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8日 星期日
movie. 一一. A one and a two
因為最近導演走了,所以才特別去看這部片,或許最近會有單位辦楊德昌回顧展了吧。
如果說2046是王家衛電影的集大成,那我猜測一一或許就是相對上楊德昌電影的總結,會這樣想是因為我彷彿在這部片之中看到了牯嶺街少年、指望、恐怖份子的某種重現,其他的電影我還沒看過,所以不能肯定這個推測。
關鍵字:對偶性、人生百態、沒什麼不同、看不見的部分
我覺得這部片有極強的對偶性:以婚禮開始,喪禮結束;調性極為不同的兩家人對應;新郎的前後任女友在性格上的差異;兩位少女個性上的對應;吳念真與他的合夥人對應;新生嬰兒與死去的老人對應;具有思考精神的矮小男孩對順應體制的高大女孩...
但整個劇情所涉及的背景,基本上就是泛北部人都市生活所面臨的種種,從新生兒、小學生、中學生、社會人士、到老人。最能發揮的學生題材基本上就是年紀小的搗蛋與反體制,年紀大一點面對愛情,變成社會人士之後,每個人都因多次歷練而顯得油條了,最刻骨銘心的,或許還是學生時期的初戀?而一個男性社會人士,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事業,有事業才有錢,而這些錢則是一切物質生活甚至精神生活的支柱。女性社會人士的重點,從本片的角度,彷彿還是愛情與婚姻。
講述這麼龐大的議題,並用了如此多相互對偶的人物,我覺得他只是想表現吳念真老婆的那句話:好像沒什麼不同。每天過的都差不多,一下子就講完了,感覺自己好像白活了一樣。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對於已經身陷紅塵的人這樣的問題太過尖銳,當到總經理但錢都卡在公司而公司快要垮了,好不容易賺了幾百萬但全都被人家倒帳,每天早上起來就是要面對這一切排山倒海而來......
所以,藉著小男孩之口,導演像是在自述創作的動機:拍別人看不到的部分,以讓人看見/知道。他這部片的鏡位是很台灣新浪潮的,鏡頭遠遠的定在旁邊看著人物來來去去,彷彿像是個冷靜的旁觀者,但講的卻是讓人很感觸的故事。
一一這個片名,除了表現出對偶性之外,也像是藉由一來代表著某種一元復始的整體。
這片的聲音部分很有趣,畫面與聲音有時候會錯開來,以聲音為中介來製造轉換的效果。
沒有結局,再怎樣,日子還是得過,整個劇情是從中產階級視角出發的,在台北市區有警衛門禁且看起來頗高級的大樓住宅、公司的(高級?)白領階級、北一女、BMW、大提琴、東區美商公司...etc.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