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





侯孝賢向 Albert Lamorisse 1965的短片 "le ballon rouge" 致敬之作,如果撇開這層脈絡關係,影片的結構實在鬆散得可以。Juliette Binoche 的表演應該是最精彩的部份,完全拋開了早期電影角色中的氣質扮相,化身成為脆弱、情緒化而酗煙的單親媽媽,擔任布偶戲的配音員(她配妖怪的某一段,笑得跟巫婆一樣)。

youtube 上面可以看到1965年的版本,三十多分鐘,很精彩,小男孩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然而到了侯孝賢的手裡,小男孩只像是個連結過去的元素,沒有靈氣、太乖了,也看不太出來他的童心。

紅氣球在1965年的版本中看起來有一種精靈的味道,在侯孝賢版卻變得很抽象,一直出現,卻除了在片頭之外,跟主角沒有什麼互動,所連結的對象應該是小男孩,但最搶戲的、最讓觀眾有情緒的,卻是小男孩的媽媽。所以,這部片若說成是在向 le ballon rouge 致敬,不如說是更凸顯出 le ballon rouge 在各方面的表現都更為精彩。

不過除了正常的東西之外,倒是藉機看到了巴黎街屋那種奇妙的空間氛圍,跟 La Science des rêves 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是狹小的樓梯間,方形有r角的螺旋梯,不免要在那裡搬一下鋼琴,然後是類似樓中樓的空間,門的上方離天花版的隔間很近,以木結構支撐著上方介於天花板和斜屋頂之間的閣樓空間,靠著一邊完全無扶手或牆的樓梯連結著,上面的空間很小,但夠睡覺,而且有一種特別的私密感。平面的格局也小小的,不大的廚房、沒有鐵窗而外開的木質窗戶、狹小的空間中塞滿了各式各樣的東西,但還是堅持牆壁上要掛一些有藝術氣息的裝飾。



le ballon rouge 拍攝的背景是晴天的巴黎,第一幕從山丘上,左右屏障著古典建築物的剪影,俯瞰巴黎市區,之後小男孩牽著氣球在街頭奔跑(很像是楚浮的夏日之戀與四百擊的混種合體),後來氣球跟著小男孩到學校、回家、被嫉妒、在巴黎石頭鋪面的窄巷中追逐、被擊破、到最後那個魔幻寫實的結尾,一氣呵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