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6日 星期一

movie. 寂寞邊境






諷刺性極強的一部電影,好看。

生老病死男女,在男女主角各自表述的影像語言中互相映射著,即便導演並沒有讓兩人之間產生絕大多數電影最喜歡玩的花樣:愛情。這不是部缺乏愛的電影,但這也絕對不是部看完之後會讓人覺得世界很美好,好像只要xx就可以成功之類的好萊塢標準信仰,這是一部很真實的片,由於如此的貼近絕大多數不那麼成功的鹹魚大眾,諸多寫實的片段反而像是調性極冷的幽默,讓觀眾們可以藉此嘲笑著別人愚蠢的行為。

比如說:在烏克蘭的網路色情視訊公司,金絲貓們照著既定的話術讚美客人,在網路攝影機之前讓客人獲得滿足;或是奧地利的保全人員訓練,以及既使受過訓練還是打不過一群人而被重重羞辱的男主角。或者是男主角的繼父帶他去烏克蘭做生意時順便搞一些鬼花樣,最後嘴砲比較強的狀況。當然還要提濱死老肥男說自己的心還年輕,還想把一下女主角的那一段。


英文片名是 import/export,或許是異國情調的關係,我覺得影像給我的力量是比較大的。冰天雪地鳥不生蛋的烏克蘭大雪紛飛,核電廠的冷卻塔、大工廠的煙囪、和二戰時代的火車和貨車呈現出的工業氛圍,奧地利療養院中等死老人的各種樣態和氣氛,廢墟般的吉普賽社區,以及住在其中的人們。

寂寞確實是影片中很明顯的味道,但劇中人大概沒有時間擔心到這一部分,他們面對的是更殘酷的生存現實。

那些濱死老人各種不同的姿態真的是很讓人印象深刻,像是動物一樣卑賤,但卻又以人的特質耽溺於自身的情懷中。真的會開始覺得,活得很長又代表什麼?人基本上是無權決定自己的死期的,那是不是該把握當下做點什麼呢?


movie. 蝴蝶




張作冀作品。
講南方澳的男性悲歌。

說故事的野心很大,但剪不進120min 的片長中,所謂120min 片長其實就等同於商業考量。這就是電影這種媒體的限制。如果不靠票房、周邊商品,為片商掙到一點利益,基本上燒掉的金山銀山是補不回的。

所以拍電影反而像是在寫七言絕句之類的東西,可以擺的空間是有限的,但這樣的限制反而造成了另一種形式上的美感。前提是要搞得好。如果真的拍得好,破格反而會有另一種美感,像是李白的詩,或科波拉的幾部作品。在文學中字數與韻律的限制,在電影中則是總放映時間與影音表達上的限制。

寫小說的人是都在比長的,不小心簡短精緻也不錯。新詩是最自由的,但很可惜目前電影沒有辦法這樣拍,最近撞掉了一個跟我同年的導演,據說是拍戲太累,開車收工的時候撞上高速公路的分隔島。錢始終是搞電影的問題,體力、或者說意志力也都是重要的元素。一將功成萬骨枯。


蝴蝶讓我想到侯孝賢的「南國,再見南國」,都是在講流氓的故事,流氓會砍人打人殺人,但愛恨更為鮮明,處境更具有會吸引創作者去取材的生命力。其實什麼人拍什麼電影,楊德昌拍到底都是在拍中產階級就是另一種型。

電影怎麼拍是一回事,生活又要怎麼過呢?
這些在結局上讓主角失敗或死亡的電影,又是想表達些什麼?

電影或許在某種程度上總是彌補現實的無法達成,拍電影的實務過程是徹底的自我燃燒,說更直接一點叫做找死,但某種集體的自毀意識中,藉由劇中人的死亡來獲得某種救贖。現實確實就是這麼叫人不滿,因此重現那種被囚禁於安逸生活渴望然後選擇叛逃的心態。

電影工作者能賺到多少錢很運氣,但我覺得拍電影的心態更像是某種傳教士、祭司,藉由這影音的幻像,引領觀眾在放映時間中經歷某些什麼,希望藉此表達什麼,存在的意義就在於這表達之中,妻子孩子屋子房子車子都是次要的,甚至只是為了經驗。


回歸這部電影本身,出場人物其實可以發展出更複雜深入的脈絡,但在導演為了表達男性悲歌所採用的敘事節奏下,為了要擠進標準放映時間,很多東西都被犧牲掉了。

但基本上,這種悲情並不是建立在『不得以所以才這樣』,而是在『拎背再也不想忍受』的血氣之上。帶有自毀的慾望,最後得償所願。最讓我受不了的地方在於,右胸都中槍了還可以用右手繼續走好幾步開槍殺人,太鬼扯。

影像表現上頗平淡,音效倒是做得不錯,配樂好聽,幾個開槍爆頭、球棒K頭的場合,我覺得杜比音效造成的震撼比畫面大很多。

2007年11月3日 星期六

movie. Par-Dela les nuages. 雲上的日子





Michelangelo Antonioni 1995年作品。很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因為拍片的時候他是處於中風狀態,這部片基本上是由 Wim Wenders 協助完成的。拿到當年 Venice Film Festival 的 Fipresci Prize.

在導演型作品中,玩戲中戲這種虛實手法,就好像在好萊塢片看到槍戰爆炸一樣,幾乎是 cliché,但每個人玩出來的東西卻又各具個性,戲中戲與導演個性的關連性,又是另一個可大可小的題目。我目前的程度大概只能做到 une conversation café du commerce :p

第一段:當排水工程師遇上中小學老師。我想,是在講錯過。
「為什麼妳早上不告而別?」
『我等了你整個晚上』。

兩人多年後再次相遇,她帶他回家,他想溫存被拒絕,奪門而出,又回去敲門,脫光了在床上,意似愛撫卻始終故意不接觸到,等她情慾難耐,再次奪門而出,兩人最後在室內外、樓上下對望,分離。

第二段:導演遇上殺父的美女

禿頭的中年導演在路上遇見Sophie Marceau 演的店員,尾隨、沈默地相互對抗,然後莫名其妙地她對他說了她的故事,和他上了床,他離別時她還一副依依不捨的樣子。有點像是在講戀父情節,但脈絡很隱晦,好像有看過別人特別剪 Sophie Marceau 這段床戲出來...

第三段:一個律師和他的老婆、情婦

應該是在講劈腿,不忠果然是千古經典主題。說要跟情婦分手,結果她一坐上大腿就說不出口,回家看到老婆傷心難過發酒瘋也還是會於心不忍,結果還是靠做愛來安慰,然後情婦知道後當然生氣,不可避免地扒光解決。

第四段:老婆跑了的男人,遇上離開丈夫的女人

Jean Réno 回到家發現家具都沒了,因為老婆跟人跑了。老婆還打電話來叫他不要找她。然後他遇上一個同樣把家具帶走離開丈夫的女人......有某種對應上的辯證性。

第五段:街頭青年遇上隔天即將出家當修女的少女

對宗教的屬零愛情,與屬人的愛情,在兩具青春的肉體上拉鋸著,背景是古老的歐洲小鎮,進了教堂,晚上還下起雨...


像是夢境一樣地故事離合著,電影本身就只是這樣的一種印象,刻意打斷,卻又巧妙維持著延續性的敘事,我看到的是一些浮生中輪迴不斷地主題,如雲朵般彼此混和變幻著。

2007年10月6日 星期六

news. Yes Nukes?







WNYC 對 nuclear power 做的一次辯證性回顧。
http://www.onthemedia.org/transcripts/2007/09/28/04

this thing that was feared because it was risky is now feared less because there's a new risk, global warming, that is not only risky, but the risk is uncertain, and uncertainty is scarier [LAUGHS] than a certain kind of risk.

That is, as long as you don't rent The China Syndrome.

雖然說,china syndrome 裡面可能也摻雜了對核子工程的錯誤認知,但我也覺得把資訊公開化是採用這種能源的必要措施。雖然大多數採取這種能源的國家都有想搞核彈的企圖(也因此資訊刻意被封鎖)。

2007年10月4日 星期四

movie. Otto e mezzo - 八又二分之一



『......』

沒想到在電影的領域中都可以感覺到卡爾維諾、米蘭昆德拉那種現代小說的敘事方法,跟卡爾維諾應該是比較像的,因為昆德拉我比較看得懂 :p

跟 Antonioni 的 close-up 比起來,Fellini 的這部片絕對更跳,整個很後設小說的處理方式,主角是個導演要拍某一部戲,為此,他找了許多人來到拍攝地點,而劇中的導演又彷彿跟那些前來參與的女演員有些曖昧的地方,而為了拍這部片,他幻想著一些場景,一些關於童年時對家庭、宗教生活的回憶。

基本上這部片成為展示電影幻覺藝術的某種標竿,劇中的導演讓劇情重現了個人情感生活的糾結,而 Fellini 彷彿又站在另一層的觀看角度呈現著一個電影導演所思考、處理、耍弄的各種事物,片中有個編劇不斷地批評導演的不切實際、缺乏真實感情,而劇中導演也藉由他的電影自嘲他的不懂得如何去愛,以及某種程度上的優柔寡斷、無法埋葬任何東西。



想要解讀這部片可以是篇碩士論文,如果要寫得更深入,加進 Fellini 及同時代義大利導演的其他作品、該時代的思潮等影響這部片之所以拍成這樣的各種因素,我想是夠寫成一篇博士論文了。這絕對不是拍給茶餘飯後有點閒錢想找娛樂的人看的片,這部片是真正帶有文學內涵的藝術電影。

相較之下,台灣那些被罵到臭頭的所謂『藝術片』及電影導演們,根本不算什麼,就我看過的中港台三地的電影,再怎樣都是奠基於寫實立場的,王家衛的片在劇情上並不算有多少破格,他總是講很淺顯易懂的故事,然後藉由杜可風、杜篤之、張叔平等人在做出那種緩慢而自我耽溺的華麗影音。

蔡明亮的拍法也很暴力,把觀眾晾在那邊,然後安排事情在漫長而略嫌乏味的時間結構下發生,劇情上也並不算太複雜,只是他把時間和事件的組織方式表現得很空洞,藉以反映他所觀察到的台北都市氛圍,天邊一朵雲已經算是他向商業化靠攏的熱鬧搞笑型作品了。

楊德昌的片越到後來越像是精密運作的辯證展示機,早期就已經帶有某種批判中產階級的味道,越到後來節奏越快,說的話越多,我覺得他後來的片子比如獨立時代、麻將、一一,其實如果在今天上映是撐得起票房的,因為不管是節奏或劇情,都是用很淺顯的語言、故事在敘述,只是他把這些技巧拿來做個人色彩及濃厚的社會批判分析。


不過在表現法上,8 1/2 的黑白攝影真的拍起來非常的美,感覺起來裡面的衣服也是 Armani 之類的廠商贊助的吧,許多場面直接抽出來放在時裝雜誌都沒問題,基本上這部片用黑白是比彩色更適合的,藉此抽掉了觀眾被色彩的注意力,而專注於人物間的思緒流轉,一起墜入某種混亂、情緒,更像是夢境,或迷。

雖然說聲音的部分感覺起來都是事後配的,但安排樂隊、樂團在劇中出現並順便負責了該場景的背景配樂,是很有趣的手法,華格納女武神好像大家都愛用。

之前看賈柯樟的某部片,那時候問他是不是拍得有點浮光掠影,他說就是要故意做成那樣。8 1/2 看起來也像是某種浮光掠影,關於一個導演,他拍電影的方式、他和眾多女人間的情感、他的童年回憶、對於家庭、對於宗教、一些幻想、以及到最後某種呈現圓滿的意圖。我想,每個導演多少都希望有機會能拍這麼個人化的片......

2007年9月22日 星期六

movie. 失樂園



渡邊淳一原作,電影版由役所廣司和黑木瞳主演。

電影的表現,比較著重於在中年危機,很多段落可以說是偏悶的,而這些悶理論上是該藉由性愛的場面來抒發,然而導演並沒有膽量去表現,相較於大島渚的感官世界,失樂園根本是小學生的程度。所以應有張力就在唯美的場面中給帶過,然後依照小說的情節,兩個人都各自跨過了中年已婚男女在社會中相愛的安全界線,最後以身體交纏的服藥自殺收場。

我覺得影像語言在表達中年企業窗邊族的那種悶味是ok的,用手持攝影的晃動方式來表達男主角在某些場景的心境也很ok,這些都是攝影者技巧上的問題。

原著內有極多對男女主角內心的描述,在電影中看不出來,至少看不出在台詞之外,這一對中年男女對彼此肉體的渴望,而導演要為這無法表現負責。

原著我現在只看完上冊,可以感覺到作者在寫的時候,是有意識地參照了阿部定事件,當感官世界再現於當代商業社會的日本,故事可以怎樣進行?然後扯一點中年危機、加一堆陳述觀點極為日本典型男性的性愛場面,最後把主角推去死,其實渡邊淳一很懂得如何賺日本讀者的錢。他的原創性或許還好,但加油添醋的能力確實很不錯。講難聽一點就是帶著悲劇意味而具藝術感的A說。

如果沒有作者在旁邊做那些情緒分析,其實故事本身是有點單薄的,這可作為近代那些作者意識很重的小說不適合改編成電影的案例,分析性的東西拍不出來,肉慾又拍得不怎麼樣,最後就是一部雷聲大雨點小的電影。

2007年9月19日 星期三

lyrics. 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 - Nirvana



我還是最喜歡 nirvana 版的,Daivid Bowie 雖然是原唱,但他唱起來總有點夜總會小丑的味道,Kurt 則是完全唱出了那種所謂 suicidal 的味道。





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


We passed upon the stair, we spoke in was and when
Although I wasn't there, he said I was his friend
Which came as a surprise, I spoke into his eyes
I thought you died alone, a long long time ago

Oh no, not me
We never lost control
You're face to face
With 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

I laughed and shook his hand, and made my way back home
I searched a foreign land, for years and years I roamed
I gazed a gazeless stare, we walked a million hills
I must have died alone, a long long time ago

Who knows? Not me
I never lost control
You're face to face
With 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

Who knows? not me
We never lost control
You're face to face
With 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

2007年9月16日 星期日

[轉錄] 懇求飛往德國旅客幫忙帶流浪狗

作者: iamcarrieok (貓狗人生) 看板: Ind-travel
標題: [請益] 懇求飛往德國旅客幫忙帶流浪狗
時間: Tue Sep 11 09:56:23 2007


各位飛往德國的先生小姐們:

請為台灣的不幸流浪狗伸出援手,讓我們將狗兒掛在您的名下,
讓他們飛到沒有捕犬隊沒有流浪狗的國度,讓他們能有機會得到免受迫害的自由。
如果您願意協助可憐的流浪狗,臺灣義工們會負責所有的工作,
所有狗兒需要的費用都不需您來擔付,
且狗兒會被安置在動物艙內,不會干擾您的飛行安寧。
抵德或荷蘭奧地利後,義工或動物計程車或我們本人會準時到機場接機,
請為了受苦生命,伸出您的援手。

臺灣聯絡人:
黃小姐:02/26293364 .0953-519-316.
e-mail:kinkakou@ms41.hinet.net


德國義工蔡丹喬專欄:

http://www.tyacad.org/phpbb2/viewforum.php?f=25&sid=
5af51eac6df56ce72e7fbd1b1eb17270

縮小網址:http://tinyurl.com/3x5zku


最近有一些幼犬等著送往德國,因為體重輕、體型小,可用較小的運輸籠,運費也低廉。
時間緊迫,旅客卻太少,若等到幼犬長大,不只運費增加,到德國也不容易送出。
幼犬在德國大約一個月可送出,但成犬送出需要較長時間,
流動率低,可能佔住一個位子,後面的狗就排不上了。

在此懇求飛往德國的旅客,最好是搭乘華航,直飛法蘭克福。
若搭乘國泰航空公司,或途中轉機香港、泰國,都因為有經過狂犬疫區而不能攜帶狗兒。
在9月16日之後為淡季,華航都可申請狗兒運費半價,因此懇求旅客幫幫忙,拜託大家了



一名義工送狗到德國的經驗:

http://blog.xuite.net/iamcarrie/carrie/6992241?p=12
http://blog.xuite.net/iamcarrie/carrie/6992283?p=12


為什麼德國沒有流浪狗? 作者:蔡丹喬

德國法律規定,棄犬者〈包括遷居而將犬隻留在原地者〉需繳約台幣九十萬之罰款,
嚴重虐待犬隻者可判至兩年之坐監徒刑。

德國法律賦與警察監督、糾察、取締虐待動物行為之權責;
比如即使只是發現犬隻被拴以鐵鍊,或關在溫度太低的房中,
此係違犯法律,即可偕同警察蒐證,立時提出控告

德國的寵物店不准販賣犬隻,此規定有母法為據:
犬隻飼養法對於每隻狗包括休息、運動的空間,
犬舍的建築材料、規格、濕度、溫度、光線........,
均有嚴格的規範,此為寵物店無法提供的條件。

繁殖場亦有相同的規定,加上繁殖同業公會基於動保意識、
倫理角度及品質的保證而自律甚嚴,且互
相監督,因而繁殖的數目受到合理的控制。

比如公會有小型母犬一生不得生產超過兩胎的協定,
又比如某類犬隻如狼犬,最高生育年齡為八歲,
再如比利時狼犬,每年在德國繁殖的總數不得超過七十隻。
因有限的繁殖數目及健康的品質,故所出售的犬隻價錢極高,
繁殖場的協定不但利己利犬,且不會對社會造成負擔。

一般德國人都具有替狗作絕育手術的觀念,
即使是高價購來的狗,通常也會將之結紮,
而生活在收容所的犬隻亦一律須作絕育手術。

德國的動物收容所因係由公益團體所經營,
所以都能得到政府的資助,不足之款數由會友會費及募款而來,
而來收容所領養狗者大都需繳些許手續費,
如被領養的狗需作身心治療,則手續費亦可免。

如果飼主有不可抗拒之原因,如死亡、重病、失業、破產.......,
而必須將狗送到動物收容所,亦必須繳付手續費或樂捐。
在德國想要擁有狗的人,通常會到收容所去收養,
欲領養狗者需通過考核,包括領養狗的動機、有否照顧狗的經驗、家居空間、經濟情況..
通過審核者需簽署接受動保義工隨時追蹤及審查犬隻生活狀況的法律文件,
此為避免犬隻再度易主的防範之法。

「勿以虐待動物為樂,牠對痛苦的感受和你一樣」,
此為幾乎人人都能琅琅上口的德語押韻詩句。
幼稚園及小學教師也會教導孩子勿向家長要求寵物作為生日或耶誕禮物。
以上垂手可得之兩例,可窺見德國動保教育之普遍。

2007年9月10日 星期一

français. exercise de traduction



L'hasard
Auteur: Xu Zhi-Ma


Je suis un nuage dans le ciel
Parfois, projete sur ton cœur de ride
Ne sois pas étonné, ni ne sois pas heureuse
Je serais disparaître en un instant

Tu et moi,
nous nous sommes rencontrés sur la mer nocturne
Tu avais ta direction
et j'avais mienne
C'est bien si tu te rappelles
C'est mieux si tu oublies
la lumière qui a émis quand nous nous sommes croisés


2007年9月7日 星期五

[連署] 除了紐西蘭、澳洲之外,你想到日本、韓國、新加坡、加拿大、德國…打工度假嗎?

http://campaign.tw-npo.org/200707201010500/index.php?serial=200707201010500

連署訴求

--------------------------------------------------------------------------------

主旨:

建請外交部等相關單位與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簽訂「青年打工度假互惠計畫」,給予雙方符合條件的青年打工度假簽證。康文文教基金會已正式行文給相關單位,但為讓這項政策未來在遊說時更具說服力及民意基礎,發起此項連署。

歡迎曾有打工度假經驗、想去體驗,認同這項制度的朋友、機關團體一起來連署,並在這裏將您的經驗、想法文字化,和大家分享(連署時留言),為什麼您覺得這件事會對您的未來有幫助?打工度假又會對您的人生發生什麼影響?如果您有相關的數據,也歡迎提供。同時將此訊息發到你想得到的地方,號召更多朋友來關心這件事。

康文文教基金會在6月中正式行文外交部等單位後,外交部目前的回覆是,已向日本提出,日本仍在研議中。所以,如果,您有日本朋友,請日本朋友也向日本政府做政策遊說,表達日本年輕人也希望到台灣打工度假的願望,如此雙管齊下,可提高成功的機會。

除了日本之外的其他國家,外交部表示會考慮此事。如果您也有以下所提(說明五)的國家的朋友,歡迎您也向朋友們遊說,由他們向他們的政府表達同樣的期待。希望不久之後,台灣年輕人的打工度假版圖也能遍佈全球。加油!加油!加油!

*為讓大家的期望能夠實現,康文文教基金會正計畫正式行文實施打工度假制度且在台已有駐外單位的國家,進行第二波遊說。未來參與連署的朋友麻煩請您具體寫出想到哪一個國家打工度假和理由,例如:日本、韓國、加拿大、英國…,讓對方國家知道確有需求,和各位真切的期待。(2007.8.30)

相關連結

2007年9月5日 星期三

movie. 香港製造




陳果97年的成名作。

應該說,這是一部充滿人味的電影吧,同樣是拍古惑仔,劉偉強就把陳浩南拍得太神了一點,依照標準的商業電影邏輯來營造故事;香港製造一樣有古惑仔、女人、打打殺殺,但描述個觀點卻是讓人感覺到這樣一個青年的內心。

在親情上,他看到自己的老爸包二奶(且竟然是在母親的允許下),當他後來拿菜刀想去砍他老爸的時候,在廁所先看到另一個中學生做了同樣的事情,甚至最後他還上去跟那二奶稍微打個照面。而他雖然在外面打打殺殺,但是在家裡對母親卻有極大的依靠,包括偷錢之後的打不還手,以及他媽離家出走之後的失落。

在愛情上,他因為幫大佬討債而愛上了債主的女兒,但她卻是有腎病、亟待器官移植的、濱死的,主角甚至為了她簽下了器官移植的同意書(因為古惑仔成天打打殺殺,很容易就掛點,掛了之後能為其他人做點好事也是不錯的),讓他們印象深刻的約會是在墳場,整山的墓碑好不壯觀。最後主角也在這裡自殺,在女主角的墓旁。

主角的跟班有點白痴,老是被欺負,然而就是因為這樣博得了主角的同情心,所以才帶他回家住,偶而幫幫他。由於這個角色不正常性,所以他很適合被拿來做楔子,譬如撿到跳樓少女的遺書、或者最後被大佬爆頭,導致主角產生某種具有正面意義的尋死。

整部片的前 3/4 都是遊蕩式的,故事確實在進行,但並不朝著特定方向,觀眾跟著攝影鏡頭窺探著一個古惑仔的日常生活,直到最後主角為了幫女主角家籌錢還債,接下了殺人的 case,但卻在最後關頭嚇得逃跑了。接下來是他遇襲,出院之後發現愛人死了,在猶豫自殺的時候,決定先去殺幾個真正的該死的人為民除害。



陳果很會拍這種青少年古惑仔,香港有個荷里活、香港製造,他都是在描寫這類人的生活環境,狹小的髒亂的住宅、拿刀砍掉別人的手、無所事事對未來的無力感與迷惘,古惑仔電影如同香港的 YA片,只是不同於歐美的純愛成長風格,這邊的青少年面對的是更大的存在壓力。

這片的攝影風格很有意思,主角房間裡貼著 nature burn killer, leon 的電影海報,所以觀眾似乎可以感覺到,這部片的影像風格在某種程度上嗅得到那兩片的味道。當然也不只來自那兩片,有一段是在市集狹小街道用手持慢快門拍的,很自然讓人想到杜可風在重慶森林的玩法;主角剛拿到真槍聽著音樂靡然起舞,除了有點 leon 的味道外,更像是現代啟示錄裡的某一段。整體來說,我很喜歡這部片的視覺語言,整個的感覺都很活,而且竟然還是全部用片花拍成的。

2007年9月1日 星期六

parole. Zazie - Je suis un homme


Je suis un homme de Cro-Magnon
Je suis un singe ou un poisson
Sur la Terre en toute saison
Moi je tourne en rond, je tourne en rond.

我是一個克魯麥農人
我是一隻猴子或一尾魚
四季都在大地上
我漫無目的的走著,漫無目的的走著

Je suis un seul puis des millions
Je suis un homme au coeur de lion
A la guerre en toute saison
Moi je tourne en rond, je tourne en rond.

我是千萬人中的一個
我是獅心李查的子民
四季都在征戰
我漫無目的的走著,漫無目的的走著

Je suis un homme plein d'ambition
Belle voiture et belle maison
Dans la chambre ou dans le salon
Moi je tourne en rond, je tourne en rond.

我是一個充滿野心的人
漂亮的汽車和美麗的房子
在房間或是廳堂裡
我漫無目的的走著,漫無目的的走著

Je fais l'amour et la révolution
Je fais le tour de la question
J'avance, avance à reculons
Et je tourne en rond, je tourne en rond.

我做愛且革命
我在問題中漫步
我前進,倒退著前進
然後我漫無目的的走著,漫無目的的走著

Tu vois, j'suis pas un homme,
Je suis le roi de l'illusion
Au fond, qu'on me pardonne
Je suis le roi, le roi des cons.

你看,我不是個人
我是這幻象的國王
最終,誰將寬恕我
我是國王,笨蛋們的國王

Je fais le monde à ma façon
Coulé dans l'or et le béton
Corps en cage, jeté en prison
Moi je tourne en rond, je tourne en rond.

我以自己的方式創造了這世界
灌下黃金與混凝土
牢籠中的身體,監獄中的舞動
我漫無目的的走著,漫無目的的走著

Assis devant ma télévision
Je suis de l'homme, la négation
Pur produit de consommation
Oui, mon compte est bon
Mon compte est bon.

坐在我的電視機前
我屬於人類,不
消費的純粹產品
是的,我料想得沒錯
我料想得沒錯

Tu vois, j' suis pas un homme,
Je suis le roi de l'illusion
Au fond, qu'on me pardonne
Je suis le roi, le roi des cons.

你看,我不是個人
我是這幻象的國王
最終,誰將寬恕我
我是國王,笨蛋們的國王

C'est moi, le maître du feu,
Le maître du jeu, le maître du monde
Et vois ce que j'en ai fait,
Une Terre glacée, une Terre brûlée,
La Terre des hommes que les hommes abandonnent.

這就是我,火的主人
遊戲的主人,世界的主人
並看看這些我已做的
一片冰封的大地,一片燒焦的大地
這個被人類拋棄的人類星球

Je suis un homme au pied du mur
Comme une erreur de la nature
Sur la Terre sans d'autres raisons
Moi je tourne en rond, je tourne en rond.

我是一個在牆腳的人
就像是一個大自然的錯誤
在地球上沒有其他原因
我漫無目的的走著,漫無目的的走著

Je suis un homme et je mesure
Toute l'horreur de ma nature
Pour ma peine, ma punition,
Moi je tourne en rond, je tourne en rond

我是一個人類而我估量
天性中所有的恐懼
為了我的痛苦,我的懲罰
我漫無目的的走著,漫無目的的走著

2007年8月31日 星期五

parole. Bohémienne



Bohémienne
吉普賽女郎/波西米亞女郎


Phoebus:

D'où viens-tu belle étrangère
Fille du ciel ou de la terre
Bel oiseau de paradis
Que viens-tu faire par ici ?

漂亮的陌生人,你來自哪裡?
天空或大地的女兒
天堂美麗的鳥兒
你在這裡做什麼呢?


