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movie. my play ground



比想像中好看的紀錄片,如果對 parkour  不熟的話,光看那些動作就很嗨了。雖然早在2001年盧貝松監製的企業戰士就有拿這個次文化來當梗,但這部丹麥片則是從比較生活化的觀點,讓觀眾更能去體會到 parkour對參與者的生活哲學意涵。我特別喜歡那些丹麥建築師和都市計畫官員談論 parkour的論調,雖然不知道是說來漂亮的官腔還是他們真心相信自己所講的,但他們至少真的蓋了一座parkour 專用的公園!

出場的主要人物是丹麥的一個 parkour 團體,女性在 parkour 運動中算是少數,參與者看起來也都還算年輕,片中也有和美國、日本、中國的 parkour 團體接觸的部份。我覺得台灣是很需要 parkour 精神的地方,這個島快要變得跟日本一樣保守,至少媒體愛大驚小怪與假道學的程度已經讓人覺得低能。

Mr.Jamie 曾提到創業如同 parkour 的觀點,片中的哲學家、建築師也都不將 parkour 當成只是空翻或爬牆的肢體活動,我覺得這項活動背後有種很迷人的 hacker 精神,在城市的空間被財團、政客、或某些笨建築師逐步操弄腐化之餘,展現了一種很草根的力量,將人類行動的自由重新奪回手中。

parkour 必定是關乎哲學與生活態度的,設計師/建築師或許不用像是某人一樣會打拳擊,但萬一在設計教育中加入 parkour 為必修,或許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精彩的作品。parkour 也不是單純的操自己的身體而已,愚蠢地意氣用事,跟有計劃地挑戰自己,畢竟還是有程度上的差別。

movie. the rain + place



不曉得是因為終於可以這麼近距離的看到舞者的表情、或是音樂跟動作藉由影片的形式搭配得更密切,還是忽然變聰明了,我好像開始看懂這些抽象的動作—舞蹈。

藉由觀看別人肢體動作,間接想像著自己做出那些動作,想像那動作的難度、意涵、身體的張力,最原始舞蹈不是舞者的專利,是每個在部落中的人都能理解並參與的行為,或許早在語言被發明前,人們就已藉由這些身體的動作彼此傳達著什麼。以如此接近的視域看著螢幕上的身體在空間中,收縮或迴旋,魔幻寫實無所不在的雨讓身體的線條浮現於薄衫之下,好像也感受到了舞者所欲藉身體表達的情感:悲傷、愛、挽留、突破、親密、邂逅、釋放等等。肢體與音樂的搭配,超越了巴別塔以來所佈下的語言限制,瑞典或台灣,人類所面臨的情緒充滿共通點。

place 兩位老人家則更充滿了生命的層次感,音樂也很棒,白地毯與桌子所象徵的似乎是家庭的隱喻,兩人之間的吸引、模仿、爭執、互動,無論是像在fighting的單人部份,或是兩位老舞精一起尬舞,肢體間的搭配都讓人有像是聽相聲想拍案叫絕的衝動。用文字怎麼能表述一場舞呢?

place 剪接的痕跡比較明顯,雖然不影響觀賞經驗,但似乎不剪會更具有真實張力。舞蹈電影對觀眾而言最好的部份就是終於能看清楚舞者的表情,聲音與視角的表現也能被導演處理得更細膩,尤其是肢體間互動的特寫,似乎讓看懂舞變成一件比較容易的事。


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movie. 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




久仰大名的一部片,看的過程真的是覺得 horrible....好像是 Diane Arbus 照片裡那些人跳起來演電影一樣,各種歪曲的、帶邪氣的、彆扭的人們集結著。並不是歧視變裝癖,只是覺得那種表現在美感上是一種很暴力的另類,要看著它100分鐘很不簡單....

老夫子說過,難看到一種程度以上的電影集大成以後也會變得很厲害,這片大概就是那種感覺。不太協調的團體舞、看起來很假的高科技....

惡搞了很多東西,我看得出來的部份是吸血鬼電影的元素、鐘樓怪人與肌肉猛男的結合、歌舞片、外星人...還有不曉得跟 KISS 有沒有關係的歌舞團扮相。男男、男女的關係大亂鬥,我在想蔡明亮的天邊一朵雲跟這部片有多少關係...

其實是一部很抒壓的片,動感的歌舞、白爛的劇情、略帶色情與暴力、寡廉鮮恥,讚啦

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轉錄] 男人.巴萊

 
by 黎明柔 on Sunday, 23 October 2011 at 22:43



從一個男人關注的事情上 可以看出他的修養和抱負

整天關注娛樂版的男人,你指望它有什麼成就麼?

整天玩遊戲的男人,整體打麻將的男人,你指望它有什麼成就麼? 

一、擁有自信和風度 

男 人到了二十幾歲後,就要開始學 著用心去經營自己了,它體現在自己的思想與涵養上。自信是一個男人最重要的品質,自信的男人就你像一隻在暴風雨中戰鬥的海鷗。海鷗所要說的只有一句話“讓 暴風雨來的再猛烈些吧”,只因為它無所畏懼。一個自信的男人,總是能夠感染別人,無論這些人是朋友還是敵人。要使別人對你有信心,就必須要先對自己充滿信 心。自信的男人可以戰勝一切困難。

一個有風度的男人就像一片大海,不拒點滴,又包容江河。有風度使男人得到更多的青睞,不爭眼前才能夠放眼世 界,給予別人才能夠受益無窮。正所謂“宰相肚裏能撐船”,一個心如大海的男人,肚中不知能撐多少船呀!風度偏偏讓男人看上去瀟灑萬千。 

二、養成看書和寫作的習慣 

男 人到了二十幾歲後,就開始要走入社會了,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 中,談吐與修養是最能征服別人的。一個有知識的男人一定是常看書的,一個有智慧的男人一定是常寫作的。無論自己多忙,都要抽出時間來看看書,寫寫文章。因 為這樣做能夠改變一個男人的思想與行為。一個男人要改變自己思想首先要做的就是讀一本好書,讀一本書就像交了一個好朋友,他能夠幫助你走好自己的路。讀書 的生活是最豐富多彩的,寫作的時光是最能啟迪智慧的。

喜歡看書和寫作的男人,一定能夠培養出一個好的心態。因為知識與智 慧的海洋是無邊無際的, 但喜歡看書和寫作的男人卻能做到執著追求。追求是一個男人的思想,也是一個男人的行動,永不放棄地追求,無時不刻的在激勵的男人去戰鬥。在這種戰鬥中,使 一個男人能夠經歷風雨的洗禮,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讀書使男人變得的冷靜,寫作使男人變得成熟。 

三、要試著發現 生活裏的真、善、美 

男 人到了二十幾歲後,就要學會如何去面對生活。什麼是“真”,現在的男人越來越不懂,那是因為現在的男人都很浮躁,他們不懂什麼才是“真心”地去生活。 “真”,就是對自己實事求是,不要騙自己,也不要騙別人。“真”,就是誠實做人,誠實做事,誠實 的男人最可愛。“善”,自然是善良的意思了。善待別人,就是在善待自己的生活。“善”其實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不要為難別人,不要挖苦別人,不要侮辱 別人,就是善良的行為。有時你的一點點善意就能結出一個善果,使你的生活因此而變得幸福。

哲人說,“生活中本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 睛”。是的,生活也的確是如此。不要總在惦記著自己的不幸,這樣做只能使你生活的更加不幸。你覺得“不幸”是因為你無法樂觀的面對生活,生活總是充滿著希 望的。只要你常常抬抬頭,看看陽光,你就能感受到溫暖。在溫暖中樂觀地去追美好的人生,你自然能夠發現美。 

四、 與有思想的人交朋友 

男 人到了二十幾歲後,就要開始有目的性的去選擇朋友了。社會中的人脈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你的朋 友圈子將對你的人生起著很大的影響。男人要廣交朋友,多交諍友,不交損友。所謂諍友就是那些對你有幫助的朋友,而這些人往往自身也很優秀。多交諍友對一個 人的生活、工作都是非常有益的。但真正的諍友也不易結交,因為這種朋友需要你付出極大的真誠,發自內心的真誠。

有思想的朋 友,他很清楚你有沒有 把他當作朋友。如果你只是在利用他,他在心中是不會把你當作朋友來看待的。交朋友有時並沒有什麼目的性,你只是覺得這個人很有思想,值得你與之相交。但往 往就是這些有思想的朋友,在你最困難的時候向你伸出他的手。朋友,是一個男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的之一。一個男人要想使自己像一人真正的男人那樣活著,就 一定要廣交朋友,多交諍友。 

五、必須改掉自身的不良習慣 

男 人到了二十幾 歲後,就必須要改掉自身的不良習慣。不良的習慣是養成的,良好的習慣也是養成。培養自己擁有良好的習慣,就是在改掉自身的不良習慣。如果一個男人到了二十 幾歲後,身上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良習慣,那就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了。這些不良的習慣會阻礙你人生的發展,生活會因此而失去不少光彩,事業也會因此難以取得 更大的成功。

