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2日 星期五

M型化與貧富不均



馬克思早就預言的資本家剝削行為,在大前研一的嘴砲之下死灰復燃,只是換了個名詞,M型。這對任何唸過統計學的人而言都很清楚,當然是指原本常態分佈的鍾型曲線變了個樣子,大前研一看到的不知道哪裡的資料顯示,原本收入中等的人變少了、貧窮化。然而,有收入中等的人變得更有錢嗎?如果收入中等者變富或變窮的機率均等那還好說,但應該是變窮的機率比較高吧。因為我猜測做生意失敗的風險+投資失利的風險,比被通貨膨脹侵蝕的機率+天災人禍造成財務損失的機率還要高。

或許應該去找埋在政府機關中的統計資料來佐證。但可被統計的數字又有多少的可靠度?做生意失敗的機率能被某些數字充分解釋嗎?或者只是用數字兜理論,變成一套似是而非的屁話?

非x電視台的報導中暗示著唯有靠稅賦改革才能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這理論能成立的前提是政府官員有足夠的能力,和良心,而不只是光明正大浪費納稅人的錢的坐領乾薪。但是,國家政策使得貧富差距縮小的案例,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出現過,通常是人民被國家與財閥壓榨到受不了之後揭竿起義,因為當所謂的正常的生活已經跟動亂的生活一樣痛苦時,沒有理由不亂搞發洩一下。

改朝換代的革命其實也不太能縮短貧富差距,只是讓所有人回歸某種半原始狀態後,程度上地歸零,重新開始累積財富。而所謂善用時勢者,就是在動亂的時候為自己掙得比較有利的勢力,之後藉此賺錢或享用權力。毛澤東就是近代史上最懂得這套的代表人物,而共產主義只是他的話術,一種操弄的工具,我想毛澤東最懂的不是列寧的理論,而是人際鬥爭學。

此時尼采和楊德昌的基本假設又出現了:人都不知道該信什麼,所以只要有個人看起來很有自信地跳出來告訴蒙昧大眾什麼可以信,他就有機會成為領導者,帶著信徒南征北討。

現在只是歷史的重演,貧富差距該怎麼辦?其實沒有人知道,只是某些人說應該透過稅賦改革來處理。稅賦改革大概跟教育改革差不多吧,或許大學的退場機制還會比能減少貧富差距的稅制先出現。至少民眾可以藉由市場機制讓不能通過評鑑的大學倒閉,但要如何讓超級有錢的人把他們花不完的錢吐出來?可以從陳水扁開始嗎?或者,到底是誰那麼有錢?

要做行銷計畫,至少要知道誰超有錢,才有辦法研究這群人的喜好,然後藉由商品化的模式使他們的錢流向比較沒錢的人。搞極端作法或許是打劫吧,到底是誰為富不仁?把資金都放到島外?消極一點,或許可以藉由拒絕消費的方式,讓經過分析後證明是謀取暴利的公司倒閉,像是某金黃色M,或是綠色女海妖。

名牌商品可以一折賣,譬如新聞講的進口童裝,但打折後還是三四百,比我的 T-shirt 還貴,那為什麼要買它?去買那種東西然後說自己很窮,是犯賤吧?當經濟成長已趨於停滯,收入有限,而製造商卻始終用宣傳給當初富裕社會的那套行銷手法來鼓勵客戶消費,或許有人說這樣可以刺激經濟,結果造成卡債風暴、次級房貸等問題,這是否表示製造商和媒體一起創造了某種巨大的洗腦機制,將消費者推入火坑,甚至超出消費者的經濟能力?而消費者真的有那麼笨嗎?如果真的那麼笨,要怪誰?

經濟學果然是複雜度可媲美量子物理的學科....


沒有留言: