bad word.' 'Awwww.' There are no bad words. Bad thoughts. Bad Intentions.

And words, you know the seven don't you? Shit, Piss, Fuck, Cunt, Cocksucker, Motherfucker, and Tits, huh? Those are the heavy seven. Those are the ones that will infect your soul, curve your spine and keep the country from winning the war.

Shit, Piss, Fuck, Cunt, Cocksucker, Motherfucker, and Tits, wow. Tits doesn't even belong on the list, you know. It's such a friendly sounding word. It sounds like a nickname. 'Hey, Tits, come here. Tits, meet Toots, Toots, Tits, Tits, Toots.' It sounds like a snack doesn't it? Yes, I know, it is, right. But I don't mean the sexist snack, I mean, New Nabisco Tits. The new Cheese Tits, and Corn Tits and Pizza Tits, Sesame Tits Onion Tits, Tater Tits, Yeah. Betcha can't eat just one. That's true I usually switch off . But I mean that word does not belong on the list.

Actually, none of the words belong on the list, but you can understand why some of them are there. I am not completely insensitive to people's feelings. You know, I can dig why some of those words got on the list...like cocksucker and motherfucker. Those are...those are heavy-weight words. There's a lot going on there, man. Besides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the emotional feeling. They're just busy words. There's a lot of syllables to contend with. And those K's. Those are aggressive sounds, they jump out at you. CocksuckerMotherfuckerCocksucker. It's like an assault, on you. So I can dig that.

And we mentioned shit earlier, of course. Two of the other 4-letter Anglo-Saxon words are Piss and Cunt, which go together of course. But forget about that. A little accidental humor there. Piss and Cunt. The reason Piss and Cunt are on the list is that a long time ago certain ladies said 'Those are the two I am not going to say. I don't mind Fuck and Shit, but P and C are out. P and C are out.' Which led to such stupid sentences as 'OK, you fuckers, I am going to tinkle now.'

And of course the word Fuck. The word Fuck, I don't really...well, this is some more accidental humor, but I don't really want to get into that now. Because I think it takes too long. But I do mean that. I mean, I think the word fuck is an important word. It's the beginning of life, and, yet it's a word we use to hurt one other, quite often. And uh, people much wiser than I have said, I'd rather have my son watch a film with two people making love than two people trying to kill one other. And I of course agree. I wish I know who said it first, and I agree with that. But I would like to take it a step further. I would like to substitute the word fuck, for the word kill in all those movie cliches we grew up with. 'Okay Sheriff, we're gonna fuck ya now. But we're gonna fuck ya slow.' So maybe next year I'll have a whole fuckin' rap on that word. I hope so.

Uh, there are two-way words, but those are the seven you can never say on television. Under any circumstances you just can not say them ever, ever ever, not even clinically. You can not weave them in the panel with Doc and Ed and Johnny, I mean it's just impossible, forget those seven, they're out.

But, there are some two-way words. There are double-meaning words. Remember the ones your giggled at in sixth grade? 'And the cock crowed three times.''Hey, the cock the cock crowed three times. It's in the bible.' There are some Two-way words, like it's okay for Curt Gowdy [mis-spelled in original transcription. -ed.] to say 'Roberto Clemente has two balls on him.' But he can't say, 'I think he hurt his balls on that play Tony, don't you? He's holding them. He must have hurt them by God.' And the other two-way word that goes with that one is prick. It's okay if it happens to your finger. Yes, you can prick your finger, but don't finger your prick. No, no."


2008年6月26日 星期四

news. 營建署住宅補貼



公告受理97年度住宅補貼
條件不寬鬆。


北市月薪五萬以下 淪中低收入
中時 更新日期:2008/06/25 04:33 李國煌台北報導


人人喜愛高收入,在居住的城市中,自己的收入到底居前、還是落後,北中南標準不一,依據調查,北市個人月收入49,532以下,屬於後段班,中市、高市民眾月收入不到37,478,都是中低收入一族。

依據主計處的調查,北市的個人月收入部分,依據收入的高低排序,中間值的金額,大致落在49,532元,這個金額也形成一個收入高低的分野,可區分成前50%、後50%。

這個意思就是說,居住在台北市的人,如果個人的月收入49,532元以下,就是落在後50%的一群,屬於收入的後段班。

至於高雄市、台中市、基隆市、嘉義市、新竹市,台南市、鳳山市的居民,個人月收入到底是在前50%,還是後50%的分界點,落在37,478元。

台灣省的其它省轄市、部分縣轄市的居民,個人月收入屬於前段班、後段班,金額落在34,401,金門和連江兩地的標準是,個人月收入超過22,750,就屬於前段班。

這個標準,是營建署拿來衡量收入高低的根據,今年,個人月收入落在後段班的民眾,才能申請購屋貸款利息補貼、以及租屋居住的租金補貼。

一個金額很清楚就劃分出,一個上班工作的人,在自己落籍居住的城市,月收入歸屬前後段班的分野,營建署人員說,採取收入限制,是為了「排富」,中低收入人士才能申請補貼。

倒是,對居住北市的民眾而言,個人月收入要達五萬元,才能擠身收入前段班。

除了個人月收入以外,如果以家庭年收入的角度來看,台北市居民的家庭年收入在148萬以上,歸屬在前百分之五十,如果落在148萬元以下,便落到後百分之五十的家庭這一群。

至於台中市和高雄市居民,家庭年收入的中間值是107萬元,這些地區的居民家庭收入在107萬元以下,便符合營建署中低收入的標準,可以申請補貼購屋貸款利息,也可申請補貼租屋支出,申請獲准後,一個月可獲得3000元補助,一年為期。


2008年6月25日 星期三

music. Spirital Front





Spiritual Front - A Bastard Angel

It's embarrassing to see you wave that flag when you try to give yourself a navigated tone
You fix your damp collar a wring of blood to your dick
You'd like it but it will not work
You try to make me feel guilty for never never having had
An identity, a defined and conformed middle class sexuality

All the uniforms are shit
All the ideals are shit
Love and this nation have forced us
In a chain of sperm and blood

A bastard angel will take me away from the fat tummy of God
He will be the precise sniper that will center my weak chest
A bastard angel will lick my wound while your hand will leave me
While your hand will leave me bleeding on the floor

Walk around my smashed skull; walk around my disabled strength
I don't want to die so I can see you your flesh crumble, your chest open
The right road's the lie of intellectual and criminals; love won't give life to
The children we've never had; love won't give life to this job that will bury us
Dissidents, passionate lovers, and combed proud soldiers
Don't ask me more questions because I have no memory because I never will

Official site 上面自稱 Nihilist Suicide Pop,唱英文的義大利團,但整個造型很 punk,樂風非常有趣,現場的爆發力比專輯強很多。有人把他們分類到 Dark Folk.


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

news. Candle Protest in S-Korea





韓反牛燭光示威直播 民眾看上癮

from reuters

Some gadgets recommended by local papers and protesters include Sanyo Electric Co's compact camcorder "Xacti" ("It's light and ergonomic so it won't strain your hand even during prolonged use," according to an Internet article), Olympus Corp's water- and shock-resistant digital camera model ("It will be fine even in case of a tussle") and LG Electronics Inc's camera phone "Viewty," which comes with image stabilizer and smart-lighting features.

真是先進的示威,看來買Olympus防水系列當隨身機是可以好好考慮的選擇。

Self-broadcasting website Afreeca (http://www.afreeca.com/), operated by Nowcom, has seen its audience almost tripl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protests.

"In the past, it took billions of won worth of equipment, including satellite, to broadcast something live from the street. Now all you need is a camera and a laptop computer with a mobile connection," said Lee Jong-ho, a producer at OhmyTV (http://www.ohmynews.com/).

全都是韓文看不懂,好像要裝外掛才能看,不如直接上youtube

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news. 萬人拍電影





Q&A

可以當製片

付費會員皆有資格登錄[未滿製片人] ,除可在萬言議事堂中進行製片人10關大選外,另拍片期間有機會加入製片組工作。工作時間為每週六、日2天,為期12週。除達到無遲到早退紀錄外,參與時間前後需達6週以上(含6週) ,經影市堂認可後,可獲得製片證書一張,認證你的專業能力,並有機會被推荐加入其他影視製作組。

未滿製片人為無酬制,但提供三餐便當與宵夜。瘋狂殺青酒少不了你。

可以免費
■ 電影票一張
■ 萬人拍電影獨家限量T恤一件


進入官方網站www.the10000menmovie.com
選擇加入付費會員
就可以參與「萬人拍電影」所有的活動
選擇加入非付費會員
依然可以享有分享本活動各項消息、選秀活動與部落格功能


* 付費會員招收將於7/15截止。

kuso. 手機爆米花







手機的微波可以爆米花嗎?強度可能不夠,理論上用超級多支手機,將爆米花放在某個能量加成後的最強的地方,也很難說絕對不可能啦。若說電磁波對人體完全沒有影響,也未免太天真。

Ces vidéos ont été faites par Cardo Systems qui fait des oreillettes bluetooth !