Esmeralda:

Bohémienne
Nul ne sait le pays d'où je viens
Bohémienne
Je suis fille de grands chemins
Bohémienne
Bohémienne
Qui peut dire où je serai demain
Bohémienne
Bohémienne
C'est écrit dans les lignes de ma main

吉普賽女郎
沒有人知道我從哪個國家來
吉普賽女郎
我是在街頭長大的女孩
吉普賽女郎
吉普賽女郎
誰能告訴我明天將落腳何處?
吉普賽女郎
吉普賽女郎
這都已被刻在我的掌紋之中

Ma mère me parlait de l'Espagne
Comme si c'était son pays
Et des brigands dans les montagnes
Dans les montagnes d'Andalousie
Dans les montagnes d'Andalousie

我的母親曾對我說起西班牙
彷彿那裡是她的故鄉
以及山區中的盜匪
在安達魯西亞的山林中
在安達魯西亞的山林中

Je n'ai plus ni père ni mère
J'ai fait de Paris mon pays
Mais quand j'imagine la mer
Elle m'emmène loin d'ici
Vers les montagnes d'Andalousie

我的父母都已過世
我把巴黎當成我的故鄉
但當我想像著大海
她便將我帶向遠方
朝著安達魯西亞的山林

Bohémienne
Nul ne sait le pays d'où je viens
Bohémienne
Je suis fille de grands chemins
Bohémienne
Bohémienne
Qui peut dire qui j'aimerai demain
Bohémienne
Bohémienne
C'est écrit dans les lignes de ma main

吉普賽女郎
沒有人知道我從哪個國家來
吉普賽女郎
我是在街頭長大的女孩
吉普賽女郎
吉普賽女郎
誰能告訴我明天將愛上何人?
吉普賽女郎
吉普賽女郎
這都已被刻在我的掌紋之中

J'ai passé toute mon enfance
Pieds nus sur les monts de Provence
Pour les gitans la route est longue
La route est longue

我已度過了我的童年
赤腳在普羅旺斯的山上
對吉普賽人來說,這路途是漫長的
這路途是漫長的

Je continuerai mon errance
Au-delà des chemins de France
Je les suivrai au bout du monde
Au bout du monde

我將繼續我的流浪
到法國之外的道路上
我將沿著它們走到世界的盡頭
到世界的盡頭

Un fleuve d'Andalousie
Coule dans mon sang
Coule dans mes veines

一條安達魯西亞的河流
在我的血液裡流動
在我的血管中流淌

Le ciel d'Andalousie
Vaut-il la peine
Qu'on y revienne ?

安達魯西亞的天空
是否值得
人們回歸?

Bohémienne
Nul ne sait le pays d'où je viens
Bohémienne
Je suis fille de grands chemins
Bohémienne
Bohémienne
Qui peut dire ce que sera demain
Bohémienne
Bohémienne
C'est écrit dans les lignes de ma main
C'est écrit dans les lignes de ma main

吉普賽女郎
沒有人知道我從哪個國家來
吉普賽女郎
我是在街頭長大的女孩
吉普賽女郎
吉普賽女郎
誰能告訴我明天將會如何?
吉普賽女郎
吉普賽女郎
這都已被刻在我的掌紋之中
這都已被刻在我的掌紋之中

2007年8月26日 星期日

parole. Déchiré



Déchiré
Je suis un homme partagé
Déchiré
Entre deux femmes que j'aime
Entre deux femmes qui m'aiment
Faut-il que je me coupe le cœur en deux ?

撕裂
我是個被分裂的男人
撕裂
在兩個我愛的女人之間
在兩個愛我的女人之間
是否必須將我的心分裂成兩半?

Déchiré
Je suis un homme dédoublé
Déchiré
Entre deux femmes que j'aime
Entre deux femmes qui m'aiment
Est-ce ma faute si je suis un homme heureux ?

撕裂
我是個被分裂成兩半的男人
撕裂
在兩個我愛的女人之間
在兩個愛我的女人之間
若我是個幸福的男人,這也是我的過錯嗎?

L'une pour le jour
Et l'autre pour la nuit
L'une pour l'amour
Et l'autre pour la vie

這一個適合白晝
而另一個適合夜晚
這一個適合愛情
而另一個適合生活

L'une pour toujours
Jusqu'à la fin des temps
Et l'autre pour un temps
Un peu plus court

這一個適合永恆
直到地老天荒
而另一個適合一時
有點短暫的

Déchiré
Je suis un homme partagé
Déchiré
Entre deux femmes que j'aime
Entre deux femmes qui m'aiment
Mais ce n'est pas à moi qu'ça fait du mal

撕裂
我是個被分裂的男人
撕裂
在兩個我愛的女人之間
在兩個愛我的女人之間
但在這處境受害的並不是我

Déchiré
Je suis un homme dédoublé
Déchiré
Entre deux femmes que j'aime
Entre deux femmes qui m'aiment
Est-ce ma faute si je suis un homme normal ?

撕裂
我是個被分裂成兩半的男人
撕裂
在兩個我愛的女人之間
在兩個愛我的女人之間
若我是個正常的男人,這也是我的錯嗎?

L'une pour le ciel
Et l'autre pour l'enfer
L'une pour le miel
Et l'autre pour l'amer

這一個通向天堂
而另一個通向地獄
這一個帶來甜蜜
而另一個帶來苦澀

L'une à laquelle
J'ai fait tous les serments
Et l'autre avec laquelle
Je les démens

對這一個
我下了所有的誓言
對另一個
我違背了它們


2007年8月14日 星期二

movie. 荒謬主義的註腳, Blow Up



Michelangelo Antonioni 很有名的一部作品,某種程度上我是因為電影劇照才特別想看這部片:攝影師跨在 model 的腰上,將鏡頭對準 model 的臉拍照。



片頭就很有趣,穿很少的女子在某個高台上搖擺著,下面有許多人,或許也有人在拍照,但整體畫面是看不清楚的,只看得到劇組名單鏤空的部分。

開始與結束都用那一車小丑,毫無理由、不明原因地在擠在吉普車上笑鬧著,在某些地點下車,奔馳著,表演著。

攝影師一開始是混跡於看似工人的人群中,紙袋裡藏著相機,後來觀眾會看到他拍的作品,以及準備集結出版的攝影集,基本上是某種典型的人文拍攝主題:suffering peole, old, poverty, maybe sick. 然而一回頭,他就坐在高級敞篷車上,擁有一棟攝影棚,一進棚馬上就開拍,接著就是劇照上那一幕,然而拍攝完畢之後,他馬上就癱坐在椅子上,完全不甩 model 躺在地上。

下一個景是拍另一群 model,表現出他作為一個大牌攝影師的特性,暴躁的、說話犀利的、充滿權威的...etc. 某種程度上,不是每個大攝影師都會那樣,但也卻實有人就是那樣,只是台灣應該沒有人敢拍到騎在 model 身上,國外的話,只少我知道 Terry Richardson 已經做了更屌的事情。

然後是他跑去畫家鄰居的家裡,為後來跟畫家老婆的曖昧留伏筆;又去逛了古董店,後來買了個螺旋槳;然後跑去公園散步,意外拍到某女子跟男子看似調情的照片,結果後來才發現其中有一宗兇殺案。

然後女子來要底片,和攝影師差點就上床,然後是和兩個懷抱 model 夢的女孩亂鬥一番。一陣出門進門之後,之前拍到的底片和洗出來的照片都不見了,只剩下一張看得到屍體的放大照片。他最後想找經紀人一起去看屍體,但經紀人在 party 裡嗑大麻嗑得亂七八糟,也把主角拖去一起 high,隔天主角再回到事發現場,屍體已經不見,然後小丑隊打起虛擬網球,在主角假裝把網球丟回場內後拉遠做結。



keywords: 有/無、虛/實、荒謬

看完這部片,會很想問,到底導演想表現什麼?

整部片子很跳:作為驚聳片的謀殺部分、略帶情色味的攝影師部分、帶有某種演出寓意的小丑。一開始看似忍辱負重型的藝術攝影師,後來搖身一變成為標準的時尚攝影師,後來又變成狗仔隊,進而演變成偵探,最後連底片都被偷了。

各式各樣的女人,從一開始只在拍照的時候看似很有慾望想怎樣,但拍完馬上收回感情任她躺在地上、鄙棄無知的少女,雖然最後跟她們3p、和鄰居的老婆搞曖昧、玩弄被拍而想買下底片的少婦、但最後卻是單獨一個人。

雖然各劇情環節間的連結都算是可以接受的,但整體看起來卻帶有極大的荒謬性。他在愛神裡面的那一段也給我這種感覺,不為什麼,人生就是這麼荒謬,而慾望就是在這樣的場景中發生,但到頭來好像沒有一件事情是真切的,就好像小丑們在打的虛擬網球賽一樣。

或許在某種情況下,我們會像主角一樣費盡努力跟人搶某樂團砸毀後丟下觀眾席的 bass柄,但一離開那個環境就把那破爛的東西棄之如敝屣。人們總是想結束掉什麼之後換個地方重新開始,古董店的女老闆受夠了古董,想賣掉店去拿波里,但拿波里全都是古董,如同主角想把錢撈一撈之後自由一番,但自由又是什麼?人們總是易於醉生夢死,早上還可以看似有眼光討論作品的經紀人,晚上卻也只是個顧著把妹哈草的中年人,這一切又有什麼是真實的?


而根據 wiki 對 absurdism 的解釋,blow up 為為荒謬的概念提供了非常好的註解。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D%92%E8%AC%AC&variant=zh-tw
http://en.wikipedia.org/wiki/Absurdism

2007年8月11日 星期六

français. Emilie Simon - Désert



Emilie Simon
Le désert
2003


Oh mon amour, mon âme sœur
Je compte les jours, je compte les heures
Je voudrais te dessiner dans un désert
Le désert de mon coeur

Oh mon amour, ton grain de voix
Fait mon bonheur à chaque pas
Laisse moi te dessiner dans un désert
Le désert de mon coeur

Dans la nuit parfois, le nez à la fenêtre
Je t'attends et je sombre
Dans un désert, dans mon désert, voila

Oh mon amour, mon coeur est lourd
Je compte les heures, je compte les jours
Je voudrais te dessiner dans un désert
Le désert de mon coeur

Oh mon amour, je passe mon tour
J'ai déserté les alentours
Je te quitte, voila c'est tout

Dans la nuit parfois, le nez à la fenêtre
Je t'attendais et je sombre
Jetez au vent mes tristes cendres, voila!


沙漠


噢,我的愛人,我的靈魂伴侶
我數算著時時刻刻
我想在一片沙漠中畫下你
我心中的這片沙漠

噢,我的愛人,你一絲絲的聲音
每次都帶給我幸福
讓我在一片沙漠中畫下你
我心中的這片沙漠

偶而,在夜裡,鼻子緊貼著窗戶
我等待著你,並消沈
在一片沙漠中,在我的沙漠中,就是這樣

噢,我的愛人,我的心情是沈重的
我數算著時時刻刻
我想在一片沙漠中畫下你
我心中的這片沙漠

噢,我的愛人,我放棄了我的機會
我已使周遭都荒蕪
我離開你,就這麼結束吧。

偶而,在夜裡,鼻子緊貼著窗戶
我等待著你,並消沈
把我悲傷的灰燼灑向風中,就是這樣

2007年8月10日 星期五

film. La Science des rêves




都在講夢境/幻境與現實,美國人和法國人就是會做出不同方向的東西,當然這可能只是濫比,a scaner darkly 和 la science des rêves 在調性、主題上就是天差地遠的。a scaner darkly 的導演竟然還拍過我還滿喜歡的 before sunrise/sunset 二部曲,雖然我覺得 ASD 只是一部秀畫面處理技巧的影片。

LSR 有點像是 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的男版,『怪』是導演想表達的特點,所以觀眾會看到主角的夢境被演出,並且與現實穿插,夢境的部分也有動畫場景,不過使用的手法是很標準的(歐洲)即成物動畫。男主角也不是體格壯碩可以飛車火拼的壯漢,但免不了要帥一下,有幾分像 Micheal Fox;女主角....整體而言氣質不錯,雖然臉型上比 Sophie Marceau 差了一點。整體而言是自溺痴傻到很誇張的程度,但最後這個怪帥哥還是跟女主角達成某種程度上的締結。

ASD 講的則是標準的好萊塢故事,毒品、有關當局的臥底、陰謀、科幻的科技器材,也有動畫,根本是全片用 CG 處理,用在表現毒蟲嗑藥後的場景和科幻變形衣上面真的是恰到好處。


看這部片的感覺是很奇妙的,應該是說我看到了一種法國人對自己國家的諷刺,法國並不是其他導演所營造出來的純粹浪漫之都云云,從1960代法國電影新浪潮到最近幾台灣看得到的部法國土產片,法國的社會環境一直都存在著許多問題,很多問題其實在台灣也一樣發生著,包含電視的洗腦化、客戶的低級口味、金錢生活的困難......只是歐洲電影在感情上的描寫跟台灣電影就差多了,至少在歐洲電影中,感情再瘋再怪都是合情合理的;相較於中港台三地電影中的愛情元素,除了王家衛的春光乍洩比較破格之外,其他愛情都只像是困噩生活中的一種救贖,但這種救贖卻是微弱的,沒在義無反顧的。


2007年8月4日 星期六

movie. A confucian confusion. 獨立時代



楊德昌 1994年作品。

電影海報雖然有戀愛時代的字眼,但實際上跟戀愛的關係不大,如果是想看兩個女孩間的純愛故事的心態來看這部片,那感覺一定非常奇妙。很有趣的是現在找到的都是日版的,台版的呢?


他複雜的敘事習慣在這部片裡就已經表現出來,藉由很多對男女之間情感與現實的掙扎,彼此錯綜,像是大風吹般讓劇中各個角色互換組合來辯證各種不同的論點:曾是同班同學的一群人,立場迥異的富家姊妹與她們的男伴(作家與富家小開)、小開的智囊與某美艷女郎、富家妹的助理和她男友、富家妹助理男友的父母輩與同事。

楊德昌最厲害的地方是在於劇情辯證的精密性,辯證的主題是人生應該要怎麼樣活下去,而他所說的內容並不是哲學性的,而是對台灣島上生態的徹底反諷,以台北為舞台,呈現出一個帶有中國人情世故脈絡傳統,但又被更加功利、心機,並且充滿欺騙、隱瞞、誤解的商業都市。

他帶有一種以中產階級出身反中產階級的味道:公務員、醫生的官僚主義式假腥腥『和別人一樣』,有名藝術家的實質內涵其實很值得被存疑,電視節目上的光明美好在現實中其實也只是假象,擅長做人的年輕女孩或年長婦女們被夾在各個極有自己個性者之間忍受壓力...etc. 他的電影是緊湊的,因為在一部片裡面想辯證很多東西。某種程度上,只有愛情是他唯一不詆毀的,雖然他一樣對愛情所引發的各種現象質疑辯證。

a confucian confusion,孔子信徒的困惑,片中講到如果孔子在今世重新活過來,看到當前他一手建立的儒教社會,恐怕也會對許多事情深感困惑,譬如別人認為他的教誨就是要人去虛偽。那麼對比到缺乏思想深度只是像政戰片一樣宣導愛與和平的電視節目,不再寫言情小說而書寫人生困難命題的作家,到最後似乎達成了妥協,使某種活著即有機會找到更佳的存在方式的希望得以延續。

我真的覺得楊導的電影可以放在大一當作必修課程給每個台灣學生看,這部十三年前拍的電影,到今天來看都還是鞭辟入裡,有些東西沒有在台灣這個地方絕對沒辦法體會到。然而面對這個逐漸腐敗而趨向崩毀的世界,人們要如何求生甚至實踐自我呢?


