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31日 星期六
movie. Flags of our fathers/Letters from Iwa Jima
Clint Eastwood 去年的攣生史詩戰爭片,一部從美國觀點,一部從日本觀點,他確實抓到了那種存在於兩國文化間的異與同,兩部片都有一個以上的主角,且某種程度上是反英雄的,這點很自然的讓人想到卡謬的瘟疫。
異
日本那種對天皇瘋狂盡忠,快戰敗前就用手榴彈、武士刀、手槍搞自殺,那種傾向於犧牲自己而通往靖國神社成為大和魂的態度,對稍微接觸過日本漫畫、文學、電影的人,都在熟悉不過。
然而導演點出的主角,卻是反叛這種傳統的,從麵包師傅被抓來充軍的西鄉,是我看過最俗辣的主角之一,他完全只是想活著回家和老婆小孩在一起而已,戰鬥是為了不被敵人和長官殺死;栗林中將也是反傳統的日本軍人,由於是美國留學回來,他保存人員以讓戰力延續的用兵思想,也與傳統派不成功便成仁的作法相違背。藉由這類型的異類,導演刻畫、對照出了戰爭狂熱下的人性,也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嗜殺成性的,到戰爭的末期,他們也僅是為了保衛故鄉的老婆小孩而戰。
相對起來,美國大兵打起仗的態度來跟遠足一樣,直到踏上戰場,煙硝砲火彈片四散,弟兄死在身邊,他們彷彿才瞭解到戰爭不是在扮家家酒,憑藉著兵多餉足,最終美軍是獲得了勝利,也製造出了一些英雄滿足大眾,但基本上,美國兵打仗的態度跟日本兵那種拼命的感覺就是不一樣。
同
相同點主要有兩大脈絡:家庭對個人的溫暖與親密、國族政戰體系的洗腦教育與宣傳攻勢。
Flags 一片中並沒有提到日本軍人是如何思考,他們看起來都只是沒有面孔的臨時演員,負責怪叫衝殺過來然後被處理掉,而 letters 一片中,導演就巧妙地安排了一段美軍被俘虜的橋段,讓那些同樣年紀的日本軍人有機會聽到美軍的人性,誰無老母,誰不想好好保重自己、趕緊回家,那這場戰爭到底有什麼意義?戰爭的利益並不是由基層老百姓獲得,但他們卻要為此被送上第一線互相廝殺,為誰辛苦為誰忙?
導演對兩國的洗腦、宣傳體系都很帥氣地不友善,日本愛國婦人到家門前徵兵的那副嘴臉、日本憲兵殺狗的爛理由,基本上跟美國政客為了賣軍事債券募款所做的一切行銷與智障表演無異,基本上就是去灌輸小老百姓某些虛幻的概念:國家、英雄之類的,然後要他們出錢出力、甚至犧牲性命。
所謂的英雄,真的是英雄嗎?在 flags 一片中,英雄只是被炒作出來賣債券以買武器的推銷員、演員而已,但美國大眾吃這一套,也樂得用他們膚淺的腦袋買單,而這使整場戰爭看起來荒謬無比。
更荒謬的是在日本那邊,意識型態至上,其實跟現在的台灣政客嘴巴上炒作的東西一模一樣,全都是為了滿足個人狂想與權力慾而講出來的屁話,只是拿一些看似光明與群體的東西來做文章。
兩片的終結都給我跟瘟疫結局相似的感覺,在動盪的大環境下,個人能做的只是盡量活下去,不要被子彈打到、維持健康不要生病,然後等待,動盪遲早會過去,並希望自己能夠活到當時。這種概念下,每個人都無比卑微,英雄是不明就理的他人說的,當事人僅只是求生者,並用餘力盡量幫助周圍的人罷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