Ils ont créé un profil : CardoWirelessFrance
http://tw.youtube.com/user/benzin513

Et un site web : www.cardosystems.com/pop


網路新鮮事 手機發功爆米花?
自由 更新日期:2008/06/13 04:09

〔編譯俞智敏綜合報導〕對於用手機傳簡訊或下載檔案已感到厭煩了嗎?現在有人發現手機可能還有一種新用途,那就是拿來爆米花。

最近一週來,YouTube網站上出現好幾支類似的短片,內容都是幾個朋友聚會時,在桌上擺了數支手機,當手機鈴響幾秒後,放在手機之間的幾顆玉米就突然變成了爆米花。

這些短片已有數十萬人點閱過,並引起熱烈討論。有些人認為,影片證明手機的確可能有害健康,因為如果手機能讓玉米變成爆米花,那一定會對使用者腦部造成傷害。

但多數網友都認為,手機產生的熱能絕對不足以讓玉米爆炸。專家指出,玉米粒必須加熱到攝氏兩百三十二度以上,所含的水份才會變成蒸氣,導致玉米爆開變成爆米花,如果手機能發出這麼高的微波能量,使用者每次講手機,手指內的水份就會加熱,使用者的耳朵更會燒起來。

由於用手機爆米花在科學上根本不可能發生,因此這些短片顯然是有人刻意造假,而且很可能是「病毒式行銷」的宣傳手法。

但令所有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假如這些短片是病毒行銷手法,幕後到底是要替什麼商品宣傳?美國媒體網誌Gawker就質疑,有哪家手機公司會請人拍這種宣傳影片?難道他們以為,說服蠢蛋相信手機會把腦子燒壞,就能賣出更多手機嗎?經過連日來的搜尋,終於有網友查出,這些短片應該是一家藍牙手機耳機公司的促銷鬼點子。

那麼桌上的玉米粒究竟怎麼會變成爆米花呢?多數人都認為,拍片者應該是在桌子底下放有某種加熱裝置,才會製造出這種神奇畫面。


2008年6月6日 星期五

World Press Photo 2007





official gallary


世界新聞攝影賽 看見深刻關懷

時報 更新日期:2008/06/05 10:17 【中國時報 吳垠慧台北報導】

 一位年輕士兵斜癱在沙坑邊,左手抱著鋼盔,右手摀著他的右臉頰,看不清楚他臉部的表情,卻仍然能感受到他的疲憊。這可不是美國好萊塢戰爭電影裡的模擬場景,而是在阿富汗真實上演的戰爭一角。

 這是英國攝影家海瑟林頓(Tim Hetherington)二○○七年九月在阿富汗東省,美軍和阿富汗伊斯蘭武裝軍隊激戰區所拍下的戰地照片。藉由美國大兵精疲力竭的神情,讓人省思戰爭的目的究竟為何?這張照片獲得第五十一屆「世界新聞攝影競賽」的「年度首獎」。

 「世界新聞攝影競賽」是由位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非營利機構「世界新聞攝影基金會」(World Press Photo)所推動的競賽項目。這個基金會成立於一九五五年,每年都舉辦新聞攝影競賽,內容分成新聞人物、當代議題、自然生態、藝術娛樂等十項類別,並從中選出一件「年度首獎」作品。得獎作品會到世界各地巡迴展出,去年得獎作品目前正在誠品敦南店藝文空間展出,展期至八日。

 在這些影像中,可以見到蘇丹、土耳其、阿富汗、伊拉克等地區持續發生的戰亂,人民流離失所。也可以見到自然生態歷經的浩劫,像是非洲剛果反抗軍民兵射殺瀕臨絕種的山地大猩猩,南非的攝影記者史提頓(Brent Stirton)拍下保育巡守員搬運四隻在森林裡慘遭射殺的大猩猩屍體的畫面。

 攝影記者為了捕捉特殊畫面,往往得冒風險,美國《時代雜誌》記者普雷坦(Platon)拍下俄羅斯前任總統普丁「沙龍照」的過程,就是個例子。「普雷坦知道普丁很喜歡披頭四,為了拉近與普丁的距離,採訪時拍拍普丁的肩膀說『我們都是披頭四的同好』。當時普丁身邊有廿幾位持槍保鏢,看到普雷坦的舉動,廿幾把槍拿起來對著他。」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子,普丁拍照時,勉強擠出一點笑容,而這張照片也獲得「人物肖像」類首獎。


2008年6月5日 星期四

note. 近視回復討論串

討論串
相關資源

--

大陸文章備份

淺議現代眼科醫學的誤區-----近視眼不可治論 (原創)

周 祥 民

日益嚴重的近視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各種防治方法層出不窮,但收效甚微。筆者經過較長時間的實踐、摸索,不但徹底治好了自己的近視眼,而且還使自己的雙眼遠視力值均提高到3.0(本文中視力值均指舊視力表中的)大大超過了2.0的常規遠視力值極限,並從中得出了與現代眼科醫學根本觀點完全不同的結論。

現代眼科醫學認為近視眼(非手術)不可治,筆者認為此觀點不正確,其主要理由如下:

一、現代眼科醫學有關近視理論的根本觀點的理論來源嚴重背離實際。

1、請看現代眼科醫學對遠點、正視眼及平行光的有關闡述。

現代眼科醫學認為:「眼睛在完全休息時,所能看清(物體)的最遠距離稱遠點。為了能看清遠處物體,睫狀肌要鬆弛,此時眼的屈光力最小。正視眼的遠點在無限遠【1】。」 「自無窮遠處發的光相互平行地向前行進,稱平行光。自然界中最標準的平行光是太陽光。眼屈光學上將5米外所發的光稱為平行光【2】。」

筆者認為,被視物體應該是具有一定顏色、一定大小面積或體積的具體物體。如果這裡的「無限遠」是指宇宙間真正的無限遠,即正視眼已達到遠視力的頂峰,能看清宇宙盡頭處的物體,那說明被視物體的兩端與眼的光心基本不構成視角,而是一條直線,也即,正視眼在無視角的情況下也能看清物體,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再則,這裡所指的正視眼其遠視力值究竟是1.0、1.5還是2.0……若是1.0,那為什麼它沒有1.5看得遠;若是2.0,為什麼它沒有2.5看得遠。所以「正視眼的遠點在無限遠」本身就是一種脫離實際且自相矛盾的說法。人眼(包括正視眼)的遠視力極其有限,即便配合使用目前最高倍數的天文望遠鏡,其視力範圍也只是浩瀚宇宙中的一個「小不點」,這是盡人皆知的常識。在自然界中,由於受到諸多客觀條件的限制,真正能射到無限遠、看到無限遠的現象是根本不存在的,它只存在於理想狀態下的幾何光學之中。在近太空中肉眼能看清長城的謊言已被戳穿,我們還能自欺欺人地說「在更遙遠的天際肉眼能看清長城」嗎?

若按眼科屈光學的說法,把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稱為無限遠都是名不副實,把極為有限的五米也當作無限遠,那更不切合實際,區區五米怎能代表無限遠?在五米處能看清的物體,在六米處就未必能看清,更不用說十米、百米……甚至無限遠了。五米遠能看清一隻蚊蟲亦不足為奇;若五米遠看不見一艘輪船,這樣的視覺器官還能稱為「人眼」嗎?像五米這樣的距離,與許多常規被視物(如大山、輪船等)相比都顯得微不足道,更不用說與月球、太陽等相比了,它又如何與無限遠相提並論?把五米等同於無限遠,這是一種混淆是非、偷換概念的說法,它不具有科學性、可比性。

筆者認為:在科學的領域裡,是就是,非就非,科學研究差之毫釐都會謬以千里,它來不得半點馬虎和虛假。科學的理論必須建立在符合客觀實際的基礎上,否則,它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成了謬誤。錯誤的前提絕對不可能推斷出正確的結論。

2、再看《詞典》中對視力、視角的解釋。

「在一定距離內眼睛辨別物體形狀、顏色的能力(叫視力)【3】。」 「由物體兩端向眼的光心引的兩條直線所夾的角(叫視角)。物體越大、距離越近、則視角越大,在視網膜上所成的像也越大。正常視力能看清物體的最小視角為1分。視角過小時需要用放大鏡、顯微鏡或望遠鏡等加以放大,才能看清物體【4】。」 研究眼視光學僅考慮「距離」一個因素是片面的、不科學的。