在影像風格上,我只覺得是穩健吧,中規中矩的,有把東西拍出來,讓該出場的人物說話,以我目前的程度看不出什麼特別的地方,並不是杜可風那種超級具有個人風格的拍法,王家衛的電影如果沒有杜可風攝影還能夠那麼紅嗎?



有人會怪台灣新浪潮的導演都拍觀眾看不懂的藝術電影而導致台灣電影工業的衰敗至今,我覺得這根本是天大的笑話,蔡明亮的電影雖然比較悶但也不至於抽象,楊德昌的電影撇開他所意圖論述的題目,在劇情上也是緊湊而發人深省的,台灣電影工業的沒落,不如說是所謂土產的商業片不管在特效的質量和娛樂點上都打不過好萊塢吧,而且台灣的藝術片導演也不過這幾個,商業片導演和片商自己不爭氣或者抽銀根去挺港片,今天回過頭來怪到新浪潮導演身上,其實是很可笑的。


2007年7月22日 星期日

movie. 明明



拍得很好,我指的是視覺形式上。攝影指導是余靜萍,區雪兒自己是拍MV出身的,剪接也是她自己來。不過整部片的色調很 DV,顏色看起來就是跟印象中那些用 film 拍出來的不一樣,顏色比較沒有那麼豐富,很多地方看起來就是有數位影像那種標準的假假的感覺,但片尾的名單上竟然還是說有用 film 和沖洗。這部片的影像敘事形式滿有特色的,很多對細節的 close-up 快速剪接,但又刻意去玩弄播放的速度、甚至播放的順序,比起英雄那種莫名其妙套用特效軟體動畫的表現,這部片套得比較沒那麼嚴重,但還是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動畫場景出現,是為了交代片商說這是一部所謂『武俠』片嗎?個人覺得根本是畫蛇添足。

劇情內容......有內容嗎?一堆鬼扯蛋的合理化,應該是說在滿足一種女俠情調,圍巾上的串珠可以拿來玩彈指神功(乍看之下我還以為她是隨手抓一把珍珠奶茶的珍珠來用),黑道都不拿槍只拿手電筒的,男主角被包圍的場景還滿像駭客任務的某一幕。沒有重點的一部片,只是不停的在情調與情調之間轉換,很形式,武俠的元素則是拿來潤滑劇情快虎爛不下去的時候。

所以,看完這部片有什麼感想?零劇情;畫面不錯看,雖然有些動畫做的炫麗場景太多餘;周迅很漂亮!我不覺得這是會感動人的電影,觀眾有被娛樂到嗎?或許。只是證明中國大陸也有能力拍這種型式的電影,僅是形式。

2007年7月21日 星期六

français. le corps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407071804470.html

人體 le corps

皮膚 la peau(不可數)
骨頭 les os(單數 l'os)

頭 la tête
臉 le visage
頭髮 les cheveux(單數 le cheveu)
額頭 le front
眉 le sourcil
眼 l'œil(複數 les yeux)
睫毛 le cil(複數 les cils)
鼻 le nez
鼻孔 la narine
頰 la joue
嘴 la bouche
唇 la lèvre
牙 la dent(複數 les dents)
下巴 le menton
下頜 la mâchoire
耳朵 l'oreille(複數 les oreilles)
雀斑 le grain de beauté
皺紋 la ride
毛孔 le pore
酒窩 la fossette
一片雀斑 la tache de rousseur
鬍鬚(上唇上面的) la moustache
鬍鬚(下巴上的) la barbe

頸 le cou
後頸 la nuque
肩 l'épaule (複數 les épaules)
胸 la poitrine
乳房 le sein
乳頭 le mamelon
背 le dos
腋窩 l'aisselle (複數 les aisselles)

胳膊 le bras (複數 les bras)
肘 le coude
前臂 l'avant-bras
腕 le poignet
手 la main
手掌 la paume
拳頭 le poing
手指 le doigt
大拇指 le pouce
食指 l'index
中指 le majeur
無名指 l'annulaire
小指 l'auriculaire
指甲 l'ongle(複數 les ongles)

腰 la taille
腹 le ventre
肚臍 le nombril
胯 la hanche
臀 la fesse(複數 les fesses)

腿 la jambe
大腿 la cuisse
膝蓋 le genou(複數 les genoux)
脛骨 le tibia
小腿肚 le mollet
腳 le pied
腳踝 la cheville
腳跟 le talon
腳趾 l'orteil(複數 les orteils)
腳背 le dos du pied
腳底 la plante du pied
腳指甲 l'ongle du pied
大腳趾 le gros orteil
小腳趾 le petit orteil

2007年7月20日 星期五

movie. Modigliani



拍得很討喜的一部電影。天才藝術家多舛而絢爛的人生故事本來就很動人,再扯上一段不受祝福的愛情故事,又有藝術領域兩大強者間的競爭關係,這幾個元素兜在一起應該拍起來就不會太難看吧。但電影故事跟實際上是否有所差距?

在還沒去追究真實歷史之前,我會覺得這部片雖然討喜,但沒有什麼創意,每個劇中人幾乎都符合刻板印象,藝術家就一定要很自傲、酗酒、熱愛女人、充滿自我毀滅的傾向...etc.

所以這部片雖然有拿獎,但拿的領域都是跟造型有關的。20世紀初的巴黎咖啡館風情(以及那時候最著名的人們)、相對於富有的 Picaso, Modigliani 的住處是那麼地簡陋清寒(不過被劇組布置得很有型),女主角的造型越到片尾越狂亂,一開始還是端莊賢淑的閨秀,到最後那隨著淚水、汗水溶解而散下的眼線、亂得很藝術的妝,讓人印象深刻。

我本來以為是純好萊塢電影,但 imdb 的資料又不那麼像,也絕對不是法國土產電影(不避諱講義大利文,場景在巴黎卻猛講英文,還滿奇怪的,應該是導演用英語寫劇本的關係)。

無論如何,這部片絕對會是未來的人在討論 modigliani 時最深刻的印象。


2007年7月14日 星期六

movie. Vive L'amour. 愛情萬歲



賣房子和賣納骨塔的sales同時出現在劇中,且都有講到樓中樓的感覺,某種程度上會讓人覺得是種故意的暗示,介紹納骨塔的台詞和介紹房子的台詞,其實也相去不遠,那麼住在房子裡的人們,跟化成灰擺在納骨塔裡的往生者,又有多少差別?

『偷』是這部片裡面常出現的動作,小康偷拔了預售屋的鑰匙;阿榮偷喵著、偷跟著楊貴媚;兩個男人偷住在預售屋裡;明顯違法的跨越車道;躲著警察擺地攤;偷親嘴...etc. 用語言來講這些,三言兩語就帶過去了,而用影像來講,則可以醞釀很久,蔡導抽掉了很多的語言,因此也強迫觀眾放更多的注意力在影像與動作之上。

電影的背景是1994年的台北,大安森林公園還是一片滿目瘡痍的荒地,march 正當紅,騎機車還不用戴安全帽,仍使用投幣式的公共電話,手機很大支...因為他的電影步調很緩慢,所以觀眾得以去觀察到很多出現於畫面中的細節之物,而對我們這種土生土長的在地觀影者而言,這樣的電影所呈現出來的時空膠囊意義,看起來格外親切。

這是一部孤獨味很重的電影,在城市裡獨自工作的女子,對比兩個原本互相獨立不約而同偷住到空屋中的男子,三個人間的感情並不是那麼的明確穩固,男女、男男之間,狂亂地做愛或僅是偷偷親嘴,或許都是孤獨的,而街道與房舍是如此的醜陋,人們為了生存為了錢工作著,仔細想來,其實是非常不堪入目的。煙是三個人之間的共通點,分享,或者獨自,吞雲吐霧,共用著什麼,卻又都各自防衛著。這是很都市的情緒,很台北。

vive l'amour,或許愛情可以是這一切可悲的救贖,然而電影最後,女主角穿回衣服走進公園哭了很久,又會讓人對愛情這個在青少年挪吒中的最終希望發出疑問。

2007年7月13日 星期五

movie. 麻將



楊德昌電影年表:

1982:《光陰的故事》(《指望》)
1983:《海灘的一天》
1985:《青梅竹馬》
1986:《恐怖分子》
1991:《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94:《獨立時代》
1996:《麻將》
2000:《一一》


一部關於騙子,扯上黑道、愛情的電影,非常的好看,不只是劇情上滿足了知識份子反諷台灣社會現象的意圖,整部片的節奏與刺激性也緊湊得可以去當一部商業片。

。電影以虹魚的老爸欠了三十億跑路,黑道要抓他來討錢開始,在俱樂部裡一步一步帶出他的同黨,以及出現在整部片的各色人物。張雨生的歌在這裡被用作背景音樂,對於在台灣長大的人那種感觸特別的深,十年前,這些人都還活著,正在商業與藝術的夾縫中鬥爭著,並且努力的去講述些什麼,然而十年過後,這些人一個接著一個死了,台灣的藝術環境也不見任何改善,最近我很少看到有比較犀利的作品,不是訴諸溫馨小品,就是在玩弄同志議題(也就只是一種以前比較沒人拍的小品),或許這也是某種後現代的趨勢?人們在當前的環境中無法像過去般抱持著某種特定的明確信念希望對現實做某種革命,於是轉而向個體間的小情小愛發揮,連革命也只是被消費的詞語,現在的社會還有什麼不能消費的呢?

『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都等著要別人告訴他們該做什麼』、『騙人最大的要領就是不能動感情』騙吧,製造假車禍以證明所謂的『小活佛』很靈驗,在嘴巴上說幾句我愛你來哄女人上床釋放男性賀爾蒙的壓力,穿起西裝人模人樣的外國佬也只是在自己國家混不下去才來台灣利用他人無知騙吃騙喝的。

『人最怕的不是被騙,而是害怕為自己做的決定負責任』『你有沒有想過,當像我這樣賺錢賺到擋都擋不住的時候才發現,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是錢買不到的……如果等到死之前才發現,除了錢之外我什麼都沒有,那我將會是世界上最貧窮的人』虹魚終於見到他老爸之後為了騙錢為生這件事爭執著,沒有結論,後來他老爸抱著情婦自殺了。

在台灣,騙錢、為了錢而生而死,跟本就是每天發生在身邊且幾乎要麻痺掉的事,業務、顧問、行銷、廣告、公關,真的在賺錢謀生階段的人,除了純粹的工程師之外,總不免發現自己做的事情就是帶有欺騙性質的,詐騙集團叫做明偷,各種狗屁倒灶的廣告、話術叫做暗搶,由於總是有貪財好色、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且等著別人告訴他答案的人,又或者再會騙人的總有自己容易受騙的盲點,所以商業體制下的個體每個人就這麼騙來騙去以賺錢為生,而動了感情的人反而就像傻子一樣?

而愛情是現實生活的救贖嗎?在影片的前半段,愛情似乎只是一個會被利用的弱點,『如果你愛我的話,你就應該....』靠懶趴厲害到處騙到女人的香港,在遇到那三個一起玩男人的女人時開始痛哭,那三個女人的說詞跟他自己對其他女人的說詞是一模一樣的。然而,後半段之後開始講到綸綸跟法國女孩 Marte 的關係,從他幫助她在安全的地方棲身、一起被黑道綁架、分離、到最後以他們兩人在夜市的擁抱做結,這或多或少暗示著愛情仍是導演認為現實生活中值得什麼的一種希望?


愛、騙、錢,是整部片的主題,台灣黑道則是我覺得他拍起來頗有喜感的部分。片頭一開始,沒戴安全帽的小弟騎在機車上,右手催著油門,左手講著手機,在汽車堆裡鑽著;片中吳念貞演的黑道大哥進門時嚼著檳榔,一定要先隨口一吐才拔槍;綁架了人一定要帶到偏僻地方用貨櫃做的工寮;這種種的場景再過幾十年回來看一定更有感覺,非常的台灣!同時期劉偉強古惑仔系列中呈現的台灣黑道又是不同的味道,一方面是香港人的觀點和台灣人不同,另一方面可能是一個講北部黑道、一個是講南部黑道。

然而我覺得最好笑的地方在於,關於這部片的電影海報,完全凸顯不出電影的主題,反而是把電影當成愛情片甚至是激情片來宣傳,難怪他後來的一一不在台灣發行。

網路上的資料顯示,他是很晚才進電影界的人,之前交大控工畢業之後是先拿了電機碩士才去南加大電影系混了一年(或許也沒拿學位),且當電機工程師七年之後才跑去編劇、拍片。有人因此形容他的片精密,而我比較喜歡他的地方在於能把很複雜的人物劇情脈絡,緊湊地壓縮調和在相對起來不算長的片長中。


2007年7月8日 星期日

movie. 一一. A one and a two



因為最近導演走了,所以才特別去看這部片,或許最近會有單位辦楊德昌回顧展了吧。

如果說2046是王家衛電影的集大成,那我猜測一一或許就是相對上楊德昌電影的總結,會這樣想是因為我彷彿在這部片之中看到了牯嶺街少年、指望、恐怖份子的某種重現,其他的電影我還沒看過,所以不能肯定這個推測。


關鍵字:對偶性、人生百態、沒什麼不同、看不見的部分

我覺得這部片有極強的對偶性:以婚禮開始,喪禮結束;調性極為不同的兩家人對應;新郎的前後任女友在性格上的差異;兩位少女個性上的對應;吳念真與他的合夥人對應;新生嬰兒與死去的老人對應;具有思考精神的矮小男孩對順應體制的高大女孩...

但整個劇情所涉及的背景,基本上就是泛北部人都市生活所面臨的種種,從新生兒、小學生、中學生、社會人士、到老人。最能發揮的學生題材基本上就是年紀小的搗蛋與反體制,年紀大一點面對愛情,變成社會人士之後,每個人都因多次歷練而顯得油條了,最刻骨銘心的,或許還是學生時期的初戀?而一個男性社會人士,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事業,有事業才有錢,而這些錢則是一切物質生活甚至精神生活的支柱。女性社會人士的重點,從本片的角度,彷彿還是愛情與婚姻。

講述這麼龐大的議題,並用了如此多相互對偶的人物,我覺得他只是想表現吳念真老婆的那句話:好像沒什麼不同。每天過的都差不多,一下子就講完了,感覺自己好像白活了一樣。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對於已經身陷紅塵的人這樣的問題太過尖銳,當到總經理但錢都卡在公司而公司快要垮了,好不容易賺了幾百萬但全都被人家倒帳,每天早上起來就是要面對這一切排山倒海而來......

