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idea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idea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7月20日 星期一

idea. 無政府主義的想像



1.
所有的革命都來自於對目前體制的不滿,若要興起下一波革命,則似乎會是來自對於目前顢頇的民主制度的不滿。

2.
愛因斯坦說過「專家不過是會投票的驢子」,如果人民僅能靠投票來選擇,那麼當被提出來的選擇都不好時,該怎麼辦?(譬如選某一任總統的時候)僅能選比較不爛的?這樣就好像是奪魂鋸裡會出現的抉擇時刻,是要選擇腳被砍掉還是手被砍掉?為什麼要在那樣的情境做選擇?

3.
以考試的情況來思考,選擇題往往也都是過份化約的結果,申論題才能看得出一個答題者的程度,很多問題不是單純的是非題,而是就算選擇「是」,還要怎麼去處理相關的配套措施。(像是台灣是否該簽署ECFA),泛政治化地以二分法來思考,並沒有辦法處理實務上的千變萬化。

4.
「政府」這樣的東西,到底有多少可信賴的部份?當一個體制無競爭者時,走向墮落是不難預期的,而公務人員體系就是如此。任何企業就算有托拉斯傾向,通常也不敢掉以輕心,昔日的巨人不代表能永遠屹立不搖(譬如GM、Microsoft、雷曼兄弟)。目前的公務人員體系就像是寄生於全體人民身上的必要之惡,是否有辦法加以監督、提高其績效、以企業的原則加以管理?「防止全民個資外洩」或許是這類單位存在的一大原因。

5.
在中古歐洲的城邦時代,或是中國藩鎮割據的時代,是否也算是一種無政府主義?戰國時代各地蓬勃發展自己的東西,直到秦始皇才統一天下的文字、制度。然而春秋戰國卻也是中國文化史上少數諸子百家爭鳴的盛世。

6.
「想窩在某個大有為的體制的保護下」或許是小老百姓對於政府、君王的期望,但歷史的明證顯示,真的有這種運氣的老百姓不多,某個君主或是總統固然對大局有關鍵性的影響,但從頭到尾始終存在的參數則是「官僚」,也就是公務人員體系,如果不能有效地對付這個體系,任何革命都難以帶來真正的變化。

7.
在動物的世界,政府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現在每次看 discovery 的動物節目都會獲得一些啟發,本來就從來沒有人能保證什麼,官員會貪腐,警察會和黑道掛勾,公司高層會掏空,小販會黑心,人原本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所灌輸的單純美好,其實並不總是存在於現世。而我認為無政府主義就是要來點破這樣的狀況,人活在某些被曖昧的說詞所架構出來的「文明體制」中過了數千年,但基本上我們的處境還是和野生動物一樣艱困而充滿挑戰,曖昧的說詞僅像是麻醉劑,讓人好像可以信賴著某些美好的理想,然後咒罵著歷史上不斷玷污著這些理想的奸人。以科學的觀點來看,當一個假說總是出現例外時,表示理論有漏洞,以研究者的角度,應該是去找出漏洞的原因,並修正原本的理論,直到漏洞不再出現,而不是咒罵例外的發生。

8.
某種程度上的共同機制或許仍是必須存在的,譬如文字、科技規格、運輸系統、貨幣,至少要能有效綠地彼此溝通。但「無政府」的限度要放寬到哪種程度?

9.
前蘇聯與中共的馬克思集權主義也絕非取代資本主義的好方法,後者在近十年反而滲入了前者。馬克思是批判資本主義的好工具,但不是答案。若是放手給商業財閥彼此競爭,世界是否會更好一點?

10.
無政府主義要成功的要件,在於人民的素質,如果人民還是很容易被粗糙的說詞煽動,或者不願意面對世界複雜的真實面,僅追求某些單純美好的當下的滿足,那麼,巧言令色的騙子們就始終有著力點。這回歸到 ghost in the shell tv.2 的感覺,自覺的個體不夠多的時候,世界是很難有什麼改變的。如果要改變些什麼,應該是靠教育吧,並非精英主義式的灌輸自我的觀念,而是提出更多元的觀點給大眾,或許像是歐洲的啟蒙運動那樣。


2008年6月1日 星期日

idea. 農業資訊化系統 - 農業管理



早在之前看到破報介紹楊儒門的時候就有想過這個點子,不過真的要做的人必須背景很硬,因為必定會影響到某些中間人的利益。以下根據捕風捉影的資訊與記憶建立 model。

首先,農產品的價格隨供需波動極大,記得之去年以前香蕉一斤不過十幾元,今年看到有上30的,蔥價的印象更是鬼扯蛋,一斤可以漲到數百元。然而,也常看到果菜農因價錢不好,而整個把作物鋤耕掉。簡而言之,站在生產最前線的農人對於該種什麼作物比較賣錢像是在賭博,種到市場缺的就小賺,種到大家都搶種的就血本無歸。

這早該是用資訊科技來解決的問題。而且我覺得技術性很低,只要一個有在運作的組織、一個還可以的網站、可以動態的更新各地的種植狀況,程式自動畫出來的一些圖表、以及靠人力詳實 update 的資料,然後我們應該就可以配合台灣各縣市的地圖,瞭解各地各種農作物被種植的情形,進而避免掉大量搶種少數作物,使農產品供應維持穩定以達成價格與利潤上的穩定。當然配套措施必須弄得好,雖不必像純共產主義搞計畫經濟,但有計畫與數字根據地幫助農民善用土地栽種出可獲利的作物,這應該是資訊科技對農業管理上最基本的幫助。