從「視力」、「視角」這兩個名詞解釋我們亦能看出現代眼科醫學關於正視眼能看清無限遠的說法不攻自破。

筆者認為,包括正視眼在內的所有眼睛,其遠視力都極其有限,望遠鏡等光學儀器可以幫助其擴大視角,提高遠視能力。望遠鏡等光學儀器幫助人眼擴大視角的作用,實質上就是起到了一種調節功能。換句話說就是,人眼(包括正視眼在內)通過望遠鏡等光學儀器的調節幫助,可以提高遠視能力。

3、(筆者認同的)廣義上「調節」一詞的意思是:「從數量上或程度上調整控制,使符合要求【5】。」 現代眼科醫學對「眼調節」的定義是:「人眼是通過用增加晶狀體屈光力的辦法來完成看清近處物體的任務。這種在看近處物體時眼睛的晶狀體屈光能力的改變現象,叫眼調節【6】。」

從現代眼科醫學對「眼調節」的定義,就可以看出該定義在人眼視覺活動中是片面的、單邊的反映,它認為用力調節只是眼睛視近時的專屬行為。現代眼科醫學還認為五米也可以看作是無限遠的起點,看五米以外的物體叫視遠;反之叫視近。眼睛視遠時處於休息狀態,無需用力調節,不會發生眼疲勞;眼睛視近時需用力調節,容易產生眼疲勞。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筆者在前面已闡述過,即便是正視眼(處於休息狀態),其遠視能力也是極為有限的,使用望遠鏡等光學儀器調節視角後,可以大大提高其遠視能力。這說明包括正視眼在內的各類眼睛,視遠都存在極大的調節需求。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人們都知道這樣一個常識:在通常情況下,視遠要比視近困難、吃力。以在教室內看黑板上的字為例(以五米為分界線),在六米處就比四米處要困難、吃力;在八米處就比三米處要困難得多、費勁得多,且眼睛更容易產生疲勞。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也是每個明眼人都能有的切身體會。

當人們視遠感到困難時,往往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走近去看。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視近比視遠輕鬆、舒服(且更易看清),其原因是人眼視覺活動中視近比視遠調節更省力。人及其視覺器官都具有「好逸惡勞」的天性。因而,現代眼科醫學中「只有視近才需調節」、「只有視近才產生眼疲勞」的說法,不但與事實相違背,還扼殺了人之天性。

正是由於視遠調節大大難於視近調節,所以人們往往「避遠而趨近」。倘若真的眼睛在視遠時處於休息狀態,無需用力調節,不會發生眼疲勞,比視近時輕鬆、舒服,那誰都不願意在教室內坐前排,誰都不願意近距離看書、寫字、用電腦……,縱使想得近視眼都難,又何須不厭其煩地教育、勸導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學生)勿近距離用眼呢?

當人們視遠感到艱難又不能靠近時,往往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做眨眼、眯眼、瞪眼等動作,而眼睛也往往會自動分泌出淚水,以助看清(即眼睛並非在「完全休息」時看得最遠)。所有的這些動作和現象,都是人們在視遠過程中進行的眼內部組織間的調節和自我保護行為。

視遠需要調節,眼組織本身也具備一定程度的視遠調節的功能,這是客觀存在的。現實中,視遠調節的難度還大大超過視近調節。從視角的觀點來看,同樣的被視物,距離越近,視角越大,在視網膜上的成像也越大,也就越容易看清楚。另外,通過較長時間的親身實踐,筆者還發現:眼肌、眼韌帶,乃至頭部等部位的一些相關筋帶,對眼組織的視遠調節會起直接或間接的繃壓、牽製作用,嚴重遏抑眼組織的視遠調節的幅度,影響視遠效果。特別是長期近視作業又缺乏視遠鍛鍊的人,他們這些組織的視遠機能必定萎縮、退化,彈性變差,對視遠調節的阻力更大。為了看得更遠就必須克服這些彈性阻力的束縛而用更大的力去調節,有時甚至須用提氣、收腹等動作的配合才能進行更大幅度的調節。這是視遠調節大大難於視近調節的又一重要原因,也是人們尚未發現的一個極為關鍵的因素。為此,通過經常強制性視遠練習,能夠改善眼肌、眼韌帶以及頭部等部位的一些相關筋帶組織的機能,提高它們的柔韌性,可以增加視遠調節的幅度,提高遠視能力。

筆者認為,眼視覺系統結構複雜、奇特,除視角、色差、光照強度等外在因素外,相關眼組織的質地、規則程度、健康狀況、相互間的磨合程度以及人的舒適與疲睏狀態等,都會左右視覺效果和視覺能力。這遠非簡單的物理光學儀器可比,與理想狀態下的幾何光學更有天壤之別。而現代眼科醫學不以人為本,不以人眼為根本來進行臨床實踐、驗證,也不顧眼睛的具體結構,不從眼組織的實際情況入手,不顧現實狀況,就完全以理想狀態下的幾何光學中的某些現象、原理教條地推斷出我們現實眼視覺領域中的相關結論,這種做法使其難免要陷入形而上學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這也是造成傳統眼視光學理論產生根本性錯誤認識的根源。

二、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筆者認為,在人眼視覺活動中,外界視覺環境對眼組織的感光刺激引起相關組織的收縮、變形、牽拉而進行相互間的力的傳遞,由「力」促成各視覺組織間的協調、配合(調節、集合等),使視覺活動得以維持。經常視近導致近視,甚至引發眼軸變長的直接原因也是「力」。近距離的視覺環境只是一個外因,它不能直接削弱眼睛的遠視能力,只能通過「力」這個內因來間接發揮作用。「力」才是導致近視的內因,是「繫鈴人」。要防治此類近視(現實中的絕大多數近視都屬此類),必定也要通過「力」這個內因來完成。任何忽視、迴避「力」的方法,都將無功而返。現代眼科醫學機械地使用阿托品等麻痺劑來治療近視的例子就犯了此類錯誤。阿托品等麻痺劑可以麻痺、舒張眼組織的睫狀肌,解除睫狀肌痙攣,放鬆持續的視近的力的調節,對治療輕微的調節性近視有效;當近視程度加重使得眼軸變長時,阿托品等麻痺劑的麻痺作用卻不能產生視遠調節,持續用(與視近調節作用力)根本對立對應的「力」這個內因來壓迫眼球,使其恢復原來的形狀。

正是由於「為了看清遠處物體,睫狀肌要鬆弛,此時眼的屈光力最小,正視眼的遠點在無限遠」這些違背事實、違背規律的災難性錯誤論斷的出現,引發了相關鏈發生錯誤認識的連鎖反應。由此必然會錯誤地否認視遠調節及視遠調節作用力的存在,從而否定了治療軸性近視的內在根本因素,對本來原理簡單、條理清楚、符合規律的近視眼致、治的事情進行歪曲,使其變得違背事實、超越規律、複雜莫測,以至排斥了內因而無從防治。這才是導致近視眼不可治(不可逆)的真正癥結。

  三、唯物辯證法中質量互變規律告訴我們:事物發展,由量變到質變。量變是質變的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沒有量變的積累,就不可能發生質變;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不可避免地引發質變。從量變到質變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甚至還會出現一定的反覆)。質變又會引發新的量變。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正視眼不是瞬間就變成近視眼的,它是經過長期視近的量的積累逐步形成的。軸性近視中眼軸的變長是視近調節時產生的「力」對眼球長期(壓迫)作用的結果。與此對應,要治療近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別是程度重的軸性近視,更要通過長期的視遠調節(產生與視近調節作用力根本對立對應的作用力)作用的量的積累,循序漸進才能達到。

  筆者認為,現代眼科醫學中「遠眺法」、「霧視療法」與經常強制性視遠治療近視的方向接近,但它們在視遠時都儘量放鬆調節,且持續時間不長。這些蜻蜓點水式的休閒視遠方法,調節力度太小,且持續時間太短,難以完成「力」的作用的量的積累,不足以引發質變,最終也就不可能恢複眼球的形狀,達不到治療的目的。因此,近視眼的防治,除了方法正確外,還要持之以恆,以足夠的「量」來進行支持,方能成功。