如果你到現在還愛睡懶覺,那麼清晨的第一抹陽光永遠也不會照到你的笑臉上。如果你到現在還總是拖拖拉拉 的,那麼你將永遠也無法站在冠軍的位置上。如果你到現在還不會主動的去學習和工作,那麼你的前途只能是一片暗淡無光的灰色。我相信沒有哪一個男人想要灰色 的人生,所有的男人都期望自己能有一個絢麗多彩的人生。所以為了使自己的人生絢麗多彩,男人到了二十幾歲後,就必須要改掉自身的不良習慣。 

六、學會忍耐與寬容 

男 人到了二十幾歲後,就要學會忍耐與寬容。在社會中常有許多你無法 接受的事情,但這些事情你又不得不接受時,這就需要你的忍耐。忍耐別人其實也是在寬容別人,一個能夠寬容別人的男人會顯得很大度。成功的男人往往也是一個 能夠忍辱負重的男人。耐得住寂寞的男人從不甘寂寞,男人的忍耐是為了更好的爆發。

對那些說我們是傻瓜的人,說一句“我就是傻瓜”,使他們不知所措吧!對於那些無故指責我們的人,不要與他們爭論,因為這樣只會使自己變的憤怒。與其去傷害別人,不如去寬容別人,寬容是治療他人傷口最好的靈丹聖藥。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movie. sound of noise


不知道該說這是一部溫馨的成長之旅,或是四場酷得要命的即成物演奏。如果沒有前者,youtube 看一看大概就差不多了,因為加入了男主角的血淚而使後面的炫技有了很感性的對照;後者當然是主要賣點,不可能用語言去描述,網路上有隱藏版的公寓篇: I love rebellious movie, and this one is fantastic.

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movie. Breakfast at Tiffany's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 Audrey Hepburn 的演技。在羅馬假期裡,她或許還是可被輕易取代的花瓶,但在本片,她完全演活了一個具有躁鬱症特質的年輕女孩。因為真的遇過,所以感覺特別親切。

男女主角的愛情橋段有點無聊,有趣的部份反而是女主角所展現的價值觀,那種出身卑微,十幾歲就為了弟弟而承諾嫁給四十幾歲的老醫生,後來又遠走高飛改名換姓到大城市釣凱子掏金,為了獲得金錢她不只在洗手間幫宴會中結識的男性「服務」,也和黑幫有所瓜葛。其實劇情並不那麼重要,只是為了看 Audrey 如何在這些橋段中呈現那種拜金而脫線的天真,讓人一方面察覺她的勢利,另一方面又同情著那些造成她行為模式的過往。

唯一的早餐鏡頭出現在片頭,像是一個謎,一個不協調的畫面,由後來的故事一層層地展開劇情。那個時代的編劇好像都喜歡玩「做一些不曾做過的事」的梗,電影虛擬著現實,現實中無法達成的由電影來滿足,「紓解」像是電影隱含的寓意,所以無論如何都要 happy ending。

對照巴黎拜金女,故事有點像,但本片更為深刻。前者太甜了一點。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movie. Roman Holiday




看完就愛上 Audrey Hepburn 也不為過吧。集優雅、俏麗、可愛、聰慧於一身。

像是典型公主故事的現代版,被傳統、禮教、制度、行程等層層重擔所壓住的公主,忍不住逃脫原本被完美保護、規劃的環境,幸虧遇上還算好心的男主角,然後譜了一段短暫浪漫。中性偏喜劇的收尾,留下一點惆悵,感覺還不錯,雖然邏輯不太通。收-放-收的心境在船上打鬥達到高潮,前面鋪的梗在此總結,男女主角在水的元素催化下也進入愛情。

偉士牌、二戰後的義大利小車、甜筒冰淇淋、莫名其妙的瓜、某種像是沙發的家具、意式的 patio/階梯/樓閣/露台、岸邊船上的餐廳、競技場...

再怎麼說,還是賣女主角的片,或許不是她就不好看了。


2011年7月1日 星期五

movie. the social network




我會把這片歸類於是賣劇情的電影,被推薦來看它的原因也是因為故事本身,揭露了關於青年創業神話的許多面相。英文海報上的字眼是本片的核心:"You don't get to 500 million friends without making a few enemies."

從講創業的角度,Mark 對facebook的投入程度是很好的範例,繼承了 Bill Gates 的技術創業路線,Bill (和Steve Jobs)創造了家用電腦OS的新時代,Mark 則創造了社群網站的新時代。裡面哈佛大學校長講了一句很豪氣的話:"...we don't find a job, we invent one." 台大的那位氣功大師在創業的格局上,明顯就狹窄了許多,連 NTU 的校長都沒有足夠的氣度感動學生,其他地方的校長基本上也沒好到哪裡去,其下的各級教職員當然就更狹窄了。所以學生沒被教好也似乎理所當然了?