所以,藉著小男孩之口,導演像是在自述創作的動機:拍別人看不到的部分,以讓人看見/知道。他這部片的鏡位是很台灣新浪潮的,鏡頭遠遠的定在旁邊看著人物來來去去,彷彿像是個冷靜的旁觀者,但講的卻是讓人很感觸的故事。

一一這個片名,除了表現出對偶性之外,也像是藉由一來代表著某種一元復始的整體。

這片的聲音部分很有趣,畫面與聲音有時候會錯開來,以聲音為中介來製造轉換的效果。

沒有結局,再怎樣,日子還是得過,整個劇情是從中產階級視角出發的,在台北市區有警衛門禁且看起來頗高級的大樓住宅、公司的(高級?)白領階級、北一女、BMW、大提琴、東區美商公司...etc.

2007年7月5日 星期四

flim. Fauteuils d'orchestre. 巴黎不打烊



翻譯總是語言間有趣的問題,雙關語更是麻煩,字典上的 fauteils d'orchestre 至少有兩個意思:1. seat in the front, 2. the orchestra. 這跟才是跟全片多線敘事的背景配得上的片名,不過這至少比根本不在巴黎的巴黎拜金女翻得好一點,雖然我會覺得,這部片其實並不是要主打巴黎的浪漫之類的 cliché,溫馨收場僅是他們的一種類型,就像好萊塢喜歡在結尾靠大決戰殺光敵人一樣。我反倒覺得,片中有很多地方在嘲諷巴黎的做作面,最明顯的是藝廊老闆兒子的觀點,而他本身也是個矛盾人物。

這部片會被提名最佳剪接不是沒理由的,導演意圖呈現的是以某家顧客包羅萬象的平價 café 為中心,再藉由這些顧客們(les Parisiens)來帶出他們各自的問題、交集、以及不可免俗的溫馨結尾。採全知視點,來自外省的女孩則是各段故事間關鍵性的串場人,所以她遇到了不想繼續靠學院式巡迴演奏過生活的鋼琴家(和他老婆)、年老而想拍賣掉自己所有收藏的藝廊老闆(還有他的情婦與兒子)、將退休的飯店的領班、躁鬱症(或稱循環性精神疾病)的女演員...這印證了海明威對巴黎的評價:流動的饗宴。事情不斷地在發生著、流轉著、被經歷著。

片頭,女孩的祖母不斷重複著她因為喜歡奢華而到麗池飯店打工的故事,因為她沒有錢但想享受那種氣氛,所以她找了一個奢華的地方呆。而這樣的事情彷彿輪迴般又在女孩身上被重新經歷了一次,於是她也去了法國最紙醉金迷的地方混了一圈。首先遭遇的就是咖啡店老闆有名的法式無理:為什麼不雇用女店員?不為什麼。C'est une tradition. 但後來還是讓她做了,不然就沒戲唱了。

鋼琴家對於自己像孔雀般在舞台上驕傲而愚蠢地表演已經感到厭倦,他想改變,但還是繼續彈鋼琴,只是要脫離這種太高雅的場面,而到醫院、或學校任何可以與聽眾更親近的地方演奏。可是他美麗而精明幹練的老婆似乎並不怎麼喜歡這個決定,她喜歡的就是那種感覺起來好像很高雅的氛圍。

藝廊老闆有一個年輕漂亮的情婦,她還曾經跟他兒子有短暫的一段。那個女是專門演情婦的嗎?Hors de prix 裡面她也是演情婦...然後他們父子之間有點問題。

女演員的表現還真的滿搶戲的,她把那種極為主觀且計較細節到有點做作誇張的感覺演得很好,片中她一直覺得自己在演的肥皂劇很白癡,並想爭取演某大導演 Simone de Beauvoir 的角色...

要退休的領班跟女主角的祖母是抱持同樣觀點的人,如果不能靠自己的能力來出頭,至少找份可以窩在自己喜歡的環境的工作,這樣也算是過了幸福快樂的一生。她比較像是諧星,會隨著耳機音樂的內容唱和表演,睡覺還會打呼吵得女主角只好上街遊蕩。


這部片子是對巴黎帶有戲謔諷刺的,藉由畫廊老闆的兒子口中,導演對大街上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人做出批判,並認為只有那些被包養的女人才會住在鬧區。然而他自己卻也和那種女人發生過外遇關係。

住巴黎,隨便一晚(還是一個月?)就要五百多歐,在路邊櫥窗裡的商品,隨便一個手套都五百歐。女主角在 café一個月的薪水,大概只能到對面店家吃一頓飯,這都是錢的問題,不找人包養的話要怎麼過生活呢?女主角潛入飯店被鎖住而上了天台,Tour Eiffel在遠處映照著巴黎街景是多麼的美,然後雨落下,無處可遮蔽,沒有錢在這個城市能怎麼辦?

貧富差距是全球化的問題,不是隨便一個巴黎人都會穿著 YSL 或channel 到處跑的,只是一般商業電影顧及觀眾胃口與期望時,或多或少順應一般人無知的刻板印象,繼續把巴黎塑造成浪漫無比的花都。這部片算是在這個票房傳統之下偷渡了一些對巴黎的批判在裡面,如果對應全片的脈絡:演奏家想下鄉、女主角最後也回鄉,這兩段是可以看做想離開巴黎的;而神經質的女演員最後榮獲導演的青睞、包養年輕女人的藝廊老闆最後和兒子和解,這兩段則可大概看成對巴黎生活的認同。

散場的時候我竟然聽到有人說:『跟我印象中的巴黎不太一樣ㄟ』......不然是要像 Bertolucci 拍的那樣隨便混就會有人找你回家 faire l'amour?要看那種純浪漫片應該去看 Julie Delphy 自導自演的新片 2 days in Paris。

這部片在講的實際內容比較傾向於人如何解決名利、親情問題,在小地方耍幽默以及在結尾弄個溫馨浪漫,也算是另一種傳統吧。

2007年7月1日 星期日

movie. shortbus





拜媒體都把注意力放在『這部片是限專業人士觀看的超級限制級電影』,原本以為這部片跟 9 songs 的 tone 滿像的,結果....完全被騙了。如同天邊一朵雲在嘲諷從異性戀觀點出發的男性A片文化,shortbus也絕對不是異性戀男性會當A片看的電影,看男男會有感覺才怪。

什麼人拍什麼電影,男同性戀導演當然最會拍gay圈的情感,相對之下,雖然很多鏡頭是放在 the sex therapist without orgasm 的身上,但我覺得她的作用只是拿來串場的,除了片頭幾分鐘特技表演般的男女做愛動作,以及在 shortbus 裡面放來做氣氛的雜交畫面之外,gay 圈的種種(不管是情緒還是性)才是導演說得最仔細的地方。

基本上全片的劇情結構是很傳統的,開場不久後問題出現、在三分之二的地方達到最低點、然後在獲得救贖的時候結束。它的敘述背景是新鮮的,也算是最近的顯學,也就是紐約的同性戀文化,然後拿在異性戀中無法獲得高潮的女人,和其實內心脆弱的施虐女王,來作為一種對比。我是覺得片中的那兩個女人是被同情的,相對於 gays 與 lesbiens 呈現的甜蜜與互相關懷,異性戀在鏡頭下顯得紛爭不斷、無法交流。

最後女主角終於獲得高潮了,不過卻是來自另一對夫妻,且看起來主要跟另一個女人有關。gay couples 克服了自殺的陰霾,快樂的在一起......確實像一部溫情勵志片。只是,如果多想一點關於這部片到底想講什麼的問題,我會覺得這只是一部同性戀的童話故事,just like the 1960s, but less hope.

2007年6月21日 星期四

movie. 色情男女




1996年,爾冬升導演,張國榮、舒琪主演。

會注意到這部片要歸功於大陸網友,如果不是他們有人去 retrospect 這部電影,並提出了這部片對爾冬升和舒琪在靠電影賺錢謀生的重要性,我可能並不會特別注意到這樣的一部老片。

扣掉已經被提出過的部分:這部片已經其實也正是舒琪和爾冬升的寫照,當一個導演/演員,在這個商業社會中,有許多東西是必須去妥協的,這部片扣除結尾的部分,就是在講那種藝術理想與商業現實間的拉鋸,在片中跳海的那個爾冬升,或許可以讓人解釋成那個只拍藝術片的他自己已經死亡,而活下來的這個部分是什麼都能拍的。


我想到的東西是:如果對香港導演來說,拍三級片算是一種沈淪,拍得像王家衛一樣才是藝術;那麼台灣導演情何以堪?連三級片都沒得拍!

這真的要歸功於台灣的泛道德化社會風氣,香港的三級片和黑道片是兩大特產,黑道片拍到連好萊塢都來買無間道的劇本過去改編(且絕對改不出劉偉強的那個味道),日本的AV產業到現在應該都還是席捲全亞洲所向披靡,台灣好不容易出了個還滿有創意的水電工,結果不久就因為太紅而被以妨害風化移送法辦,讓阿賢只好到日本發展。這實在是很詭異的情況,徐若萱、舒琪都是從台灣以外靠脫成名才轉型紅回台灣的,為什麼台灣自己不能拍?電視新聞都可以拍得跟電影一樣了。

每個當過兵的人大概都知道三重有豆干厝,走在台中或高雄火車站附近不免會遇到三七仔,正常成年人都知道酒店有帶出場做S的門路,但這一切,在現階段全都被劃歸為非法的。這真的很奇怪,這基本上是市場供需的問題,有需求的人花錢購買供給,且有人缺錢(想賺這種錢)而願意供給,且這種事情並不像毒品有成癮性,如果可以讓整個性工作產業受到規範與保護,我想一定會比現在明明有需求,卻不能明講,必須在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情況下偷偷來,來得更坦蕩一點。

拍三級片又怎麼樣?我並不會因為看過舒琪的三級片而否定她後來的演技,也不會貶低她現在的人格,那只是一種討生活的方式,也不是隨便一個女人就可以上鏡頭演三級片的。A片也是同樣的道理,又不是沒付薪水給演員,舉凡各先進國家,A片都是影像產業的經濟支柱,喜歡看色情的人通常是比喜歡看藝術的人多,色情這種東西並不會因為一個政府、或是一個表面社會泛道德化的禁止而減低,有腦袋的政府是應該想點辦法來疏導它,甚至利用它賺點稅收,但可惜大家都知道台灣的政府是怎樣的狀況。

開放性產業會造成所謂的道德淪喪嗎?還是壓抑性產業才會造成各種變態?

結果這是完全離題的一篇電影感想。我只是覺得,如果台灣有情色/色情影像的產業,台灣的影像產業或許不會垮得那麼快、那麼絕。或許台灣的電影會到現在這般田地,不是因為大家不看朱延平,也不是因為蔡明亮帶起了孤高的電影藝術家風氣,而是因為台灣沒有A片、三級片產業讓導演拍來混口飯吃。


2007年6月18日 星期一

movie. War Photographer



http://www.jamesnachtwey.com/
http://www.time.com/time/photoessays/shattered/1.html

片子是以 Robert Capa 的名言開始:"If your picture aren't good enough, you are not close enough." 這似乎是每個 war photographer 的第一信念,James Natchtwey 在 Capa 踩到地雷往生之後,傳承了這種概念。

由於他學 political science 的背景,他一再地回到衝突發生處拍照,不只是為了賺錢、為了冒險,還潛藏著更深的政治意圖,如同他自己所說的: "I have been a witness, and these pictures are my testimony. The events I have recorded should not be forgotten and must not be repeated."

這一點跟 Eugene Smith 的理念頗為相似: "Photo is a small voice, at best, but sometimes - just sometimes - one photograph or a group of them can lure our senses into awareness. Much depends upon the viewer; in some, photographs can summon enough emotion to be a catalyst to thought."

不過,James 比前人走得更遠,他關注的已經不是單純的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而轉而將鏡頭朝向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戰爭,以及全世界的貧窮問題。雖然,這種苦難照片早已是攝影的一門顯學,這種『旁觀他人痛苦』的問題,Susan Sontag 另有專書討論。


整部片子基本上是以 James 在各地拍攝的行程為時間/敘事主軸,中間插敘各方的訪談,Kosovo 內戰、Indonesia 的某場暴動、Jakarta 露天住在鐵路旁邊的一家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戰爭、最後是拍 a sulfur mine in Indonesia。所有這些照片都可以在他的網站上看到,但這部紀錄片特別的地方在於,觀眾可以藉由裝在照相機上特製的錄影機,從攝影者的視角看出去、聽見他按下快門的聲音,然後再藉由側拍人員看他如何與被拍攝者互動。我想這是遠比看到照片成品然後 驚訝/驚嚇/麻木 來得有傳達力。

拍照片的態度將完全影響到拍出來的照片,一名小資產階級的 flâneur(漫遊者) 或觀光客、即使到同樣的地方,也絕對拍不出同樣的東西,但基本上,小資產階級是不會踏入那些苦難地的,即便 war photographer 出生入死帶回了令人震懾的影像,卻變得只像是恐怖片一樣,在一晃眼之後拋諸腦後。

James 拍照的方式是很 magnum 的,雖然他最後離開了 magnum 自己創了Ⅷ,都是將自己化身成當地人下去拍,盡量隱藏一個外來拍攝者的事實,且永遠站在第一線: "Every minute I was there, I wanted to flee. I did not want to see this. Would I cut and run, or would I deal with the responsibility of being there with a camera"

有些人的照片會鎖版權,不讓未付費的人隨意觀看,但 James 的東西,我想是由於他的政治信念,他去拍照就是為了讓其他人看到這樣的景象而反思,所以他反而會將精心整理過的東西放在網路上讓人去看。

看完這部片會讓人覺得自己所擔心的事情極為渺小,片中的影像說了如此多,而身為觀眾的我卻只能無言以對。

2007年6月9日 星期六

film. Hors de Prix. 巴黎拜金女




感覺起來好像已經要用法文寫心得的氣勢,實際上不曉得兩年後有沒有那個能力 Orz

台灣譯巴黎拜金女是很奇怪的,明明就是在 Nice拍的,大陸譯真愛無價比較接近原意,直譯英應該是 outside of cost,花費之外。

主打的應該是 actrice de "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Audrey Tautou. 她並不是那種身材火辣的女人,但氣質極為有意思,最近幾年可以說是非常的紅。

以這部片來說,她有抓到那種勾引男人為業的趨熟齡女子的味道,懂得怎麼誘惑、價值觀在一開始的時候表現得非常勢利、無限搾取男人的財貨,到最後卻回心轉意成可以赤腳坐著情人的摩托車一起走天涯的尋獲真愛的女人,整個層次非常細膩。


當酒保愛上富豪釣客該怎麼辦?
當一個男人喜愛的女人對物慾毫無節制的追求高享受,他們的愛情會如何?