  四、從物理學的角度看,軸性近視中造成眼軸變長的直接原因是「力」,是眼球長期遭受視近調節作用力的畸形壓迫而造成的。不論是視近、視遠 , 眼組織間的配合與協調(調節、集合等),都是通過力來完成的。可以說,沒有力的作用(眼睛都不能睜開),眼球不可能變形;有了足夠的作用力,眼球又不可能不變形。對眼球的調節作用力,隨著作用點(面)及作用力方向的不同,會造成不同的變形。經常強制性視近與視遠(只要是持續強意識的,不論是視近還是視遠,都要用力進行強制性調節) 而引起的某些眼組織收縮、變形,對眼球壓迫產生的作用力,其作用點 (面) 和作用力方向是根本對立對應的,這兩種調節作用力對眼球產生的變形並非同向的,而是互為可逆的——前者可使眼軸變長,後者可使眼軸變短。在用力進行調節的過程中,作用力必然會產生反作用力。在施力和傳遞力的通道上,相關的眼組織既要用力又要受力。用力容易困,受力容易痛。用力的增多會促使供血的增量,從而可能引起腫、脹等症狀。所以,不論是持續視近調節還是視遠調節,都不可避免地會伴隨眼疲勞、眼疼痛甚至腫、脹等症狀。

  近視眼不是由病菌、病毒引起的,它是由於眼睛長期視近,使得眼球、眼肌、眼韌帶等組織受(用)力嚴重失衡,造成視遠機能的退化,通過視遠練習,使眼組織受(用)力基本平衡後,可以恢復甚至改善其視遠機能。所以把近視眼當成疾病來對待、治療是不科學、不正確的。阿托品等麻痺劑雖然可以麻痺、舒張眼組織的睫狀肌,但它們與近視眼的形成沒有因果上的必然聯繫,不是造成近視的內因,它們不能恢復軸性近視眼球的形狀是情理中的事,但並不能以此來排斥改變調節作用力方向的強制性視遠的方法可以恢複眼球的形狀。因此,現代眼科醫學以阿托品等麻痺劑不能改變眼球的形狀來推斷所謂的「真性近視」不可治,這樣的推論明顯缺乏科學性,且不符合邏輯。

這是一個不可迴避的關鍵點。

五、廣大青少年的眼球可塑性強,特別是少年兒童的眼球還未發育成熟,用眼方式(調節作用力方向)的改變,對其眼球形狀及視力的變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六、從進化論的角度來分析,生物對其所生存的環境有很強的適應性,我們的眼組織表現得尤為突出。人眼沒有也永遠不可能達到遠視力的頂峰---看清無限遠, 所以它不可能停止進化。經常強制性視近與視遠,這兩種不同的用眼方式客觀上形成了兩種不同實質的視覺環境(即用眼方式決定實效視覺環境,決定調節作用力方向),眼球等眼組織都要逐漸適應之。長期視近導致近視的例子數不勝數;堅持視遠而提高了視力的事也早已有之:我國古代(《列子·湯問》一書中)有一則「紀昌學射」的故事,講述了青年射手紀昌在惡劣的視覺環境中堅持採用強制性視遠的方法來改變眼球的形狀及改善其他眼組織的機能,以達到超常提高遠視力的目的,他最終成了一代名揚天下的神射手。這說明,智慧勇敢的中國人早在千年以前就懂得運用這種科學、辯證的方法來健眼。而民間(特別是廣大農村)用該硬道理來防治近視、保健眼睛的事例也不少。

現代眼科醫學認為,故事中紀昌遠視力的提高是由於強制性視遠時其睫狀肌得到充分休息所致【7】。這是一種顯而易見的削足適履式的曲解,因為在強制性視遠時睫狀肌必須進行強制性調節,它不可能處於休息狀態。即使是休息,也只能恢復疲勞組織的機能,而不能使其得到改善、提高。對於眼睛來說,最好的休息方法莫過於睡覺,可沒有誰的好視力是睡覺睡出來的。

同樣,「戴上近視眼鏡就摘不下來」的民間說法頗具科學性。

現代眼科醫學有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軸性近視患者)經常配戴充分矯正的眼鏡,不但能提高遠視力,防止進行性近視的繼續發展,還可防止外斜視,它是治療真性近視的最好方法【8】。

眾所周知,配戴近視眼鏡後眼睛就進入了一個由凹透鏡片營造的特殊「近視環境」中,眼睛會逐漸適應眼鏡而加深對其的依賴性,配戴充分矯正的近視眼鏡後,視力矯正幾乎完全正常,但戴鏡後人們並未根本性地改變用眼方式,改變視近調節作用力方向,眼球等眼組織單邊、畸形受(用)力的格局並未改變,這就不可能改變、恢複眼球的形狀,也不可能改善其它眼組織的視遠調節的機能。即使改善用眼方法,注意用眼衛生,最多也只能保持原來的視力,而不能減輕原來的近視度,更談不上恢復視力 ; 然而,更容易發生的情況是:許多人戴鏡後,仍不注意用眼衛生,依然不改近距離用眼的習慣,從而導致視力繼續下降,近視度不斷加深,然後又配戴充分矯正的眼鏡,又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重複,使我們的視力變化進入一個惡性退化的循環怪圈。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筆者認為,按照這種一廂情願的理論去操作,由於調節作用力方向沒有改變,視力變化依然只能向近視方向單邊進行(眼睛只能退化而不能進化),要防止近視度的加深都極為困難,又如何去治療近視呢?如果戴上眼鏡後,人們都能正確用眼的話,那在此之前又怎麼會有如此多的正視眼變成近視眼?另外,這種普遍觀點還混淆了「矯正」與「治療」的本質區別,視力矯正得再好,眼睛也離不開眼鏡這根「枴杖」;而治好了近視、提高了視力,眼睛就能擺脫眼鏡等依賴物的幫助而獨立視遠。

七、唯物辯證法中的對立統一規律告訴我們:矛盾對立的雙方相互依存、相互滲透,並依據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

在這裡,近視眼與正視眼(遠視眼)是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一定條件是眼組織機體正常(絕大多數近視眼的眼組織機體並未發生病理性變化,都是正常的,且眼球是固體和液體的混和物,可塑性好)、用眼方式由原來的長期視近改為長期視遠(即作用力方向由長期視近調節改為長期視遠調節)。在這種情況下,近視眼變為正視眼(遠視眼)成為必然。

八、現代眼科醫學有關近視眼致、治的許多臨床經驗和理論,都是通過對其他動物的實驗而取得的,由此得出的理論本身就帶有明顯的片面性,因為人與其他動物有本質的區別:人有思維,會分析、判斷,能發揮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可以持續強制性視遠,還可以利用提氣、收腹等動作來加大視遠調節力度等,而其他動物根本無法做到。

九、現代眼科醫學有關近視的理論中還存在其他許多想當然的、牽強附會的,乃至與其根本觀點——近視眼不可治論自相矛盾的說法。

因此,不論從物理學的角度、生理學的角度、進化論的角度、唯物辯證法中的有關規律,以及現代眼科醫學有關近視理論的先天缺陷,還是客觀事實,都足以說明「近視眼不可治」論是站不住腳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包括眼科醫學的專家、學者在內的許多人士都認為)治療近視的手術,無論是放射狀角膜切開術,還是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術等,都不是在發生近視的主要病變部位進行施治,只是由於角膜在眼球的暴露部位便於切、削和壓迫,從而使健康的角膜蒙受非分的不可逆的傷害,還可能引起併發症,且手術未必能阻止近視的發展【9】。每個人的角膜都極為有限,有多少角膜可以再切?