所以何必那麼在意教育體制呢?影片中以戲劇化的方式演出了真正創業家的人格特質,也對比出其他所謂名校聰明學生在名校的墮落生活。叛逆是要有本錢的,不聽話地把事情做好做對做得很 cool,大概就是片中所顯示的美式創業風格。

至於 Mark 的私德部份,沒什麼意思,同苦不共甘的案例太多了。

2011年6月28日 星期二

movie. taxi driver




為什麼我覺得王家衛應該看了很多遍 taxi driver?

或許,我還沒看懂。

看懂它在講城市中孤獨的男性,在求愛被拒之後由愛生恨,真的想殺的大咖殺不死,殺了幾個小咖之後變英雄,然而,他仍舊無法處理那段癥結之愛。或許劇情的邏輯根本不是重點。

漂浮在很美而耽溺的爵士樂中,演繹著年輕男子對於孤獨況味、那種被拒絕的憤怒,那種自己的價值觀不管跟高尚女性或小妹妹都橋不攏的感覺,以及對於知識、學問的無興趣,一切的鬱悶到最後只能訴諸暴力、槍彈與鮮血。Robert di Niro 演出了這種沈默寡言、看似癡呆但內心狂熱的味道,很內斂,也漂忽得跟幾乎沒斷過的配樂一樣。

手持攝影機晃動的感覺、片頭讓光影拉出了殘影的色塊、很多的獨白、內斂型的男主角...這也是另一種致敬嗎?但王家衛的口感比馬丁史克西斯甜了許多,後者在這部片裡表現得像一壺飄著香味的苦茶,劇情的情緒與音樂的情緒甚至在某些時候帶著一種錯亂感,男主角難過,但卻被柔膩的旋律所包圍,更顯現了一種分裂。王家衛的用法則比較偏效果加成。

這不像是一部重劇情的片,而在於影音所呈現出來的氛圍。


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movie. Inception


熬完夜看這部,感覺有點頭暈,prototype 是很老的梗,誰夢誰,現實或夢境,兩段懺情。懺情的部份或許是這部片讓人有感覺的原因:因自己而死的摯愛的女人、感情看似不睦的父子情節。好萊塢片的標準配備(槍戰、飛車、爆炸、緊湊、懸疑)以外,編劇先在觀眾心裡打了兩個結,然後用四層夢境去解開,看電影的過程有點像是心理治療。電影編劇就是造夢者,放了這些對白、影像、儀式、符號到了觀眾的潛意識中。很厲害。

而且這麼複雜的畫面、劇情、有渲染力的配樂,概念其實只用一段就可以講完,也算是某種 good design 吧...

2011年1月14日 星期五

movie. I am Legend



不同敘事模式的惡靈古堡,看完好像在看卡繆的瘟疫,是反英雄的,最後的倖存是由於自己所不能掌握的幸運,原本的認知結構,都在劇情的推展過程中一一被打破,是一部很抒情的科幻劇情片,它等於創造出一種新的 type,在打爆殭屍的同時,還能很細膩的談到人的孤獨、自大、柔軟。

畫面一流就不用說了,好萊塢水準。在編劇上非常的高明,所有的梗都被反轉了一遍:原本好像萬靈丹的改造病毒,變成致命的殭屍病毒;主角原本最親密的狗朋友,最後死於他自己手裡;原本像是可順利逃出的主角家人,其實最後發現早就罹難;原本實驗得要命的疫苗,最後即使管用卻選擇讓蝴蝶女變回殭屍;原本以為殭屍都是蠢蛋,其實他們跟免疫者一樣,有自己的一大套七情六慾以及組織關係;原本營造出主角是唯一倖存者的氛圍,結果可能還有其他希望。

從這種故事看到的希望,並不是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那一種,比較像是大戰後百廢待興、戒慎恐懼中想努力保護著的那一種,精神層次更加滄桑,但是這部電影竟然拍得讓人好像可以去體會那樣的感覺,真的很威。康斯坦丁的導演,入侵腦細胞的編劇。

Will Smith 一個人演了快60分鐘,把那種爆發時嘴巴上安撫著一切ok,到獨居三年多快發瘋的宅味,以及狗死掉想跟著一起自暴自棄的瘋狂,到最後跟殭屍王有點太神奇的心領神會,他的氣勢從相信系統的強,到相信自己的強,一路被打爆到一切都不再相信的弱,最後(或許是因為終於遇到另一個還ok的單身女性而)產生一種堅定的溫柔。

某種層面上也是滿老梗的,主角不死定律,配角(狗兒)必死幾個,女主角必定會帶著原先自以為是的男主角經歷某種心靈上的轉變,從唯理性的現實犬儒,到相信上帝的從心感覺,然後一起開著車駛向某個應許之地。如果不是在生化殭屍片裡面放這些梗,可能就不那麼特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