這已經算是一種現世的普遍焦慮了,不止這片 hors de prix 在講,連村上春樹小說改編的東尼瀧谷也在講。

在這個廣告以女性為美麗而消費為訴求,而許多女性賺不了那麼多錢消費精緻奢侈品、轉而向男性訴求錢的時代,甚至本片呈現的男女平等狀況:一樣有富婆會包養男性,真愛在這樣的環境中要如何發展、生存?

愛情是一個被講到爛掉的主題,殺人放火都可以扯上,為了錢而製造的愛情也不稀奇。在理論嘴砲上每個人或許都可以講得頭頭是道,在實務上的貧賤夫妻百事哀,卻又是男女互相拋棄的常見原因之一。到頭來這又是愛情與麵包的古典命題。

只是在這個時代,所謂的貧窮已經不是單指每天只能吃白土司的藝術家所過的生活,當大飯店的小員工也只是貧富差距極大的社會中,可輕易被歸納為貧窮的一員。所謂的富有也並不是家裡做大生意或是貴族之類的,而可能只是表象的浮華,像是身上穿戴的名牌服飾、配件、重型機車、手錶之類...

工業化社會讓很多人脫離傳統勞力農耕的生活方式,成為資本主義機器下的雇員,原本這樣的雇員身份即可算是中產階級,至少大多數不必在惡劣的環境下工作,然而就是這樣的人在今天卻面臨最大的危機,因為高不成低不就。

從資方的角度,當然是盡其所能的壓榨員工,然後給剛好夠的錢讓他們感覺到有所補貼,不管是一個好像可以在退休之後實現夢想的數字,或是拿去買藥吃,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鴻海。

然而真的要去實現所謂的夢想,已經過爽日子習慣的中產階級們能放得下享受嗎?no vanture no gain,就算是郭董當初也是夾著卵蛋苦了很多年才有今天。


不過電影畢竟是傾向於實現凡人所期待的事情,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有情人終成眷屬,妳會釣凱子,我不小心也釣到富婆,讓這些老神仙來解決錢的問題,所描述的就是在這困阨扭曲的愛情環境中,在結局找到真愛的過程。所以結局是一定要在兩個人快樂展開新人生的時候結束。

有錢又肯付帳的老人家,在電影中的作用有點像是希臘神話中的那些神,當人類英雄們卡關的時候跳出來刷個卡、簽個帳,就把實務上最難纏的金錢問題解決了,剩下的就是成年人愛情的分合拉鋸,愛慕虛榮的女人終於看破,連鞋子都不要了。


這種電影有點像是安慰劑,讓觀眾滿足一下女人不都是那麼勢利,單純的低收入好男人也是可以有那個運氣,不僅稍微享受了一下浮華,也抱得美人歸。

我懷疑導演以前也做過飯店,他把很多串場的鏡頭放在飯店服務生的細節動作上。五星級飯店服務人員的生活似乎在最近很多人注意到,BBC 也拍了 hotel babylon 的電視劇在講大飯店裡面的各種故事,或許是因為大飯店聚集了最豐富的社會階層?

2007年5月31日 星期四

note. 任何鍵盤打出法文特殊字元





方法一
http://home.scarlet.be/~tsa02476/kbdfrac.htm


方法二
內碼輸入法

alt按住不動,依序按再放開右邊數字鍵的四個組合,最後alt也放開即可:


À = alt+0192
à = alt+0224
â = alt+0226
Ç = alt+0199
ç = alt+0231
È = alt+0200
è = alt+0232
É = alt+0201
é = alt+0233
ê = alt+0234
ë = alt+0235
Π= alt+0140
œ = alt+0156
î = alt+0238
ï = alt+0239
ô = alt+0244
ù = alt+0249
û = alt+0251
ü = alt+0252
« = alt+0171
» = alt+0187
² = alt+0178
³ = alt+0179
€= alt+0128

其他號碼也會打出特殊符號,但不是法文。
在 word 裡面一定要打四碼,在其他文書作業環境只要打後三碼就夠了。

2007年5月27日 星期日

movie. Easy Rider. 逍遙騎士





1969年的片,非常有名的公路電影(好像是始祖?),講兩個男人騎著高把哈雷機車在美國大西部遊蕩的故事。一開始,用毒品交易賺到錢,再來就騎機車,往四月齋這個活動的方向前進,在半路先遇到一個老嘻皮,後來又帶上了一個酗酒的律師,最後的結局很讓人訝異,但脈絡上卻又無比合理。

電影的風格跟音樂是有連帶關係的,幾乎每種音樂都可以對位到足以代表該種類別精神的電影,60年代的東西或許在樣式上沒有現在多,但表現的力道與思想的內涵卻常有超越目前電影與音樂的地方。雖然現在的東西在表現的形式、手法上會比以前的東西來得精緻、炫目,但看完並不見得會讓人做進一步的思考。只能說最近被這些四十年前的電影刺激到。


毒品是跟講西班牙話的人買的,感覺起來像在墨西哥,廢鐵堆中的房子、串在竹竿上曬的衣服、還滿像台灣的某些貧困角落,然後賣給開名車的闊少爺,攝影鏡頭強調出了引擎蓋上的 mark,現在看起來會覺得有點俗氣。交易的方法是到對方的車子裡驗貨、拿錢,各留一個人在外面。為什麼選在一個飛機起降頻繁的機場旁?或許那是某個著名的景點吧。

They said they came from L.A, and they want to go to New Orleans. 從 google map 上面可以看出來,兩地在美國西南岸和東南岸,中間會穿過的是鳥不生蛋的中西部。一望無際的岩山、丘陵、牛仔趕著牛、廢棄的老房舍、荒野....



這部片可以算是卡謬異鄉人的美國電影版吧,我覺得這部片最重要的詩眼,在於借酗酒律師的口中說出的話:

"what you represent to them is freedom....talking about it and being it are two different things...it's real hard to be free when you are bought and sold in the marketplace. Don't tell anybody they are not free, because they'll get busy killing and maiming to prove you that they are. They are going to talk to you about individual freedom, but when they see a free individual, it's going to scare them. It makes them dangerous."

他們一行人在餐館裡被保守的農夫與工人冷嘲熱諷,又同時對女孩子造成莫大的吸引,而後來律師先是在 戴著 CAT 帽子的工人 的夜襲中死亡,最後兩個主角則是死於鄉下老農莫名其妙的開槍。如此的死亡是很荒謬的,但這也正是存在主義作品的特徵之一。雖然我大一修的存在主義因為課翹太多被死當,但我覺得自己已經是現在少數懂得一點皮毛的人。

基本上那個律師是最重要的口白角色,如果沒有他,就只是一個瘋漢和一個酷男騎摩托車在路上晃而已,但是因為有了他的加入,使得一切他們的見聞被加上了意識型態上的詮釋,比如在前段嘻皮聚落所呈現的無配偶、無政府主義,在後來律師講到外星人的時候更進一步傳達出來,在妓院裡,酷男看到的 "if God did not exist, it would be necessary to invent Him." 都是承襲了前面的脈絡,在講現在這個陳腐的系統中,人們依賴某個領袖的意見、命令、指導來生活,而不像是高科技的理想外星人一樣,每個人過著獨立自主的生活。

那個律師所代表的,也正是某種典型的讀書人的生活,從小被保護得好好的,因為家人怕受傷所以連橄欖球都不准去打,混到一個看似不錯的工作,但整天醉生夢死,想做些什麼不一樣的事情,但卻從來未曾去實現,對這個社會的不公與各種問題看得很清楚且有自己的見解,但又無力、無能去做什麼改變,只能繼續混吃等死。直到有一天在機遇下跟著別人出來混了,卻意外地死於保守勢力對特立獨行者的攻擊。



整段旅程可以老調地解釋成是在暗喻人生,離開的生長的環境、過去,有某個方向想去,但實際上也並不知道該去哪裡,邂逅一些人、然後告別,追求著某個目標、抵抗著別人的觀感,但達成之後可能自己會認為是搞砸的,然後荒謬地死去。

easy rider, it's not easy at all.

2007年5月23日 星期三

movie. 青春殘酷物語





我永遠無法預測大島渚在下一秒會安排怎樣的劇情。
1960 年的青春殘酷物語,47年後一樣讓我感到極大的衝擊。

在光影上,其實那時候的攝影技術並不怎樣,跟現在的電影比起來,那時候打的光感覺起來並不複雜,很多地方感覺起來跟本是單燈,而且看光色應該是鎢絲燈。應該是用大量的增感來拍晚上的景,粒子的感覺非常明顯。鏡頭的運動不多。

大島渚的片有兩個特色:跳躍式的敘事、拉很近的攝影。看他的片會有種突兀感,但偏偏就是還看得懂,而且會因此對影像特別感到好奇。應該是說,他在剪接上的轉換是很硬的,不僅不說廢話,連接詞也順便省了。如果他不這麼做,大概沒有辦法在90分鐘講完這樣的一個故事吧,雖然我覺得這也可以是三四個小時的長片,但給他這樣一跳,好像差不多該講的也都講完了。


這部片以高中女孩攔便車回家差點被中年男子拖進 hotel 開始,某個年輕的男人跳出來解救了她,然後他們開始約會,但接下來發展出一連串很奇妙的關係。他誘惑她到木材廠,把她推進港裡且後來還扒光了她但又沒強暴她,他們後來到酒吧又碰了面,又是一次解救,這次是跟三個酒吧混混打,處理完之後,他馬上強暴了她。然而他們似乎相愛了。中間又扯到年輕男人跟中年人妻睡覺來拿錢、這對情侶找中年男人搞仙人跳、女孩以及女孩的姊姊彼此以及周遭的一些故事與相似的命運,這對情侶因為詐欺而短暫進出監牢之後不久,皆因故橫死。


大島渚一向都很敢拍,感官世界拍了阿部定勒死情人之後割下他的懶叫,禦法度拍了日本武士間大搞同性戀;青春殘酷物語,拍了想要放肆生活的青年男女,在現實的殘酷之下無法順遂,年輕的男人狩獵著女人、但卻無力保護自己所愛的女孩,年輕的女孩在追求某種感覺、但又不知道那是什麼感覺;他們的兄姐輩也曾是那樣的年少癡狂過,但最後選擇接受失敗,與現實妥協,然而在看到年輕的晚輩重演當年時,又彷彿激起了心中殘存的一些火花。

狩獵女孩、搞上中年人妻來賺零用錢,好像是影片裡年輕男人都在做的事。日本中年男人跟女學生的奇妙關係竟然可以追溯到60年代,我原本以為援助交際是最近二十年的事...

大島渚跟荒木經惟應該是同類型的人吧,都用影像在講關於愛與死的故事,而大島渚講的愛是更激進的、帶有一種互相傷害的、劇烈燃燒的、放蕩不羈的,但卻無法在現實上持續,屬於狂愛,不得不以死來最為一種終結。藝術對他們而言已經不是純粹在追求美,而是一種發洩,發洩那種想做但卻不能做或不能滿足的。或許這種狂愛至死已經是日本文化的某種特色,渡邊淳一的失樂園也在這個脈絡之下。


青春殘酷,想要如此隨心所欲的生活畢竟是不可能?唯有妥協認輸的人才能活下來?否則就是死?電影主角可以死了就算了,觀影的我們呢?

2007年5月14日 星期一

movie. Fur






衝著 Diane Arbus 而看的一部電影,期待太多總是容易失望。

基本上,影片一開始就跟你講這是一部虛構的、想像的傳記,即使影片中帶到了很多 Diane 拍攝過的人物:侏儒、巨人、扮妝皇后、沒有手的女人、小男孩、天體營裡裸體的胖夫婦...etc. 也確實講到了一些 Diane 對於身為一個 freak 的自覺,以及對怪異事物的熱愛,但如果把這一切都歸因於某個男人,然後主要的脈絡變成在講已婚婦女迷戀婚外情對象且為了他拋家棄子的外遇故事,那我會覺得這只是在消費 Diane Arbus 這個人的 icon 而已。

就像是把一開始A片女主角設定成人妻或女教師以營造某種氛圍,可是基本上A片再怎麼拍都差不多只能是那樣;同樣的道理,在看多愛情不倫片的今天,為了外遇拋家棄子最後外遇對象死掉而那女人邁上尋找自我之路這種劇情,其實有點老梗?至少我不會覺得有意外,或者感受到什麼啟發之類的。讓長毛男死掉對編劇來說是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可是安排一個長毛男來引領、啟發 Diane 進入 freak 的世界,就像是在說:如果不是這個男人,Diane 也只會一輩子是個壓抑自我怪異的鬱悶人妻。



不過,單純從影像敘事的角度來看,這部片還算不錯。

Diane 一開始穿的衣服是那種扣到脖子緊緊的(維多利亞時代的?)衣服,當她開始拿出相機去找長毛男的時候就開始換成那件藍色的圓領洋裝,從此就一直穿圓領的衣服。明顯是在利用衣服來象徵某種心靈上的束縛與解脫。

我覺得長毛男在劇中一直帶有某種 SM 的氛圍,毛(到最後甚至緩面的全身用剃刀剃毛)、面具、蒙眼、下指令、色情的用語。

這部片讓我比較有印象的光是側光和頂光,打深藍色迴旋梯那附近的景,還有 Diane 上樓時臉上的光影。

影片中,Diane 的丈夫所放出的相片,並沒有出現 Arbus 比較有名的那些,可能是因為版權上的問題,所以指出現樓梯的光影而已...


整體而言,我會覺得這只是一部借屍還魂的外遇片。Arbus 在藝術上的概念比較沒有被表達出來。



Arbus quotes

* "Most people go through life dreading they'll have a traumatic experience. Freaks were born with their trauma. They've already passed their test in life. They're aristocrats".

* "A photograph is a secret about a secret. The more it tells you the less you know".

* "What I'm trying to describe is that it's impossible to get out of your skin into somebody else's.... That somebody else's tragedy is not the same as your own".

* "I never have taken a picture I've intended. They're always better or worse".