筆者認為,做這樣的手術還是謹慎為好。

 筆者在高二時也曾患中度近視(最低時遠視力值不足0.3),需戴350度以上的近視眼鏡。後來(84年—85年間)筆者從近視的根源入手,採用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堅持用裸眼(深度近視患者亦可戴低於充分矯正200~300度的眼鏡進行)強制性視遠來治療近視眼。剛開始時,眼睛很吃力、很模糊,被迫眯眼、流淚;後來不斷地有眼疲勞、眼疼痛、腫、脹、癢、麻木等症狀。這種不停地伴著痛苦和淚水打「攻堅戰」、「疲勞戰」來強迫視遠的方法,對於傳統觀念而言,是一種離經叛道的行為。.然而,筆者並未因此而得斜視眼,更未加深眼睛的近視程度,反而是每經歷一段時間的痛苦,視力就提高一個層次。經過大約十個月的時間,筆者的最高遠視力值就恢復到了1.5。 筆者的數位近視朋友採用同樣的方法,也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自2001年8月,筆者(當時兩眼的遠視力值均為1.2左右)開始了第二輪的強制性視遠練習,並也在昏暗等惡劣的視覺環境下採用增加調節力度(強制性)視遠的方法來鍛鍊眼視力,收到了令人振奮的效果:經過約一年半時間的努力,筆者現在的雙眼遠視力值均已突破3.0(近視力正常)。

嘗試的成功,令筆者更加堅信:沒有痛苦就沒有變革,防治近視與自然界中的其他鬥爭一樣——愛拼才會贏。近視眼的致、治是一個既對立又對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眼疲勞、眼疼痛等症狀不可避免。任何欲迴避、消滅眼疲勞、眼疼痛的想法都是不現實、不辯證的。

只要有視覺活動就有眼調節,有眼調節就必然伴隨眼疲勞。由於現代眼科醫學片面地看待視覺活動,否認視遠調節及視遠調節作用力的存在,錯誤地認為用力調節只是視近時的專屬行為。由此必然錯誤地認為眼疲勞是視近的專利結果,眼疲勞的出現就是眼睛走向近視的信號,視眼疲勞為洪水猛獸,欲滅之而後快。然而,實際情況卻是視遠也需調節,且調節難度大於視近調節,因此更易產生眼疲勞。在視遠調節過程產生的眼疲勞卻是眼睛走向正視(遠視)的信號。所以眼疲勞是雙刃劍,就看把握的尺度,這個尺度就是用眼方式(即調節作用力方向)。當眼疲勞在人眼所能承受的範圍內,且視近調節與視遠調節交替進行,能使眼球等眼組織基本均衡受(用)力時,眼疲勞的存在,對眼組織的磨練及遠視力和近視力的提高,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通俗地說就是,眼疲勞的伴隨既能導致近視也能醫治近視,甚至鍛鍊出超常的遠視力。這才是對眼疲勞客觀、辯證、公正的評價。只有承認視遠調節及視遠調節作用力的客觀存在,科學辯證地看待眼疲勞,才能解開阻礙防治近視、提高視力的「死結」。

同樣的道理,亮度欠佳的視覺環境對人眼來說也是雙刃劍。在這種環境下若要貪圖舒服地看清被視物體,就必須靠近,增加視近調節作用力,眼組織及視力朝近視方向發展;若在這種環境下堅持強制性視遠,為了看清被視物體,視遠調節力度就要增大,視力變化就要加速向正視(遠視)方向發展。

在視覺活動中,人們為了輕鬆、舒服,已經習慣了「避遠趨近」,受傳統眼視光學理論的誤導,人們更加無原則地害怕、厭惡眼疲勞。為了減輕眼疲勞,人們就必須放棄視遠而改為視近,從而無法走上科學、辯證、健康用眼的軌道,使眼組織受(用)力平衡的規則被徹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單邊的、不可逆的視近用眼方式,使得近視防治雪上加霜,視力變化無法逆轉。用這種歪理來指導近視防治工作,無異於抱薪救火,非但於事無補,還加速了近視的氾濫。

因此,從本質上看,近視眼的不可治(不可逆),並非生理上的不可治(不可逆),而是思想上的不可治(不可逆),是這種脫離實際且與客觀規律背道而馳的錯誤理論指導下操作的必然結果。

要治療近視,首先必須醫治思想,糾正觀念。

筆者認為,現代眼科醫學有關近視理論的致命錯誤在於其否認了事物的矛盾性,放棄了鬥爭、排斥了內因,過分強調依賴性(放棄鬥爭無異於坐以待斃,長期的依賴使我們的眼睛退化得弱不禁風、眼將不眼)。這種非科學、非辯證的「權威」理論,既片面又消極,它已把我們的近視防治工作引入了死胡同。因此,提倡鬥爭精神、淡化依賴意識,崇尚科學,尊重規律、利用規律,以辯證的方法分析矛盾,以積極的態度和鬥爭的手段去解決問題,這才是我們近視防治工作的根本之所在。

當然,也有極少數近視眼的成因、變化與其他疾病或因素有關,須結合一些具體的措施來治療。儘管眼科醫學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它卻不能超越普遍規律而獨立存在。

筆者認為,引起近視的原因主要有環境和遺傳兩大因素。從長遠來看,遺傳也是由環境所決定,是環境作用長期積累的釋放。即使今後(遺傳)基因治療近視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那也只是解決了暫時性問題,我們的眼睛並非就能萬事大吉、一勞永逸。從長遠來看,它們仍然要遵循視覺領域的規律,要遵循生物進化的規律。否則,必將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

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人與人、人與鷹都曾有過共同的祖先,為什麼視力差異如此之大?那是在外界視覺環境中長期遺傳、變異的結果。老鷹長期翱翔天空,視遠覓食,練就了神奇的鷹眼。同理,老鷹的遠視力非常好,遺傳給下一代小鷹的視力基因也優秀,若把小鷹長期關在狹小的屋子裡,它縱使有再好的遺傳基因,其視力也要退化,甚至喪失。

筆者認為,不僅近視眼可以預防、治療,只要方法正確,用「力」得當,所謂的「正視眼」在現有的視力值水平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經常強制性視遠,不但是一種自然、安全、簡單、高效的近視防治方法和健眼方法,也是現代社會人們提高遠視力、保證眼素質的一條必由之路,它將使人們的近視防治和健眼活動步入一個良性循環的進化圈。

在這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年代,我們的眼科理論也要解放思想、求真務實,它要經得起其他相關自然科學的檢驗,要經得起唯物辯證法的檢驗,更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並在實踐活動中科學地指導人們去解決現實問題,且使自身不斷得到發展、完善。這樣的理論才能真正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先進文化的組成部份,才能造福社會,造福人類。

事實勝於雄辯。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二00三年寫於廣州,後有部分增刪修改)

參考文獻:
[1]徐廣第.眼科屈光學.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1:100
[2]徐廣第.眼科屈光學.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1:8
[3]李行健等.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2004:1194
[4]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新華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902
[5]李行健等.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2004:1292
[6]徐廣第.眼科屈光學.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1:98
[7]沈桃娟、張蔚.遠離眼鏡——近視眼的自我防治.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137
[8]徐廣第.眼科屈光學.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1:63
[9]徐廣第.眼科屈光學.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1:70

聯繫電話:13724066549 020-84286216
聯繫地址:廣州市海珠區新港中路539號之七304室
郵政編碼:510310
電子信箱:zhou_9898@sina.com

2008年6月4日 星期三

people review. Yves Saint Laurant





YSL official website


叱吒風雲的一代時裝宗師-Yves Saint Laurent

「優雅不在服裝上,而是在神情中」出於 Yves Saint Laurent。


時裝時代又一次結束 伊夫-聖洛朗辭世

  他18歲初闖巴黎時就開始揚名,30歲就已被公認為世界頂級時裝設計師,他製造了時裝業歷史上的一個又一個里程碑,他是世界知名時裝品牌“聖羅蘭”(YSL)的創始人,他也是名同性戀者,他就是伊夫-聖洛朗。2002年1月7日,他作出了讓全球時裝界震驚的決定:退出時裝界,並關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全球高級時裝店。

  今天,他與世長辭,人們為一個時裝時代的結束流淚。  

  1989年5月22日,伊夫-聖洛朗在巴黎秋冬女裝成衣秀場上,接受模特們的掌聲謝幕。

  法國時間2008年6月1日,他在巴黎去世,8月1日是他的生日,還有兩個月他才到72歲的生日。他是一代設計大師,是懂女人的知音,他曾說:“女人可以穿的最好的衣裳其實是愛她的男人的手臂。”

  聖-羅蘭于上周被送進了巴黎一家

  醫院,在周三晚上陷入了昏迷,他的身體狀況已經幾個月處于非常不好的狀態。聖-羅蘭最後一次展示自己所設計的服裝是在2002年1月份,之後他就再也沒有出現在公眾視線中。

  在法國電視二台的新聞里看到對聖洛朗先生最後的採訪。這位在時裝界拼搏了近半個世紀的65歲老人,面對話筒緩緩說道:“自從今年1月正式宣布退休以來,為了趕制完最後的定單,一直工作到現在。之後,我要去度假了,希望回來後,一切都會歸于平靜……”

  時裝圈用了崇敬的字眼來稱呼他:“大師”、“泰斗”、“權威”……而他于1月份舉行的那場告別時裝秀則被媒體描述為“淚花中的掌聲”。當時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內外聚集了幾千位觀眾,從應邀的各界名流到在寒風中觀看大屏幕直播的YSL衷心愛戴者。這場表演集中了聖洛朗40多年來設計的精華,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就是戰後歐洲時裝發展的重演:從最初解放女性的長褲套裝、夾克上裝,到經典的代表作“蒙瑞安色塊”和“畢加索系列”,再到由他首創的黑色

