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一流,其他的部份就見仁見智。
原住民音樂被移植到國家音樂廳和西方交響樂團一起演出,就像是野生動物被抓到高科技動物園裡面被觀看,錯不在野生動物或高科技,而是動物園這種虛偽的存在;最慘的是那些感覺是拿來串場的影片,不像是吳米森或是陳龍男的手筆,比較像是隨便找個工讀生,用著不純熟的後製軟體和幼稚的編劇文筆拼裝出來的,加上那接近白目的拖戲powerpoint,都在讓整個參與經驗不斷打折。但單就音樂的部份來說,還是很不錯。
野生動物就是應該在山林裡,原住民音樂怎麼應該端坐在音樂廳?沒有像樣的營火和酒、沒有土地沒有風,生硬的台上台下互動,跨界的結合是很創新,但為什麼不是把整個交響樂團搬到山地鄉?以場域(主場優勢)來說,主體還是 NSO,而原住民音樂則是被消費的符號,錢不知道被誰賺走,如果可以藉此達到廣告效果在台東辦另一系列,或許就是雙贏了。
所以這是一場被「台北化」的原住民音樂會,原住民是賣點,一種新奇的、台北人所陌生的情調,然後成千上百衣冠楚楚的台北人一起手拉著手在中正紀念堂廣場圍著營火跳大概半小時的舞故事就結束了,那個畫面是壯觀而充滿異質混搭趣味的。
應該找一段時間親自去台東的南王部落(台東市南王里),那裡才是這一切的根源。
然後要幹譙一下國家音樂廳四樓被改壞的椅子,是因為怕後排的人把腳放到前排的椅背上嗎?椅背被加高但靠墊沒有加高,所以坐下去的時候很容易讓後腦撞上後來加高的地方。「國家」音樂廳的椅子竟然是這種水準,也太丟人現眼了吧。
5 則留言:
好吧!你說的應該在台東演出我完全同意,因為我從台東特別北上來看這場演出,車資就高於票價。但我還是覺得在台北演出也很好阿!我認識的這些朋友是很高興的想表演給台北俗--這些完全不知道原住民美在哪的人看。在部落演出很美,我們都知道,但台北俗不知道阿!最後讓你知道,這演出是會回台東的,到時我會在台東等你來,你一定要來喔!
wow, 那請問在台東的表演,時間地點是在什麼時候哪裡?
請問原住民的音樂為何無法端坐在音樂廳?請問交響樂和原住民音樂何以不能相融?我想你先入為主甚至有些歧視的看法讓人不能苟同,如果原住民的音樂是該在部落是該在山林,那爲何通俗如布袋戲、傳統如歌仔戲卻能一次又一次在國家級殿堂上演,原住民音樂頭一次的像自己挑戰卻被你形容的這樣,其心可議ㄚ!
回樓上。
你不要隨便把我污名化。我是認為音樂聽的場地沒有部落好,應該叫交響樂團回部落,這樣音樂才跟土地與環境產生有意義的關聯性。
若你要把我們設計不良的國家音樂廳當成是音樂表演的唯一最高殿堂,唯有來這裡表演才叫做很厲害,那我也不想說什麼。
原住民音樂在國家音樂廳演出就叫做挑戰,在部落演出就是隨便嗎?看看,你才有歧視。
當然我還是很肯定這個表演的初衷,只是除了音樂以外的部份,很多讓人覺得水準不怎樣,這是個人感受,你覺得那些短片的劇情很好、效果極佳,那也祝福你。
原住民文化、歌仔戲、布袋戲,當然可以在任何地方表演,只是個人覺得,在那些所謂的國家級表演場地,觀眾的感覺未必比較好,觀眾如果沒有辦法和台上的演出者有足夠的共鳴、互動,那也就只是普通的表演。
然後,我沒有一句話說交響樂不能跟原住民音樂相容。批評人之前要先看仔細。
我只是認為,國家音樂廳對NSO而言有主場優勢,而我認為這個表演的主角應該是原住民們。
錢被誰賺走的部份我不清楚,所以持保留態度。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