* "My favorite thing is to go where I've never been"

2007年5月5日 星期六

movie.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並不是一部我會喜歡的片子,雖然我會覺得這部片攝影的部分做得不錯,但劇情意涵上,我感覺到很強的精神侵略。


劇情上絕對是一齣悲劇,但畫面上處理得五彩繽紛、極為華麗歡樂,運鏡上操弄得很多,刻意的廣角逼近造成變形是最容易觀察到的,到片尾應該是有用到遙控直昇機去拍一些快速流動的大畫面。讓我覺得做作的部分很多,那些常出現在前景暗喻著松子心境的花、人物的表演等。

場景與視覺構成上可以說是大拼盤,沒有什麼讓人驚豔的新花樣,但在適當的場合用那些東西就還中規中矩,導演設定出來的氛圍就是帶有誇張做作的,演員也只是循著那個脈絡下去發揮而已。

相似的視覺表現手法(都很日本現代多元文化),戀之門的效果看起來就恰如其份。


不過,我可以合理的懷疑這是一齣為日本傳統沙文主義做置入性宣傳的電影。我並不認為導演的意思是要諷刺那些現象,因為到最後松子是被扣上了某種神性的帽子。整個看完的感覺,就好像是女人要在幼年討好父親,長大之後認命的跟著愛人義無反顧。即便這樣做會讓自己全身是傷,但這些行為會使得自己像是神一樣充滿了愛。

我覺得全片有很大的一部份是在歌頌那種傳統日本女性的美德。松子只是把她戀父情節轉換到一個又一個的男人身上,並一再遭受傷害,最後自暴自棄,原本應該就這樣完蛋等死了,可是這樣實在太沒有希望,所以最後編劇安排了一場兇殺,並讓她在死前重獲某種希望。


那一段『人在世間最重要的不是獲得多少,而是付出多少』,雖然最後被拿來收尾,但實際上是有點跳 tone 的。如果真的中心思想是在這句話,東京教父這部動畫,表現得好太多了。

2007年5月4日 星期五

movie. 門徒







基本上,那非黑市產業的原理都是相似的:

不相信任何人、凡事謹慎、會利用很多嘍囉來當肉墊避免自己直接面對風險,或多或少都會展現愛家庭的一面、總有一套說詞來把自己的行為講得天經地義似的合理。可以賺很多、但有很多事情都不能見光。


黑道電影中的家庭觀是非常有趣的,打從科波拉的教父系列開始,到劉偉強的古惑仔系列、無間道系列、杜琪峰的黑社會系列、到這次爾冬升拍的門徒,刻板印象上殘酷且作惡多端(但要帥)的黑道男性抱著老婆小孩共享天倫的畫面,就好像是穿著帥氣男裝的美麗女性一樣,造成一種影像符碼上的對比張力,因而更顯得動人。

基本上香港導演幾乎把他們的黑社會電影拍到了某種極致,誰都知道某個老大信任的手下很可能是臥底、源頭在金三角、想幹掉誰就叫他去新加坡然後把毒品贓給他、臥底的人被打或沾點黑反而更好。最後大部分不能免俗地要讓警察把壞人抓到,不然會對社會造成不良示範。

在這諸多老梗中,我覺得《門徒》這片的創新是它的吸毒場景,藉由阿芬這個有毒癮且帶著小女孩的女人之悲慘下場,讓人看清毒品造成的苦果,這片大概不久之後會被拿去軍中當成莒光日的教材吧,比軍方自己拍的好太多了!吸毒吸到被老鼠啃屍,讓我想到猜火車裡面的死於貓糞(貓有吃屍體嗎?)。

取景上,我個人覺得真的很攻殼機動隊,骯髒荒廢且相連的舊公寓頂樓,一些鴿子飛過、揮舞飄揚的旗子、雜亂的就街區...所有的攻殼迷一定都很有感覺。甚至,安排一個男人與小女孩作為結局,也多多少少會猜測是否受到攻殼的影響。天下文章一大抄,參考他人的作品是合理的,至少拍出來的感覺還不錯。

2007年4月18日 星期三

note. 攝影採光

cross processing: 交叉顯影,正沖負,把幻燈片用 C41藥水顯影
最好曝光過度,常需要將軟片感度提高一級,且做包圍式曝光。

push processing: 增感顯影,延長顯影的時間




terminology:

acetate: 醋酸膠質濾色片(置於燈光前,變色用)
ambient light: 現場光
available light: = ambient light
back-projection: 以幻燈機投影到可透光銀幕製造背景的系統
barn-doors: 活動四葉片,控光用
boom: = K架
brolly: 反射傘
CC filters: 色彩校正濾鏡
continouos lighting: 持續光
diffuser: 光擴散物,ex: 描圖紙
effects light: 效果燈,強調被攝體某一部位
fill light: 輔助光、補光
fish fryer: 超大型柔光罩
flash head: 閃光燈頭
flag: 檔光板
flouorescent light: 螢光燈,日光片拍出來會偏綠
fresnel: 置於鎢絲燈前的聚焦鏡片
giraffe: = boom
gobo: 遮光片,有不同的鏤空以投射不同的陰影
HMI: 日光型弧光燈,持續光源,日光色
honeycomb: 蜂巢
incident reading: 入射式測光表讀數
key light: 主光
kill spill: 大型遮光片
light brush: 光筆
light tent: 圓錐形半透光採光
mixed lighting: 混合光源
modeling light: 模擬燈
monobloc: 單燈
multiple flash: 多次閃光
perspex: 壓克力,可柔化光質
ringflash: 環形閃燈
scrim: 紗質擴散物
snoot: 圓錐形束光罩
softbox: 柔光罩
spill: 散射光
spot: 聚光燈
spot meter: 點式測光表
swimming pool: 大型柔光罩
tungsten: 鎢絲燈
umbrella: 反射傘

movie. 亂步地獄





根據江戶川亂步的小說:火星的運河、鏡地獄、芋蟲、蟲,改編成而的四部短片連作。

我覺得這部片充分地展現了日本人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變態特質,譬如說《鏡地獄》裡面的繩縛之後滴蠟燭,《芋蟲》裡面那種極為黑暗、幽怨、殘忍的愛情。


《火星的運河》我沒看懂,除了沒聲音之外,敘事上刻意的跳躍也讓觀影者只留下某些印象,像是某場惡夢中某個赤裸的女人被赤裸的男人狠狠毆打。這一段很短,比較像序曲或是007片頭畫面之類的功能,後面的三段也延續著「惡夢情境下的男女與暴力」這個脈絡。

《鏡地獄》是敘事上相對來講比較標準的,年經俊美的製鏡師使用非常具有民族風的方法:迷魂鏡,謀殺了他身邊的三個女人,整個氛圍是陰險、不倫、SM、病態的,我想原作應該是由鏡子開始發想,延伸至鏡中世界,最後因而組織出一場謀殺,有點《來自魔界》的味道。

《芋蟲》是更黑暗病態的,在某座孤島上有三個人,一名美艷的女子,照顧著毀容且身體很多部分被切割下來保存在福馬林裡的男子,松本龍平則迷戀著那女子。隨著劇情的推展,人物不斷地彼此殘害著,最後是松本龍平也鋸了那女子。

《蟲》有一點超現實主義的感覺,和《芋蟲》的連結在於福馬林,《鏡地獄》裡面明智小五郎的妻子坐在輪椅上的樣子,也連結到此段中。與人接觸就會如蟲子在身上爬的某司機,意外掐死了某女演員,然後開始想讓她不腐爛...

淺野忠信重複出現在四段影片中的面孔,則為原本獨立性極高的的影像產生了更多的聯繫,雖然我會覺得在《蟲》這一段才看得出他的演技,演出了那種因怪病而自卑、不小心殺了人但用了蠢方法去彌補的感覺。松本龍平的面孔還滿適合演變態的。

2007年3月31日 星期六

movie. Flags of our fathers/Letters from Iwa Jima




Clint Eastwood 去年的攣生史詩戰爭片,一部從美國觀點,一部從日本觀點,他確實抓到了那種存在於兩國文化間的異與同,兩部片都有一個以上的主角,且某種程度上是反英雄的,這點很自然的讓人想到卡謬的瘟疫。




日本那種對天皇瘋狂盡忠,快戰敗前就用手榴彈、武士刀、手槍搞自殺,那種傾向於犧牲自己而通往靖國神社成為大和魂的態度,對稍微接觸過日本漫畫、文學、電影的人,都在熟悉不過。

然而導演點出的主角,卻是反叛這種傳統的,從麵包師傅被抓來充軍的西鄉,是我看過最俗辣的主角之一,他完全只是想活著回家和老婆小孩在一起而已,戰鬥是為了不被敵人和長官殺死;栗林中將也是反傳統的日本軍人,由於是美國留學回來,他保存人員以讓戰力延續的用兵思想,也與傳統派不成功便成仁的作法相違背。藉由這類型的異類,導演刻畫、對照出了戰爭狂熱下的人性,也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嗜殺成性的,到戰爭的末期,他們也僅是為了保衛故鄉的老婆小孩而戰。

相對起來,美國大兵打起仗的態度來跟遠足一樣,直到踏上戰場,煙硝砲火彈片四散,弟兄死在身邊,他們彷彿才瞭解到戰爭不是在扮家家酒,憑藉著兵多餉足,最終美軍是獲得了勝利,也製造出了一些英雄滿足大眾,但基本上,美國兵打仗的態度跟日本兵那種拼命的感覺就是不一樣。





相同點主要有兩大脈絡:家庭對個人的溫暖與親密、國族政戰體系的洗腦教育與宣傳攻勢。

Flags 一片中並沒有提到日本軍人是如何思考,他們看起來都只是沒有面孔的臨時演員,負責怪叫衝殺過來然後被處理掉,而 letters 一片中,導演就巧妙地安排了一段美軍被俘虜的橋段,讓那些同樣年紀的日本軍人有機會聽到美軍的人性,誰無老母,誰不想好好保重自己、趕緊回家,那這場戰爭到底有什麼意義?戰爭的利益並不是由基層老百姓獲得,但他們卻要為此被送上第一線互相廝殺,為誰辛苦為誰忙?

導演對兩國的洗腦、宣傳體系都很帥氣地不友善,日本愛國婦人到家門前徵兵的那副嘴臉、日本憲兵殺狗的爛理由,基本上跟美國政客為了賣軍事債券募款所做的一切行銷與智障表演無異,基本上就是去灌輸小老百姓某些虛幻的概念:國家、英雄之類的,然後要他們出錢出力、甚至犧牲性命。



所謂的英雄,真的是英雄嗎?在 flags 一片中,英雄只是被炒作出來賣債券以買武器的推銷員、演員而已,但美國大眾吃這一套,也樂得用他們膚淺的腦袋買單,而這使整場戰爭看起來荒謬無比。

更荒謬的是在日本那邊,意識型態至上,其實跟現在的台灣政客嘴巴上炒作的東西一模一樣,全都是為了滿足個人狂想與權力慾而講出來的屁話,只是拿一些看似光明與群體的東西來做文章。

兩片的終結都給我跟瘟疫結局相似的感覺,在動盪的大環境下,個人能做的只是盡量活下去,不要被子彈打到、維持健康不要生病,然後等待,動盪遲早會過去,並希望自己能夠活到當時。這種概念下,每個人都無比卑微,英雄是不明就理的他人說的,當事人僅只是求生者,並用餘力盡量幫助周圍的人罷了。


2007年3月27日 星期二

movie. Arakimentari/東京日和





Araki Nobuyoshi,荒木經惟,應該是目前世界上最具特色的攝影怪傑之一,而且從2004年的紀錄片看起來,當時1940年出生的他可是六十多歲照樣一尾活龍。性與死是他作品的主軸,在 arakimentari 裡面有比較完整的自述,以視覺效果來看,除了大島渚的感官世界外,日本那麼多拍色情的人,沒有幾個人可以跟 araki 的作品並駕齊驅。

arakimentari 拍攝的手法配合了荒木拍照的節奏,非常的緊湊,但充滿樂趣。攝影者拍到後來都知道技巧是次要的東西,最重要的是如何引導模特兒來抓住某種感覺,而荒木在片中讓人極為佩服的就是他去帶人的那種能量,很多所謂色情雜誌上的圖片,跟他的作品比起來,反而變成像是人體解剖學一樣的皮相,並沒有辦法感受到那種情色的氛圍,荒木是即使拍花都可以拍得很猥褻。

台灣人喜歡說『日本人有禮無體』,就是表面上看起來很注重禮貌禮儀,但實際上日本也是有名的色情工業大國,似乎裸體與性對今天的日本人而言應該是該見怪不怪的事?但在1970年代荒木剛崛起的時候,或許他是帶起整個日本人體影像解放的先鋒之一,甚至早期還因為拍的東西被當局認為太猥褻而被捕。他的作品一項都很有日本的民族風,藝妓、和服、繩縛...arakimentari 中有人提到,他的作品就像是現代的春宮圖。




相對之下,東京日和這種純愛片好像跟荒木經惟一點都搭不上關係,連一絲裸露都沒有,由中山美穗演他老婆洋子,經由第三人的角度,透過鏡頭回到過去,重遊荒木照片中的場景與他們夫妻間的互動......整體營造出來的氣氛帶有一種透明的、純粹的、關於愛的回憶,跟一般人印象中的腥羶大師荒木經惟有很大的落差。在荒木照片中呈現出來的洋子,遠比在電影鏡頭下被拍攝的中山美穗更具有人性的深度。單就一部電影來看,它還ok;如果是意圖重現荒木夫妻的那一段生活,那則是太過唯美。


2007年3月14日 星期三

note. 攝影網站蒐集

(不定期更新)

時裝

經紀公司
http://www.phosrep.com/
http://www.artandcommerce.com/
http://www.art-dept.com/
http://www.managementartists.com/
http://www.valeriemartinez.com/index.html

法國人
http://www.sbourson.com/
http://www.gaetan-caputo.com/ui.html
http://www.donjapitsch.com/

日本人
http://www.karinataira.com/v003/
http://www.satoshisaikusa.com/

台灣人
http://www.galerie-uno.com/myplace/c-main.htm
http://www.rp-studio.net/default.htm 林炳存
http://blog.roodo.com/chinpao1020 陳敬寶


報導
http://www.magnumphotos.com/

2007年3月10日 星期六

樂生療養院





繼寶藏巖之後,台北地區最熱的文化爭議景點。

不過去樂生療養院的人顯然比較少,因為在新莊,不是在福和橋邊,可以坐捷運到附近。更精確地說,是因為捷運系統的部分設施要蓋在療養院的現址上(也就是剷平療養院以及其所在的山坡地),所以產生爭議(廢話,這跟李敖大師說要爆破中正紀念堂沒兩樣)。

可以從官方的角度簡單地揣測出一些概念:反正那邊的人都無依無靠沒有什麼勢力,欺負他們是最簡單的,假工程專業行霸王硬上弓之實,拖到後來把所有的問題和金 錢上的損失都推到這些院民身上,過不了幾年他們經歷這種磨難也早早死了,時代的巨輪又再次無情地碾過邊緣弱勢團體,而在暗中操盤的政商份子不久之後就會挾 土地增值與建案的推出大賺一票,沒有這些老人家和破房子的犧牲,哪裡可以為他們賺到大把鈔票呢?