  性感透視裝,正如他所說的“時裝並不僅是讓女性更美,而是要在精神上支持她們,讓她們變得更自信。”

他設計的服裝讓女人找回自信

  曾在美國獲頒“終身成就獎”的聖洛朗,他才華橫溢,在法國,以至於全世界時尚界的影響力,備受推崇,可以用“真正大師級”、“國寶級”來形容,多年來引導時尚,影響了不少新一代時裝設計師。 

  70年代的聖羅蘭的“狩獵外套”裝,掀起一陣熱潮

  2002年,聖洛朗“告別辭”中說:“我今天宣布離開我深愛的時裝界。對今天的女性還穿著西褲套裝、‘小晚禮服’(tuxedos)、‘水手外套’(Peacoat)和‘風衣’(trench coat),我倍覺自豪。我覺得自己從各個方面創造了現代女性的衣櫃。”

  的確,聖羅蘭的設計風格講究剪裁、結構、線條,也充滿藝術氣息。設計師很受繪畫及其他流行藝術風格的影響。他的許多經典設計包括:1962年的“水手外套”、1966年的女裝“小晚禮服”、1968年的非洲“狩獵外套”(safari jacket)、透明襯衫、雪紡裙子等等。

  他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在80年代把褲裝的流行,帶入時尚主流。肩挺的西服套裝及連身式上班服,創造新時代“女強人”的典型形象,都具備了前衛及革命性的影響力。西褲裝有男裝的線條與女裝的優雅,創造中性的時裝造型。 聖羅蘭在1982年曾說:“我為女性創造經典服飾,讓她們與男性一樣充滿自信。”

  20世紀70年代,洛朗為女性設計出了款式簡潔、裁剪考究的衣褲套裝。這應該算洛朗對全球時裝業的最大貢獻。他使褲裝在女性世界中流行起來,並占據了職業女性衣櫥的大部分空間。  

  1965年受荷蘭風格派畫家皮特-蒙德理安的作品影響,推出經典之作“蒙德理安裙”。

  洛朗于1966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女式燕尾服,在當年秋冬季“聖羅蘭”時裝發布會上一炮而紅,成為時裝業的一個里程碑。同時,他將黑皮夾克、針織套頭毛衣、長褲及高幫皮靴搭配在一起的穿著直到現在都沒有過時。

  洛朗對女性在時裝上的需求一直保持著敏銳感。“我告訴自己,我為現代女性創造了全新的著裝理念,也參與了改變我所在這個時代的時裝風格……長久以來,我一直相信,時尚不僅僅是把女人打扮得更漂亮,而是要使她們恢復信心,給她們自信,讓她們做回自己。”

  洛朗早期的設計驚世駭俗,充分反映了他當時反叛權威的精神。他在時裝設計上打破了女性與男性著裝的界限,創造了著名的衣著同性化風格。喇叭褲、套頭毛衣、無袖汗衫、嬉皮裝和透視裝都代表了他年輕時所走的反叛路線。

  隨著年齡的增長,洛朗開始轉而崇尚經典與簡潔的風格。他開始專注于高級時尚女裝的設計,充分展示古典與浪漫主義的完美結合。

  對全球時裝業而言,洛朗的離去無疑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業內人士均表示,他們無法想像如果沒有洛朗,法國的時裝業會是什麼樣,尤其對高雅時裝店而言。

  《時尚》雜誌的英文版編輯亞歷山德拉-舒爾曼則說:“他完全改變了女性穿衣著裝的方式,也改變了人們對於時尚的看法……他是最後一位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時裝店工作的設計師……”很多這樣的設計師不是去世就是退休,“這正是此事的重大意義所在。”

  法國時裝設計師瓊-鮑爾-戈爾捷認為:“聖洛朗是(我們)最高級別的參考者,也是最偉大的(設計師)。我敬佩他,尊敬他。他知道如何使夢想成真,使每個時期的夢幻實現。他的退休使我感到十分難過,因為我們再也無法被他設計的時裝所震撼。”

 來自上流社會的纖弱裁縫

  他是男爵後裔。1936年8月1日,伊夫-聖洛朗于法屬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出生,一個擁有充足陽光大城堡、整潔僕人服侍、在上流社會紙牌聚會中打發時間、到帆船俱樂部度過夏天的優越環境中。

  他的家境富裕,祖先多從事法律相關事業,也有曾被封為男爵的,父親從商擁有保險事業及電影製作事業,因此從小在家中就可以從經常的晚宴中接觸到許多時裝服飾。

  三歲時,他常常隨著母親去觀賞洋娃娃戲劇,這讓他開始喜愛那些花花綠綠的服裝。四歲時,他已經成為母親和阿姨的參謀,年輕女人們參加晚宴的服裝飾品,都要經過他一一鑒賞建議。七歲時,他拿起來蠟筆、剪刀、卷尺,為自己的娃娃劇玩偶創造服裝。九歲時,他生意的願望,不是擁有新玩具或者長大繼承家業成為一名貴公子,他說:讓我的名字出現在香榭大道的霓虹燈上吧。

  這時,他開始學習水彩畫,但不久即轉成畫服裝畫。十二歲時,在觀賞歌劇後即對舞台布置和服裝設計發生興趣。十七歲時,參加國際羊毛事務局的設計比賽,獲得第三名。十八歲,他以一套不對稱設計的黑色雞尾酒宴服奪下第一名,而讓世界知名的Vogue雜誌採用其設計。

  21歲臨危受命 成為迪奧首席設計師

  十八歲時,聖洛朗高中畢業,Vogue總編對這個能設計出不對稱黑色雞尾酒服服的年輕人記憶猶新,於是,請他來做雜誌的美術設計,並送他去服裝學校學習。十九歲,年輕的聖洛朗進入克里斯汀-迪奧的公司,為克里斯汀-迪奧做設計。

  由於年輕的聖洛朗完全可以達到迪奧的水准,於是,20歲那年,迪奧三分支一的時裝出自聖洛朗筆下。1957年的10月24日,隨著迪奧先生的去世,21 歲的聖洛朗臨危受命,接下即將發表的發表會,聖洛朗利用黑色毛綢設計出飾有蝴蝶結的及膝時裝,因此一炮而紅,被稱為克里斯汀(克里斯汀-迪奧)二世,因此成為克里斯汀-迪奧的首席設計師,此時年僅21歲。

  1960年,隨著阿爾及利亞戰爭的爆發,當時在時裝界已經有一定位置的聖洛朗被迫入伍,不僅迪奧的工作丟了,不善團體生活、性格內向的他,表現出來相當緊張和不安。於是他宣稱他精神崩潰了,接著他被送到Val-de-Grace

  醫院治療。在兩個半的治療時間,醫院使用了大量鎮定劑來阻止聖洛朗離開,最後聖洛朗變的體重下降(80磅)且神智不清,不過後來他還是獲准出院,但是這輩子離不開麻醉藥,而因為藥癮,使聖洛朗經歷過酗酒、喀藥、自殺的生活。

  反叛的聖洛朗 震驚上流社會

  1961年,伴隨秘密和傳言,出院的伊夫-聖洛朗與迪奧分手,他正式啟用YSL這個名字。從1962年1月29日他的第一個時裝發布會以來,那三個曲線字母的連接就成為時裝風格漸變並使當權派震驚的標誌。於是在1961年成立聖洛朗公司,到了秋天,員工已達到九十人。在六、七十年代,基本上聖洛朗反映了反叛權威的精神,他的設盡不僅走在尖端,甚至驚世駭俗,例如喇叭褲、套頭毛衣、無袖汗衫、嬉皮裝、長統靴、中性服裝、透明裝等等,都是他的創造發明。

  1964年,他推出了聖洛朗第一支

  香水,以其名字第一個字母“Y”命名,之後也推出不少作品,聖洛朗香水的特色在于明顯區分使用者的個性和生活方式,而且命名也極富爭議性,例如鴉片香水的東方調,巴黎、香檳香水的法國浪漫,香檳香水甚至遭到法國酒商的控告,不僅賠錢,還要改名字。其中最著名的應該是鴉片香水,是聖洛朗第一瓶世界級的香水,也是第一瓶突破傳統命名的香水(1977年,比CD的毒藥早),不僅名字誘惑,而且香水瓶造型參考中國鼻煙壺造型,暗紅色設計,充滿危險與神秘的誘惑力,香味是東方辛辣調,完全的異國風味,是東方調的經典之作。