當然,一塊土地可能不是什麼作物都可以種,一個農夫也不是樣樣作物都會種,但若掌握了一個平均種植的資訊,我想供需的衡量的狀況會比較容易藉由明顯的數字來掌握。稍有經驗一點的農夫,對於每單位面積的土地上,重什麼東西會有多少的產值,要花多少的成本,應該都有辦法做出資訊的提供,頂多是在台制單位和公制單位間稍做轉換吧。


而這樣子的系統,不可能由民間的個人來做,因為台灣雖然只是一個小島,但要靠幾個人搞這麼一堆瑣事還是會累死;由民間的機構來做則缺乏正當性,為什麼我要免費把資訊告訴你,且你還有可能要我加入會員來獲取資訊?此外,搞這樣資訊透明化的系統,對於(長久以來極有可能剝削農人的)盤商來說百害而無一利,盤商才不會管農夫死活,盤商也正是利用著資訊的不對稱來欺壓農人、哄抬消物價。所以,如果要搞,最好是有政府下來做,一來在資訊取得上比較名正言順,而來盤商要尋仇比較難,頂多是某些人下一次選不上總統而已。但如果真的做成了,對廣大的農人及消費者都有利,那麼下次如果誰要選總統,支持者可能反而會更多。

但期待(好逸惡勞的)公務人員體系主動下來搞這樣的系統,個人認為基本上是緣木求魚。那麼是否有辦法靠著像是 wikipedia 的方式,藉由民間自發性的運動,在網路上搞出自救的方法?其實好像也是有可能的,就算中年以上的農人不懂得用電腦,他們的子女應該也都會吧?雖然我沒有下鄉的經驗,但很難想像台灣現在非極弱勢的家庭中的小孩子會不懂得用網路。

假設全台灣的國中生都已經會用網路,那其實結合地方中小學的網路教室,建立一套種植資料的回報機制與格式,加以適當的配套,理論上要靠著農村青少年的力量建立起上述系統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小時候唸過,台灣地處華南三穫區,在氣候上適合農業。若農業藉由某些技巧改變成有利可圖的工作,我想這不僅可以改善目前許多土地處於廢耕、休耕的狀態,也可以製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甚至具有一波的糧食外銷的潛力。


此外,以台灣現在資訊網通產品的優勢,要多架幾個 webcam 加強消費者信心、配合政府現有的認證、要搞有機生鮮蔬果的產地直銷應該也是可行的。我真的覺得,如果有力人士能下來搞好農業管理,現有的盤商如果不靠暴力,應該會被消滅,或者被迫跟著改變。

2008年4月10日 星期四

idea. 台灣行腳



發想:

我想環島最大的問題在於住,住旅館很貴,最少應該也要 500,一晚上千是很正常的。但想環島的人通常只是想找個稍微安全的地方睡覺而已,不用太舒適。對照小說裡提到的,歐洲的朝聖之旅沿路都會有可供休息的修道院,如果可以整合台灣各地的民宿、青年之家、甚至是國小、公園,讓背包族有可以紮營、休息、稍做盥洗的地方,那環島將更容易進行。


outline:

1. 住宿點
2. 地方特色
3. 路線、移動方式
4. 組織化、系統化


1. 住宿點

國小開放操場或走廊供紮營,需要克服的是安全性的問題,押證件、押金都是配套,實行上應該會遇到很多細節要克服,但如果可以酌收清潔費,應可對各校產生誘因。

民宿、青年之家、hostel的整合則是第4點。


2. 地方特色

這點是台灣要搞起來最困難的,必須做田調才知道實際的狀況,從目前新聞報導看起來,我覺得特色很有限,加上公務單位的缺乏 sense,通常是把事情搞得更糟糕。胡志強都看不下去台中公園掛藍白招牌了...

就算有機會搞起地方特色,也需要很多在地的人組織化的去做,這一點如果公務部門提供的資源不多,想靠少數的地方人士下來做的難度就會提高。但重點還是在於,台灣在本質上能玩多少花樣?


3. 路線、移動方式

走路環島跟騎腳踏車是差很多的,更不用說騎摩托車或開車了。但環島的理由必定是多元的,各種方式也各有趣味,想賺錢的話,其實應該是從那些開車環島的人身上下手比較容易,但還是要有地方特色。

環島的路線與移動方式是一體的兩面,如果是外國背包客要搭台灣的公共交通工具....it might be a disaster.


4. 組織化、系統化

能否以單一窗口,像是買遊樂園套票一樣,藉由事先溝通瞭解參與者的喜好,提供詳盡的資料,然後指導參與者來走這一趟旅程?

這當然可以歸入目前火熱的所謂觀光產業之內,但我想格調是有差的。如果可能的話,模仿 contiki 的方式,藉由年輕人下來推,會比較有希望。但這中間會扯到很多利益的糾結,目前看來,最好是以 NGO 的方式來推,如果能變成 NPO 當然是最好,因為可以做出最有意義的貢獻,我是指:

a. 讓想環島的人都有可信賴的資訊來源和諮詢對象
b. 讓台灣某些真正有某種文化社會深度的地方能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