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8日 星期一

movie. War Photographer



http://www.jamesnachtwey.com/
http://www.time.com/time/photoessays/shattered/1.html

片子是以 Robert Capa 的名言開始:"If your picture aren't good enough, you are not close enough." 這似乎是每個 war photographer 的第一信念,James Natchtwey 在 Capa 踩到地雷往生之後,傳承了這種概念。

由於他學 political science 的背景,他一再地回到衝突發生處拍照,不只是為了賺錢、為了冒險,還潛藏著更深的政治意圖,如同他自己所說的: "I have been a witness, and these pictures are my testimony. The events I have recorded should not be forgotten and must not be repeated."

這一點跟 Eugene Smith 的理念頗為相似: "Photo is a small voice, at best, but sometimes - just sometimes - one photograph or a group of them can lure our senses into awareness. Much depends upon the viewer; in some, photographs can summon enough emotion to be a catalyst to thought."

不過,James 比前人走得更遠,他關注的已經不是單純的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而轉而將鏡頭朝向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戰爭,以及全世界的貧窮問題。雖然,這種苦難照片早已是攝影的一門顯學,這種『旁觀他人痛苦』的問題,Susan Sontag 另有專書討論。


整部片子基本上是以 James 在各地拍攝的行程為時間/敘事主軸,中間插敘各方的訪談,Kosovo 內戰、Indonesia 的某場暴動、Jakarta 露天住在鐵路旁邊的一家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戰爭、最後是拍 a sulfur mine in Indonesia。所有這些照片都可以在他的網站上看到,但這部紀錄片特別的地方在於,觀眾可以藉由裝在照相機上特製的錄影機,從攝影者的視角看出去、聽見他按下快門的聲音,然後再藉由側拍人員看他如何與被拍攝者互動。我想這是遠比看到照片成品然後 驚訝/驚嚇/麻木 來得有傳達力。

拍照片的態度將完全影響到拍出來的照片,一名小資產階級的 flâneur(漫遊者) 或觀光客、即使到同樣的地方,也絕對拍不出同樣的東西,但基本上,小資產階級是不會踏入那些苦難地的,即便 war photographer 出生入死帶回了令人震懾的影像,卻變得只像是恐怖片一樣,在一晃眼之後拋諸腦後。

James 拍照的方式是很 magnum 的,雖然他最後離開了 magnum 自己創了Ⅷ,都是將自己化身成當地人下去拍,盡量隱藏一個外來拍攝者的事實,且永遠站在第一線: "Every minute I was there, I wanted to flee. I did not want to see this. Would I cut and run, or would I deal with the responsibility of being there with a camera"

有些人的照片會鎖版權,不讓未付費的人隨意觀看,但 James 的東西,我想是由於他的政治信念,他去拍照就是為了讓其他人看到這樣的景象而反思,所以他反而會將精心整理過的東西放在網路上讓人去看。

看完這部片會讓人覺得自己所擔心的事情極為渺小,片中的影像說了如此多,而身為觀眾的我卻只能無言以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