  這些標新立異的創作,讓上流社會震驚、讓熱愛自由的年輕人──無論出身平民還是上流社會、甚至喜愛反政府示威的學生,都是他的死忠客戶,而且聖洛朗也開始用成衣和系列化產品線的方式發展自己的作品。1968年,他在巴黎塞納河左案開設第一家成衣店,到了1971年他已經擁有四十六家連鎖店,甚至聖洛朗將成衣輸往倫敦,造成當地服裝店生意一落千丈。

  勇往直前的美麗女人穿聖洛朗

  雖然成衣市場非常成功,但聖洛朗也表示不會放棄高級時裝設計。在1772年他便發表類似像香奈兒的古典造型。雖然他有表示不再舉辦高級時裝發表會,但在 1976年,他發表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設計款式,有吉普賽式、印度、高加索、斯拉夫、土耳其等式樣,此舉非常成功,讓人對於發表會有了另一種看法,就是作品不需要現實,只要表達出印象、幻想和壯觀。重回高級服裝製造的聖洛朗,目前仍發表著帶有民俗風的服飾,不過他說他目前的目標是時代新女性--有一種女人,她不僅聰明美麗,也有一種勇往直前的氣質,她穿的就是聖洛朗服裝。

  1977年,聖洛朗那些蒼白、無胯、平胸的模特被那些高大、深色皮膚、體態豐滿的模特所代替。穆斯林閨房中的女子戴著頭巾帽和紅氈帽款款走出。他的時裝開始影射出對摩洛哥、中國、日本和西班牙國度的好奇。同年,鴉片牌香水也產生了。

  伊夫-聖洛朗在80年代上升為大師地位,積累的獎杯和回顧展覽沒有間斷。1982年他被美國時裝設計師協會授予國際時裝獎。首都博物館在1983年為聖洛朗開了一個25年的回顧展後又在莫斯科展出。

  60歲那年,他打破了時裝習俗中規定出身高貴和富有教養的限定。聖洛朗感受著時代的脈搏並用時裝來詮釋。他的模特穿著黑皮和鱷魚皮的摩托車手夾克,及大腿長靴。最初的男女平等主義思想是從聖洛朗1966年秋季富有革新思想的塔士多系列中得一迸發。很快長褲就成為YSL時尚的代表。YSL以他的肉色裙裝、塔士多長褲和透視裝來表明他對摒棄胸罩的支持。

 大師隱退背後 身體疾患成謎

  90年代早期他的設計已經非常優雅完美,但國際HERALD TRIBUNE的時裝編輯SUZY MENKES卻認為聖洛朗已設計不出什麼有新意的作品了。他似乎對生意更感興趣。1993年1月19日,博格精心成功地安排了伊夫-聖洛朗的時裝公司與 ELF-SANOFI法國國有石油化學大公司的商業合併。

  整個90年代,聖聖洛朗都在和自己的被毒品、精神疾患折磨的身體做鬥爭。

  終于。2007年11月1日,巴黎,深秋,豪華優雅的馬索大街上悄然摘下了一塊銘牌,在時裝界叱吒風雲了整整40個年頭的伊夫-聖-洛朗高級時裝設計工作室(YvesSaint Laurent Haute Couture Atelier)正式關閉。從此,YSL這三個字母不僅代表了一個天才設計師的縮寫,它更成為高級時裝界的一段不可磨滅的歷史。

  在法國電視二台的新聞里看到對聖洛朗先生最後的採訪。這位在時裝界拼搏了近半個世紀的65歲老人,面對話筒緩緩說道:“自從今年1月正式宣布退休以來,為了趕制完最後的定單,一直工作到現在。之後,我要去度假了,希望回來後,一切都會歸于平靜……”

  時裝圈用了崇敬的字眼來稱呼他:“大師”、“泰斗”、“權威”……而他于1月份舉行的那場告別時裝秀則被媒體描述為“淚花中的掌聲”。當時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內外聚集了幾千位觀眾,從應邀的各界名流到在寒風中觀看大屏幕直播的YSL衷心愛戴者。這場表演集中了聖洛朗40多年來設計的精華,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就是戰後歐洲時裝發展的重演:從最初解放女性的長褲套裝、夾克上裝,到經典的代表作“蒙瑞安色塊”和“畢加索系列”,再到由他首創的黑色

  性感透視裝,正如他所說的“時裝並不僅是讓女性更美,而是要在精神上支持她們,讓她們變得更自信。”

  謝幕那天 高唱“我會生存下去”

  相信誰都難以忘懷那場表演的謝幕,壓軸模特穿了一件聖洛朗式的招牌連衣裙,上面繡著“永遠愛我(LoveMe Forever)”,而聖洛朗先生則從他自己專門挑的八十年代熱門歌曲“我會生存下去(I Will Survive)”中走出來……最後,他的身影消失在一輪金色的陽光中,是日暮,還是日出,誰也不知道,只有YSL三個大字熠熠閃光。

  對於他的退休,他只是宣讀了一頁事先準備好的簡短講稿,之後媒體的不懈追問都沒能打破他的緘默。誰也不知道他到底為什麼退休。

  人們可以接受並確實從外表就能證實的是聖洛朗每況愈下的健康狀況。雖然他對外界總是嚴加保守隱私,但是聖洛朗先生長期以來與抑鬱、藥物和酒的糾葛卻已是眾所周知的秘密。儘管他後來經過治療戰勝了嗜癮,但是多年來依舊有很大煙癮,甚至曾經有過一天抽上百支煙、喝20多罐軟飲料的紀錄。

  在最後的告別辭中,他有這樣一句話:“我了解可怕的孤寂感。鎮定劑和藥物,它們都是虛假的朋友,還有抑鬱的陷阱和醫院。我從它們中走出來了,雖然頭還是有點暈旋,但腦子是清醒的。”

  被男人的愛情傷害 被女人的友誼鼓勵

  關于聖洛朗的感情世界,一直是一個謎。

1957年,在迪奧的葬禮上,年輕的設計師遇到了皮埃爾-博格,後來成為他的情人並成為未來YSL時裝王國的決策人。聖洛朗在他的首場發布會中為迪奧設計了六個系列的時裝贏得了眾人的矚目,並展示了他的梯形裙裝。此時,伊夫-聖洛朗的名字,還是附屬在迪奧這個品牌之下。

  此時,聖洛朗的生涯中,一位對他至關重要的女性,出現了。她就是歐洲第一美女--凱薩琳-丹妮芙。如同赫本和紀凡希一樣,他們是在1967年的一部電影上相識。以後凱薩琳-丹妮芙不僅是聖洛朗秀場上的座上客,而且在每次新作發表前,她也會自願充當模特兒,為之宣傳,兩人間的友誼為人傳誦一時。雖然聖洛朗曾被媒體公布為同性戀,不過他有婚姻,她的太太叫做柏德-加圖。不管,關于他們的婚姻,關于聖洛朗與他情人之間的關係,一直是個謎。

 伊夫-聖洛朗大事紀

  伊夫-聖洛朗1936年8月1日出生于阿爾及利亞。

  17歲時在國際羊毛局秘書處舉辦的一個設計比賽中獲得一等獎,晉身時裝設計界。在完成時裝設計學業後,進入迪奧公司工作。1955年,首次發表設計作品。

  1957年 迪奧逝世,出任迪奧公司的首席設計師。遇見其同居伴侶皮爾伯傑。

  1960年 在法國被召入伍,精神崩潰。

  1962年 成立自己的時裝公司,發表高級時尚作品。“水手外套”被提升為高級時尚。

  1964年 推出“聖羅蘭

  香水”。

  1965年 推出“蒙德理安裙”,以抽象幾何為特色。以荷蘭風格派畫家皮特-蒙德理安的作品《紅、黃、藍構圖》為設計靈感。

  1966年 首推女裝“小晚禮服”,受安迪-華荷啟發的裙子。

  1968年 首推非洲“狩獵外套”、透明襯衫、雪紡裙子,以紀念1968年法國學生暴動。

  1971年 推出1940年戰爭時裝造型。

  1977年 推出中國風、西班牙風高級時裝。“鴉片”香水造成轟動。

  1983年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首次為當今設計師聖洛朗舉辦展覽。

  1985年 以後主辦多次時裝回顧展。

  1989年 聖洛朗上市,市值5億美元。

  1998年 已過60歲的聖洛朗把成衣業交給愛爾巴。

  1999年 古茲集團以10億美元收購聖洛朗,保留其“高級時裝屋”。

  2000年 湯姆-福特為聖洛朗品牌推出第一個系列。

  2002年 “高級時裝屋”慶祝40周年,聖洛朗宣布結束其營業。

  2008年 辭世

2008年6月1日 星期日

idea. 農業資訊化系統 - 農業管理



早在之前看到破報介紹楊儒門的時候就有想過這個點子,不過真的要做的人必須背景很硬,因為必定會影響到某些中間人的利益。以下根據捕風捉影的資訊與記憶建立 model。

首先,農產品的價格隨供需波動極大,記得之去年以前香蕉一斤不過十幾元,今年看到有上30的,蔥價的印象更是鬼扯蛋,一斤可以漲到數百元。然而,也常看到果菜農因價錢不好,而整個把作物鋤耕掉。簡而言之,站在生產最前線的農人對於該種什麼作物比較賣錢像是在賭博,種到市場缺的就小賺,種到大家都搶種的就血本無歸。

