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
info. Quick Pod
official site
伸縮自拍桿 CNN記者大嘆:超好用!
NOWnews 更新日期:"2008/08/10 09:53"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單獨旅行的遊客,常常會碰到想拍照留念,附近卻沒人可以幫你拍的窘境。現在有廠商推出一種伸縮的相機自拍桿,可以從23公分拉長到94公分,裝在相機上,你就可以單手從遠距離拍下美麗的照片。
一個人來到漂亮的景點前,想要拍照留念還真有點麻煩。CNN記者:「附近都沒有其他遊客,我必須自己拍。」
喀!自己單手拍看起來總是很奇怪,不過現在有一種伸縮的自拍桿可以讓你輕鬆的解決這個問題。
CNN記者:「這可以讓單手的拍照者就像我一樣輕鬆拍照,在你的旅程中留下記憶。」
喀!這個稱為XShot的自拍桿,可以說是遊客最便利的拍照武器,它可以從23公分拉長到94公分,不需要其他人的幫忙就可以輕鬆拍照。
CNN記者:「現在我們來看一下成果如何,不錯呀!」
這個自拍桿可以裝在各種型式及大小的相機上,甚至還可以裝在攝影機上。這個伸縮自拍桿一個售價大約30美元,相當於新台幣900元,而且攜帶方便,讓單獨旅行的遊客也能拍下美美的照片。喀!喀!喀!(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陳國華)
2008年8月10日 星期日
[轉錄] 癮科學:聚合物與食物安全
http://chinese.engadget.com/2008/08/07/plastics-and-food-safety
人類有種奇怪的習性,就是喜歡一桿子打番一船人。特別是在碰到不了解的「危險物品」的時候更是容易將同類的東西全部一視同仁地看做洪水猛獸。塑膠製的食物容器就是這當中的一個例子 -- 最近因為有實驗研究發現部份塑膠盛裝食物的時候會滲入有毒物質,導致不少人人心惶惶,連食物要怎麼裝都不知道了。
國家地理雜誌的 Green Guide 有鑑於此,特地整理出了一篇文章,詳列哪些塑膠安全,哪些要少用,哪些最好不要用。這裡也轉給大家參考 ^^。
[圖片來源:Popular Science]

名字聽起來很厲害,其實就是一般人常說的「保特瓶」(保特瓶其實就是英文 PET bottle 的翻譯)。保特瓶的材質本身沒有危險,但因為 PET 的結構並不緊密,在縫隙中可能會藏有之前使用時留下來的糖分和隨之而來的細菌,因此並不建議使用超過一次(就是不要當水壺用的意思啦)。


聚乙烯在食物保存而言,是最安全的材料之一。不僅沒有任何已知的有毒添加物,而且回收也相對容易,大多數的回收廠都有回收聚乙烯的能力。聚乙烯應用超級廣泛,瓶子、罐子、夾鏈袋、裝蚵仔麵線的那種透明塑膠袋都是。

危險,非常危險!氯乙烯這個聚乙烯的主要材料本身就是個很危險的有毒物質,有致癌的可能,再加上聚氯乙烯裡常常有各種添加物、增塑劑,對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更慘的是,燃燒 PVC 會產生氯化氫、氯氣和惡名昭彰的有毒物戴奧辛,因此世界各地的環保組織都在建議廢除 PVC 的使用。

聚丙烯在化學結構上和聚乙烯類似,因此也是安全的塑膠,大部份的特百惠食品容器都是 PP 或 LDPE製造的,但也有少數是危險的 PC(聚碳酸酯),買之前要看清楚啊!

聚苯乙烯英文原名Polystyrene,中文依發音翻成「保麗龍」。保麗龍的危險主要來自於它的原料苯乙烯是有毒的,而且聚苯乙烯的化學穩定性比較差,受熱時有可能滲透有毒物質到食物裡。買保麗龍餐盒裝的食物回家後,最好立即換到其他容器內。

所有在塑膠分類前六類之外的,全部都分在第七類(怎麼,不會以為前面的數字是小薑亂寫吧 XD)。在第七類的眾多塑膠中,聚碳酸酯和聚乳酸是比較常見拿來裝食物的材質。聚碳酸酯前面說過了,是一種會釋放類荷爾蒙化合物的危險材質,而一般來拿做「環保塑膠袋」的聚乳酸則是安全又分解迅速的好朋友。
所以簡單來說,下次買塑膠容器,記得找到塑膠分類回收標誌看一下。如果是「2」、「4」、「5」的話是安全的,「1」最好不要用超過一次,「3」、「6」是危險的,而「7」則要看情況而定。更加頭昏腦漲了嗎?真的搞不清楚,也不想管了的話,那就買回來的東西全部用玻璃容器裝吧!反正人類用玻璃用了幾千年了,也沒聽說有什麼大問題(扣掉偶爾一次的鉛中毒),果然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啦!當然,這樣又變成要面對不小心摔碎的玻璃...
2008年6月26日 星期四
news. 營建署住宅補貼
公告受理97年度住宅補貼
條件不寬鬆。
北市月薪五萬以下 淪中低收入
中時 更新日期:2008/06/25 04:33 李國煌台北報導
人人喜愛高收入,在居住的城市中,自己的收入到底居前、還是落後,北中南標準不一,依據調查,北市個人月收入49,532以下,屬於後段班,中市、高市民眾月收入不到37,478,都是中低收入一族。
依據主計處的調查,北市的個人月收入部分,依據收入的高低排序,中間值的金額,大致落在49,532元,這個金額也形成一個收入高低的分野,可區分成前50%、後50%。
這個意思就是說,居住在台北市的人,如果個人的月收入49,532元以下,就是落在後50%的一群,屬於收入的後段班。
至於高雄市、台中市、基隆市、嘉義市、新竹市,台南市、鳳山市的居民,個人月收入到底是在前50%,還是後50%的分界點,落在37,478元。
台灣省的其它省轄市、部分縣轄市的居民,個人月收入屬於前段班、後段班,金額落在34,401,金門和連江兩地的標準是,個人月收入超過22,750,就屬於前段班。
這個標準,是營建署拿來衡量收入高低的根據,今年,個人月收入落在後段班的民眾,才能申請購屋貸款利息補貼、以及租屋居住的租金補貼。
一個金額很清楚就劃分出,一個上班工作的人,在自己落籍居住的城市,月收入歸屬前後段班的分野,營建署人員說,採取收入限制,是為了「排富」,中低收入人士才能申請補貼。
倒是,對居住北市的民眾而言,個人月收入要達五萬元,才能擠身收入前段班。
除了個人月收入以外,如果以家庭年收入的角度來看,台北市居民的家庭年收入在148萬以上,歸屬在前百分之五十,如果落在148萬元以下,便落到後百分之五十的家庭這一群。
至於台中市和高雄市居民,家庭年收入的中間值是107萬元,這些地區的居民家庭收入在107萬元以下,便符合營建署中低收入的標準,可以申請補貼購屋貸款利息,也可申請補貼租屋支出,申請獲准後,一個月可獲得3000元補助,一年為期。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