站在良知的立場,我百分之一萬支持捷運工程應該把機廠改到別的地方蓋,蘇貞昌是個混蛋,政府很官僚,政客無能,官僚互踢皮球......

so what? 這就是人吃人的社會現實,民主社會中,多數暴力強姦少數弱勢的明證,除非能夠有新的提案,讓更有力的人能獲利,並動用關係把問題搓掉,否則也只是螳臂當車。

這是一場明顯的預謀犯案,純工程上,沒有不能經由協調、再研究來解決的問題,雪山隧道都能開通了,遷一個捷運機廠有那麼難嗎?,但扯到圖利某些人的地方發展,那就沒有什麼好協調了,如果真的要查,要查出把機廠蓋在樂生會有誰拿 到好處,然後當初是誰在做這個機廠的規劃設計,這背後一定有很精彩的陰謀。不過去查的人可能會被做掉...所以台灣沒幾個人在做這種扒糞的工作,頂多去緊盯藝人的八卦而已,反正那些人就是靠著被拍攝、宣傳而賺錢,他們也請不起黑道來處理掉狗仔隊。

千金難買早知道,如果在謝長廷當院長的時代就為樂生療養院做出比較長遠的發展規劃,並和新莊地區居民的利益結合在一起,那今天也就不會面臨被強制拆除的困境。樂生療養院不可能一直為了老人家們而不開發,但如何去讓整個新莊地區的人都能利用到這個場所,就是當初應該要做的規劃。純文化園區可行嗎?或者還要加進一些俗氣的設施而變成度假村之類的?土地所有權人是政府,那就表示別想預期有什麼創意,犧牲少數圖利廠商反倒成了意料之中的一種結果。

類似的處境,為什麼寶藏巖的建物獲得了保留整建?(雖然住民還是被逼走)因為那邊是台北市,且拆遷之前就有民間自行衍生出來的商機與發展性存在,官員於是撿現成的便宜來規劃寶藏巖藝術村之類的語焉不詳,且台北市的文藝動員壓力必定比台北縣和桃園縣的強,樂生療養院的勝算在此又少了一籌。

至於有一些學生參與了樂生和寶藏巖的反抗活動, 我不曉得為什麼總是沒有好感。雖然要肯定他們對於傳播這些事件的新聞的努力,但整體的感覺就像是狂吠的小型狗一樣,很吵,但不構成威脅。然後他們有一些難 以言述的地方讓我聯想到立法委員,或者是米蘭昆德拉說的『舞者』,抗爭什麼只是一個舞台,而他們演得很入戲。施明德無疑是個舞者,但他厲害的地方在於他能 抓住較廣大的民意脈動,紅衫軍包圍總統府 vs. 一些學生和院民堵住蘇貞昌不讓他上班,level 有差。

去堵蘇貞昌有屁用?他能解釋 清楚什麼嗎?把資料做好好,寄給各週刊媒體請他們發表,還比較能博取民意支持,然後申請正式的集會遊行到相關單位前面抗議,在不能馬上改變遊戲規則的情況 下,運用各種可用的手段才有可能達成所希望訴求的目標。然後所謂文建會保持原址90%的計畫內容也應該詳細的貼出來,空口說白話是很難讓人相信的。

我想整個事件必定都是錢的問題,拆樂生療養院可以讓相關人士賺錢,且政客因此可以獲得政治獻金,不拆樂生放在那邊當文化遺產賺不到錢,文化產業太長遠了,且對現在有權勢的既得利益者一點好處都沒有,那麼當然要硬幹強拆,沒有別的話好說。



結論:

基本上我不看好樂生的保存,因為反對力量所擁有的籌碼太過薄弱。雖然我會希望樂生能夠保存,且最好能夠變得越來越廢墟,即使這樣不會幫任何人賺到錢。

news. 前進金融業

前進金融業/人才濟濟… 應徵時的入門基本功有哪些?
東森新聞報 更新日期:2007/03/10 10:32 記者: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

新鮮人若有志前進金融業,該具備哪些基本功,才能不遜於人?金融業主管表示,除了基本的專業證照和能力外,性格樂觀積極、溝通協調能力佳以及「創意」,皆已成為金融業挑選人才的標準之一。

國泰集團表示,旗下各子公司招募優秀人才的計劃相當嚴謹,對於菁英人才更已制訂一套循序漸進、完整有效的培育計劃,除了專業能力外,國泰金融集團也希望具備樂觀、積極與溝通協調能力的年輕學子。

新光金控表示,每年召募新人約兩百人,初出茅廬的校園新鮮人也含在內,此次前往校園徵才的類型,包括業務、資訊等前後端各類職務;至於新壽稱為「PRO」的業務儲備幹部培育計畫,則另外舉辦徵才活動,具有工作經驗、人脈廣泛者較為吃香,五張以上金融證照則是必要條件。

先前新光金控的PRO計劃,要培訓董事長的「御林軍」,學習各式社交及金融專業技巧,像是品酒、打高爾夫…此外更要到業務體系歷練,及完成董事長交辦各項任務。

中信金要的MA,則有兩大部份,一是計量與業務分析人才,一是行銷人才,中信銀人資處副總經理黃淑芬表示,因為中信已經全球化發展,所以風險控管被凸顯,因此今年MA召募不再偏重消費金融,經營分析、風險控管與財務工程人員會是重點。

另一個重點則是行銷創意人員。黃淑芬特別強調,以往校園徵才時,來的多半是財務金融科系的學生,這次希望統計、廣告與企管的同學都能參加,因為中信金在全球競爭下也要人專責「創新」。

台新金控這次要求的MA人員特質,會偏重營運長計葵生說的「要有很好的邏輯思考」,如果具有分析能力、思考邏輯、團隊合作能力及抗壓性與幽默感者,面試時可加分;台新金總經理林克孝則說,除了計葵生開出的條件外,他認為無論是什麼科系的學生,只要是人才,台新金都願意培訓。

報名MA者人數眾多,面試者如何才能使主考官留下深刻印象,或是獲得青睞?一位金融高層主管表示,面試時化「被動」為「主動」,不斷對主考官拋出「為何」的問題,可展現自己的靈敏反應,也能讓面試官得知你的特殊見解。





前進金融業/金融業求才若渴 徵才列車春季啟動…
東森新聞報 更新日期:2007/03/10 10:29 記者: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

競爭激烈的金融業求才若渴,許多大型金控、外商銀行及壽險公司紛紛啟動校園徵才列車,雖然受到雙卡風暴影響,銀行獲利大幅下降,不過部份金融機構仍有高達3到11個月的年終獎金,成為不少新鮮人嚮往進入的理想行業。

壽險業龍頭國泰集團校園徵才列車,首場於3/4在台灣大學揭開序幕,緊接將陸續開拔至清華、交通、成功、中山、政治、中央大學,舉行多場徵才活動,現場並有高級主管蒞臨選才,為國泰金融集團注入活力新血。

國泰集團表示,今年度的校園徵才活動,邀集了國泰金控及旗下子公司國泰人壽、國泰世華銀行、國泰產險及國泰證券共襄盛舉,各公司除派相關主管親臨選才外,更提供同學們詳細完整的就業諮詢服務。

另一家龍頭業者新光金控表示,該公司旗下每年召募新人約兩百人,初出茅廬的校園新鮮人也含在內,此次前往校園徵才的類型,包括業務、資訊等前後端各類職務。

至於新壽稱為「PRO」的業務儲備幹部培育計畫,則另外舉辦徵才活動,通常具有工作經驗、人脈廣泛者較為吃香,而且必須具備五張以上金融證照。

台新金今年2月首度跨進美國東岸名校,從事海外召募,該活動是由台新金總經理林克孝率領一級主管前往,而自三月起,台新金也會陸續前往台大、政大、清大、交大、成大、中山等校園進行徵才。

林克孝指出,台新金在整體策略佈局中,人才培育是重要一環,今年台新金預計召募50位儲備菁英,並將給予一年半的計畫性培育,調派至各部門實地工作;後續並有不定期的回訓,以提升管理能力。

中信金控近日將再大舉召募儲備幹部(Management Associate,MA)百餘名,中信銀董事長羅聯福、中信金控總經理許建基兩人聯手出擊,將親自到各大校園招攬人才,海外徵才也將同步展開,今年將首度向1、2年工作經驗的人招手。

據了解,中信金控最近將啟動年度徵才計畫,國內外同步起跑,國內包括台大、政大、成大等大專院校,都會召開校園徵才說明會,羅聯福與許建基以及中信金個金執行長尚瑞強都將親自出席,而海外招募市場將包括日本東京、英國倫敦、美國紐約、洛杉磯等,錄取者預計在7月1日報到。

此外,業界最知名的花旗銀行儲備幹部(MA)計畫,二月至四月為報名期,五、六月為面試期,由於每年錄取名額不多,往往成為有志成為國際金融人才青年的首要目標。

今年花旗MA已開始進行召募,每年召募人數僅約10餘人,不論是剛畢業的學子,或是畢業數年的青年,都有機會獲得面試機會。

除了花旗外,包括匯豐銀行的「Management Associate」、渣打銀行的「Graduate Associate」以及瑞士銀行都有儲備幹部徵才計畫,有志投入金融業的學子們可親自前往洽詢。

2007年3月7日 星期三

info. 台灣 攝影師

這個討論串 很切合我的需要啊!不過我比樓主年輕五歲,且基礎沒他好?

許熙正 劉超倫 屠樹禮服裝人像
大師黃中平領域最廣
月薪2.5--3萬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
常常沒休假
攝助熬2-3年
再到札誌2年


這個網頁 和其背景網站則算是一份台灣比較強的攝影師的名單。

job. 房屋攝影

房屋攝影有很多種等級,至少可分為三種:

level 1. 自備所有器材、論時數或被挑出的張數來算錢,一張好像 NTD.100。

level 2. 公司提供器材,論件數算錢,一件 NTD.100

level 3. 自備器材,以包案的方式算錢,每張的價位絕對不止 NTD.100,可算是藝術的。


今天我去做的是 level 2.,公司在敦化南路上的某大樓內,電腦一堆,明顯的科技公司取向,雖然做的也是中低階的科技手工業,但老闆應該頗有賺頭,員工看起來都很年輕,沒有一個看起來超過三十歲。來應徵秘書的女孩子都長得不錯 :p

昨天面試完今天馬上就上場拍,還騎了40分鐘的車跑到三重,冷雨天,這錢不好賺...

一開始一定是手忙腳亂,拍這種照片不需要太多技巧,只是流程要熟而已,還遇到屋主臉很臭的,整個 Orz,空屋就簡單多了。後來越拍越順,感覺就比較好。今天總共為這份工作花了6小時在外面,拍了8件賺八百,扣掉油資淨損100左右,平均時薪116.67,不考慮機車上其他零件的消耗。其實這種錢也沒那麼好賺,把摩托車的維護費算進去可能時薪才90也不一定,所以一定要拍得夠快且不要出問題才會賺。

還是靠話術好賺錢,穿得漂漂亮亮(至少整整齊齊),在乾淨不受風雨影響的辦公環境用腦力辦事情,這種攝影工作只是短期做個好玩有個經驗而已,長期來看是不值得投資的。且只有一二三五會固定排班,單靠這份薪水應該是不夠生活(且沒有供餐)。



anyway, 今年就是工作體驗年,剛才接到推銷信用卡的電話很想笑,我跟那個工讀生說:辛苦了,我不需要。歹路毋可行...

2007年3月6日 星期二

info. Kinaz Navy

全台灣竟然只有兩個正式的櫃點.....太可惜了!
原來台北不是什麼都有 :p


http://sh2.yahoo.edyna.com/kinaz/

隨著時代的變化,重視穿著打扮不再只是女性的特質,專門為男性打造的流行品牌一是越來越豐富。現今男性對自己的穿著打扮都有一套想法,尤其特別追求個性畫風格。

Kinaz 就以此為憑藉推陳出新,以個性化風格為走向,特別為了男性族群,創設一個全新系列-KINAZ NAVY所要詮釋的是陽剛特質與自我風格,儉約與隨性中不失俐落。KINAZ NAVY設計多樣化的包款,在包款的造型中發揮創意。另外也延伸出服飾以及多樣化的個人配件,讓男性在KINAZ NAVY的時尚流行圈裡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品味。KINAZ NAVY是充滿著設計感更附實用性的品牌。是講究時上品位人士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流行元素。



中部
台中中友 04-2225-5177 台中市三民路三段161號A棟B1

南部
台南FOCUS 06-228-8974 台南市中山路166號3樓


--


您好

現在kinaz_navy網站上的目前只有刊登部分商品喔!!
我們將在每個月有新品的上架,及促銷活動不等,歡迎隨時
上來網站上逛逛與多多支持喔!

目前Navy 只有在台中中友及台南FOCUS 這兩個櫃點
北部的話目前公司還在計畫籌備中喔!! 謝謝

如果有其他問題的話都可以mail或是電話與我聯繫
02-25312361 分機8204

movie. Paris Je T'aime





很多段短篇片段所組成的集合電影,一開始各自表述,到最後以某種神秘性彼此關連,各分支的脈絡交織出巴黎這個城市的氣氛,喜悅與悲哀,美麗與醜惡。以不同區塊為背景,不同的導演各自發揮某種巴黎帶來的感覺。

大部分是很舒服而人文的小品,卻也不是每段都那麼軟膩,還有些風格迥異的,像是驚聳片般的吸血鬼情侶邂逅、黑人在法國所受到的差別待遇、法國人到中國城推銷東西所遭遇的前後差別待遇(頗崇洋媚外)...etc.

最多的部分當然就是邂逅與愛情,我最喜歡的是盲人學生與演員的那段,整個運鏡的手法、節奏、以及他說的故事都是比較合我頻率的。

在法國電影中,好像盡情地自言自語、吼叫、愛與恨,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沒有太多資本主義所強調的效率、美國的槍枝(武力)崇拜,可以看到某些生活哲學在電影裡被重現,錢要賺,但人生更要好好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