這早該是用資訊科技來解決的問題。而且我覺得技術性很低,只要一個有在運作的組織、一個還可以的網站、可以動態的更新各地的種植狀況,程式自動畫出來的一些圖表、以及靠人力詳實 update 的資料,然後我們應該就可以配合台灣各縣市的地圖,瞭解各地各種農作物被種植的情形,進而避免掉大量搶種少數作物,使農產品供應維持穩定以達成價格與利潤上的穩定。當然配套措施必須弄得好,雖不必像純共產主義搞計畫經濟,但有計畫與數字根據地幫助農民善用土地栽種出可獲利的作物,這應該是資訊科技對農業管理上最基本的幫助。

當然,一塊土地可能不是什麼作物都可以種,一個農夫也不是樣樣作物都會種,但若掌握了一個平均種植的資訊,我想供需的衡量的狀況會比較容易藉由明顯的數字來掌握。稍有經驗一點的農夫,對於每單位面積的土地上,重什麼東西會有多少的產值,要花多少的成本,應該都有辦法做出資訊的提供,頂多是在台制單位和公制單位間稍做轉換吧。


而這樣子的系統,不可能由民間的個人來做,因為台灣雖然只是一個小島,但要靠幾個人搞這麼一堆瑣事還是會累死;由民間的機構來做則缺乏正當性,為什麼我要免費把資訊告訴你,且你還有可能要我加入會員來獲取資訊?此外,搞這樣資訊透明化的系統,對於(長久以來極有可能剝削農人的)盤商來說百害而無一利,盤商才不會管農夫死活,盤商也正是利用著資訊的不對稱來欺壓農人、哄抬消物價。所以,如果要搞,最好是有政府下來做,一來在資訊取得上比較名正言順,而來盤商要尋仇比較難,頂多是某些人下一次選不上總統而已。但如果真的做成了,對廣大的農人及消費者都有利,那麼下次如果誰要選總統,支持者可能反而會更多。

但期待(好逸惡勞的)公務人員體系主動下來搞這樣的系統,個人認為基本上是緣木求魚。那麼是否有辦法靠著像是 wikipedia 的方式,藉由民間自發性的運動,在網路上搞出自救的方法?其實好像也是有可能的,就算中年以上的農人不懂得用電腦,他們的子女應該也都會吧?雖然我沒有下鄉的經驗,但很難想像台灣現在非極弱勢的家庭中的小孩子會不懂得用網路。

假設全台灣的國中生都已經會用網路,那其實結合地方中小學的網路教室,建立一套種植資料的回報機制與格式,加以適當的配套,理論上要靠著農村青少年的力量建立起上述系統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小時候唸過,台灣地處華南三穫區,在氣候上適合農業。若農業藉由某些技巧改變成有利可圖的工作,我想這不僅可以改善目前許多土地處於廢耕、休耕的狀態,也可以製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甚至具有一波的糧食外銷的潛力。


此外,以台灣現在資訊網通產品的優勢,要多架幾個 webcam 加強消費者信心、配合政府現有的認證、要搞有機生鮮蔬果的產地直銷應該也是可行的。我真的覺得,如果有力人士能下來搞好農業管理,現有的盤商如果不靠暴力,應該會被消滅,或者被迫跟著改變。

2008年5月31日 星期六

note. Art Povera



Definition of MoMA

D'autre info en Centre Pompitou

The term 'Arte Povera' was introduced by the Italian art critic and curator, Germano Celant, in 1967. His pioneering texts and a series of key exhibitions provided a collective identity for a number of young Italian artists based in Turin, Milan, Genoa and Rome. They were working in radically new ways, breaking with the past and entering a challenging dialogue with trends in Europe and America. Zero to Infinity: Arte Povera 1962-1972 examines the work of fourteen key artists: Giovanni Anselmo, Alighiero Boetti, Pier Paolo Calzolari, Luciano Fabro, Piero Gilardi, Jannis Kounellis, Mario Merz, Marisa Merz, Giulio Paolini, Pino Pascali, Giuseppe Penone, Michelangelo Pistoletto, Emilio Prini and Gilberto Zorio.

As the Italian miracle of the post-war years collapsed into a chaos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stability, Arte Povera erupted from within a network of urban cultural activity. This exhibition encompasses a decade that opened with the birth of this energetic scene and closed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se artists as individuals of significance within an international arena.

As opposed to endorsing a distinctive style, Arte Povera described a process of open-ended experimentation. In the wake of the iconoclastic artistic innovations of Italian precursors Lucio Fontana and Piero Manzoni, artists were able to begin from a zero point, working outside formal limitations. Arte Povera therefore denotes not an impoverished art, but an art made without restraints, a laboratory situation in which a theoretical basis was rejected in favour of a complete openness towards materials and processes.

The artists associated with Arte Povera worked in many different ways. They painted, sculpted, took photographs and made performances and installations, creating works of immense physical presence as well as small-scale, ephemeral gestures. They employed materials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man-made and 'raw', revealing the elemental forces locked within them as well as the fields of energy that surround us. They explored the context of art-making itself, and the space of the gallery, as well as the world beyond the gallery, reflect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life. Essentially, they placed the viewer at the centre of a discussion about experience and meaning.

Contemporary artists continue to operate on ground that was cleared by Arte Povera. To revisit Arte Povera at its moment of genesis is thus to explore the history of the present and the beginning of now.

(from Tate)

2008年5月3日 星期六

movie Quadrophenia


197x年的英國應該是個藥物氾濫而狂飆的年代吧,本片發行於1979,但唱片早在1971年就發行,跟 Stanley Kubrick 的 "A Clockwork Orange" 同一年。而在1979,另一部當代更有名的經典 Pink Floyd "The Wall" 發行專輯,並於1982年被拍成電影。這三組作品互相指射,有心人應該可以拿來寫學術論文吧,然後加一點現代性對人的異化、藥物對人的倫理辯證、教育制度的僵化以及各項衍生出來的社會問題,長篇大論寫不完。我覺得到1996年的 Trainspotting 都有點續集的味道,只是配樂換成了90年代的歌手,電子味更重,而非70年代前輩們那種 hardcore 的老搖滾。

音樂電影雖然不少,但由音樂創作者來主導電影拍攝意念的,我目前只知道 the wall 和 quadrophenia 兩片。the who 的 Tommy 雖然是創舉,但對現在的我而言實在是消化不良。

相對於 the wall 的具有許多抽象概念,Quadrophenia 是很白描寫實的,如果單獨來看的話,或許會被劃到 YA片的範圍內,但過了三十幾年後,已經蛻變成極具歷史價值的 YA片,尤其是想感覺 Mod 到底是什麼意思的時候。或許故事是很簡單、甚至帶有某種回首少年青澀的味道,但配上 the who 的音樂後,反而像是在看一組連貫的 mv,就算聽不懂那口音極重的的英國腔和俚語,還是看得懂整部片,而Qudrophenia 專輯的歌詞,就是劇情的主要腳本。

在25歲以前,聽搖滾樂就像是呼吸一樣自然,但隨著年紀逐漸增加,涉入社會的程度加深,是否能持續聽/唱大量憤怒激情的旋律,可能就看個人造化了。3J死於26,Kurt Cobain 撐到了27,在某種程度上是幸運的,或者是他們故意的,因此則不需擔心創作失去力道與高度。搞搖滾不比搞文學有機會細水長流,而是個個都要像張愛玲那樣出名趁早,如果不能趁早,可能就會被社會現實沈重的生存壓力給腐蝕掉了。除非改行進 jazz ,但我好像還沒聽過有人搖滾不行之後能在 jazz 的領域混出名堂的。

片尾,主角發現了原來在 Mod 裡面看起來混最大的 Ace,在現實生活中也不過是個在門口拿行李的 bell boy,於是幹走他帥氣的 scooter,然後一路騎到讓他的一切開始帶賽的海邊小鎮;最後一幕是那台摩托車衝出斷崖砸個粉碎。Say goodbye to yo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